回忆童年时期的划甘蔗游戏

古宝堂王长安

<h1><b>  回忆60年代的童年时代,国家正处于一穷二白创业的艰苦奋斗时期,那时生活物资样样凭票证购买。粮食特别紧张,粮食票证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早从5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实行“票证供应”,每家每户凭户口,在当地粮食局、食品公司及相关部门领取各种票证。<br></b><b> 成人每人每月限定供应大米25斤(杂粮在内),儿童分年龄段,1至17岁属于未成年阶段,一岁婴儿每月8斤计算,每年增加一岁,粮票随之增加一斤。菜油票和肉票则按人头供应,最初每月菜油还只有二两,后来升为半斤,连擦眼睛都不够。每月每人肉票一斤,半夜漕到口水打湿枕头半节。那时候大街只有灰暗的电灯,大街25W小街15W的电灯,百米远一根电杆,一条街有几盏。家家都照煤油灯,煤油每户1.5斤,我家1975年都还照的煤油灯。知青时期,生产队一复退军人邱长润安置在绵阳204厂工作,请他帮忙买了一台电表,1976年底,我家终于照上了电灯。<br></b></h1><h1><b> 因每人每年布票由60年代初期的3尺,到60年代后期增加到6尺。所以童年时期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衣服、裤子及鞋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是专门穿旧货的。因那时国家没有搞“计划生育”,放开的生,是“多子多福”的梦想时代。</b></h1> <h1><p><b>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公元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条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布匹等,取消票证供应”。经历32年的“票证年代”政策终于结束。</b></p><b> 那时的少年儿童都在恶劣的环境中度过 ,子女多的根据没有读幼儿园的机会。我家七个兄弟姊妹共计七个,俗话说“出头桷子先遭难”,这话一点不错。老大和老二成了娃娃班的免费“保姆”,兄弟妹妹是在大哥哥或大姐肩膀和背上长大的。背着弟妹一起玩耍的事,几乎家家都有。衣裤鞋袜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冬天打光脚,常常冷得鼻滴“流过河”。<br> 孩童贪玩是天性,60年代的童年时代几乎没有高级儿童玩具,数十年屈指可数的玩法;女孩子踢毽子、抓石子、跳绳、跳橡皮筋成了家喻户晓的童年游戏。男孩子打独角战、雷公战、弹玻璃珠子、玩牌壳螺等,成了数十年没有创新的男孩子游戏。<br> 70年代前,还有一种分季节的男孩子游戏,那就是“划甘蔗”的游戏。那时候非常盛行,特别是春节前后,孩子们有了压岁钱,大街小巷都有划甘蔗的游戏。这里围个堆,那里扯个圈,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数十双眼睛盯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表演者将甘蔗立在胸前恰当的位子,右手拿刀,左手指捏住甘蔗上端,慢慢确定甘蔗的垂直线,右手配合左手用刀背是甘蔗不倒的时候,然后先用刀背接触甘蔗尖端横的截面,然后用刀刃和刀背在甘蔗尖端快速翻动,每次翻动必须刀具接触甘蔗。如果约定道具翻滚20下才可以用刀刃从甘蔗尖端猛划一刀,划下的甘蔗皮落地为初胜。然后用刀刃锯下自己的胜利品,余下的甘蔗由下一位继续表演。</b></h1><h1><b> 围观的人群里常常发出胜利者的欢呼声,有时候因划下的甘蔗皮没有落地,还有微薄的甘蔗皮没吊下来,人群里也会发出遗憾的“哦豁”声。往往表演者翻滚的道具数到快20时,甘蔗倒地了,一般以甘蔗尖占地为准。如果甘蔗尖没有占地,可以用刀尖慢慢护起来继续表演,如果在护的工程中,甘蔗占手为输。<br> 在甘蔗的表演者过程中,围观者和表演者会排斥一切干扰和心中杂念,每双眼睛都会目不转睛地道具上下翻滚,有时候表演者道具翻滚到快20的时候,还会配合着数数;“17..18...19..砍!”一块划下的甘蔗皮猛地飞离甘蔗,围观者同时发出“哦呦</b>”<b>的欢呼声。</b></h1> <h1><b>  “划甘蔗”的游戏是要分季节的,到了秋冬季节,田野的甘蔗熟了,一米高的红甘蔗又泡又甜,这种土特产红甘蔗皮薄脆口,只需将甘蔗外表的皮轻轻刮了就吃,水果店甚至连皮都不刮,永谁洗干净甘蔗外表,再用刀口轻轻车掉甘蔗节巴处的芽苞,然后车成25公分左右长,再划成两半,摆放在竹篮里叫卖电影院、川戏团成了小姑娘常去出售的地方。<br></b><b> “划甘蔗”的游戏规则各地不一样;一 参加人数,2至3人,因那时的土红甘蔗很短,人多了后面的模刀的机会都没有。后来,出现“洋甘蔗”产量高的青皮甘蔗,人数可以增加1、2个。<br></b><b> 二 先由一人垫资,那时甘蔗很便宜,几分钱一根。<br></b><b> 三,参与人共同约定划甘蔗的刀法翻滚的数量,一般岁数小小学生的数量在10以下,初中生10至20下。<br></b><b> 四 以各自划下的甘蔗皮长短论胜负。输者支付甘蔗钱。<br></b><b> “划甘蔗”第一个环节是约人。一般是同龄人,两人以上,年龄小的可以四、五个,十多岁的一般三人,因人多了,后面的连模刀的机会都没有。约人时要先亮“亮捎”,三角两角让大家看看,以免输拿不出钱。<br></b><b> 第二个环节是选择甘蔗。70年代的甘蔗主要是红甘蔗,皮薄、化渣、清甜口脆。其次是青皮甘蔗,皮硬,歪歪扭扭。一般选择红甘蔗,有时候遇到比较直的青皮甘蔗也可以购买。<br></b><b> 卖甘蔗的农民常常用竹烟篮装上数十根红甘蔗,甘蔗长短不一,大小不等,节巴稀密不同。挑选甘蔗的方法是;一要甘蔗;二要甘蔗直;三要节巴稀;四要不生虫。坏甘蔗往往从甘蔗的皮上可以看出,裂口处带红色的千万莫买,这样的甘蔗在三月会坏,我们称坏甘蔗为“血罐肠”。<br></b><b> 第三个环节是“使拳”(划拳)。用使拳决定划甘蔗的先后顺序。划拳分两种,一种叫“手掌拳”,另一种叫“手指拳”。“手掌拳”指手背为“红板”,手掌为“白板”。三人以上的必须划“掌拳”。都用右手掌轻轻拍两下胸口,然后同时发声“喔喔扯”,各自同时伸出手背或者手掌,其中一人不同为胜。<br></b><b> 剩下只二人了,就改变“手指拳”了的。改为用手指比划,既拇指、食指、小拇指。三根指头相互克制,小拇指克大拇指,大拇指克食指,食指克小拇指。谁都想划第一刀,因功夫高的一刀砍下去,整根甘蔗从上到下,一刀对破成两半,这根甘蔗成了他一人的胜利果实。这根甘蔗的钱由余下的二人共同买单,这样的人非常少。<br></b><b> 第四个环节是选择刀具。刀具必须统一,不能够各自带刀,你长我短。那时候一般是折叠刀,削铅笔的小刀。也有少数的大龄儿童借用农民卖甘蔗的刀。<br></b></h1><h1><b>第五个环节比刀法</b>。</h1> <h1><b>  划甘蔗最考究的是玩“翻刀术”。所谓“翻刀术”,就是指,将一根甘蔗立在面前,用刀刃和刀背迅速在甘蔗上翻滚。如果用力不均,或者速度太慢,人与甘蔗的距离远近,站立的高度等,都很影响比赛的质量。如果甘蔗倒地,就该由下一个人执刀表演。翻刀的次数一般10至20次不等,事先由参与者共同定。刀法的表演各地不同,有的用刀挽个圈;有的把甘蔗立直后就地转个身,中江玩的甘蔗尖上滚刀表演难道自然要大点,目的是增加游戏的快感,在艰苦的岁月无忧无虑。<br></b><b> 记得有的小朋友人矮了,会端一张矮板凳,站在板凳上划甘蔗,或者调换在街沿石梯上表演。表演者要想取胜,必须具备以下技巧;甘蔗的垂直线定位要准确;刀法运转时离甘蔗的距离远近和高矮恰当;最后那一刀要瞄准甘蔗的中心偏右,力度要强。划下甘蔗皮,以落地为准。然后用刀口从划下的甘蔗皮留在的痕迹处,锯下甘蔗归自己所有。如果甘蔗皮还有一丝粘连,就会轮为下一个表演。<br></b><b> 第五个环节是论胜负。一根甘蔗划完后,参与者各自拿出自己划的甘蔗皮,相互比较长短,最短者为输,支付这根甘蔗钱。<br></b><b> 因这种游戏涉及刀具和输赢,小孩子输了会发生口语情绪,引发动刀伤人的事发生。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没有看见划甘蔗的游戏比赛了。那时的土红甘蔗不但是可口的水果农产品,还是治疗喉咙痛、消肺热的良药,因产量太低,近几十年早已绝种了。<br></b><b> 儿时无忧无虑的游戏记忆犹新,在活动中使儿童懂得;从小必须遵守规则,在合作与竞争中靠的是技巧和实力只能够取胜。<br></b></h1><h1><b> 瓦房子童年的乡风味已变味,那时候的笑脸多名灿烂,儿时的友谊多么纯洁.....如今的高楼隔断了童年纯真的往来,手机和电子游戏使他们眼残和孤独。我仍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