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想,语文教学到底是要传授语文知识还是要培养语文素养,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代入一个极端,自己会把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对立起来。后来读一些文章才发现,原来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不是对立的,是完全统一的。就小学阶段而言,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孩子阅读、表达、思维和文化理解等综合素养。那这些不就是知识与素养的统一性吗?</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统编版语文教材也采取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编排结构,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重视知识与素养双线并行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课堂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线,一条是素养线,这两条线是相互统一的。</p><p class="ql-block">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编排了三首古诗,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通过课后习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认识“昼”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耘”等4个生字,除此之外,还要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最后就是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从教材给出的这三个目标,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落实好语文要素,因为在这三个目标中,有知识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知识目标的背后也有素养目标,比如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朗读古诗时,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学会语言运用;在描绘古诗的画面时,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形象思维;在体会童真童趣时,就是要让孩子感受美的存在。可见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其实是可以落实语文素养的。</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军神》这篇课文,我们通过研读教材也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这样的:第一,认识“沃”等5个生字,会写“庆”等15个生字,会写“诊所”等15个词语;第二,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第三,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第四,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五,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从这五个目标中,我也可以发现语文素养,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让孩子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就是在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分析原因,体会内心,也就是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讲述这个故事,不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能力吗?可见,在落实语文素养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在认认真真传授知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在认认真真落实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时候,只是我们传授的知识的时候还要记得抬头仰望星空,知道传授知识的背后是要落实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语文要素也好,核心素养也好,其实正如《新课标》说的那样“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可见,语文要素的落实如果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载体,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夯实语言基础,指向素养提升。</p><p class="ql-block"> 总之,语文课堂是语文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生长的沃土,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的升华,我们要在知识教学中埋下素养的种子; 在素养培养中夯实知识的根基;我们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实现二者的共生共长。</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在字词书写中埋下文化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表达训练中唤醒创造的力量,那我们就能实现知识与素养的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