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张宇辉

<p class="ql-block">  《礼记》:“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1日12:45,我乘坐K7145次列车于16:01准时到达九三站,我是第一次来鹤山农场看望三姨、三姨夫一家人。出了出站口便看到了来接我的表姐、姐夫和小我一岁的弟弟守国。当晚温度达到零下32度,是真的冷!此刻,我感受到的是亲人们的温暖和热情!</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过后,我的妈妈离开我们就三周年了。时间过的真是快呀!《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了这个年际方知时间是真的抓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清晰的记得,2022年正月的一天,哥哥去了鹤山农场去看望三姨、三姨夫。事后,守云姐打电话对我说:大哥来我们这里,是怕再也见不到我爸我妈了;而你没来,是怕见到我妈而想我大姨!当时我没有作声。其实,此话不尽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守三年之丧”,我是想过了三年再去看望亲人。三年来,心里真是痛啊!真是应了《礼记》中的那句话:“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基本是这么过来的:妈妈刚去世的时候,心痛如刀割,左一刀,右一刀地剜你,好似生命到了尽头。殡以后,神情不安,栖栖皇皇若有所失,好像在等待亲人,而又没等到,不肯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小祥过后,就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尤其是2024年的夏天尤为心痛,我在《五三述怀》那篇文章有所陈述。惟有失去父母的人才会懂得,那种痛的滋味!大祥过后,我的内心依旧是空虚冷清!我往年冬季没有假期,恰巧今年有时间,我就提前来了。</p> <p class="ql-block">  小城静谧简约。</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一家火锅店用餐。我拿出一个红包和一份小小的礼物献给三姨和三姨夫。三姨夫客气地说,人来了就行了,还拿什么礼物! 我说,不是客气,我爸我妈活着的时候常说,你三姨夫一家人是讲礼数的人家,有教养,讲亲情,你们得学!《礼记》有一句话:“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也就是说,礼,是用来确定亲疏的标准,判断疑惑不解的问题,分辨事物的同异,明确事理的是非。礼,不随便取悦于人,不空话连篇,得有行动,礼可以轻,但要用心!这些是我在三姨和三姨夫您们身上学来的。另外,我来,家人们不要破费,以后的饭就在家里吃,有啥吃啥,我主要是来陪陪三姨三姨夫多说说话的。</p><p class="ql-block"> 翌日上午,阳光明媚,80岁的三姨夫领我在农场转了转,对我说,鹤山农场位于嫩江市,由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管理。它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之畔,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嫩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一批又一批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开进千古荒原,建起了今天嫩江大地上黑龙江省农垦九三分所属的10余家国营农场群。延安时期与周恩来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朱总司令授予我军第一位少将军衔的童陆生将军,也随十万转业官兵开进了嫩江大地。60年代全军各兵种又先后在这里办起了大大小小36家军办农场和农副业生产基地。1962年,铁道兵第九师两万多官兵,遵照中央军委屯垦戍边巩固边防的命令,挥师北疆,开进了万古荒原……</p><p class="ql-block"> 小转了一会儿,我看到了鹤山农场,知晓了“鹤山魂”。我说,咱们还是回家吧!眉毛、棉帽子一圈都已经结霜了。姨夫说,好吧,其实这里的秋天机械化设备收割庄稼的场景才叫壮观呢!回去让你三姨给你讲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吧!</p><p class="ql-block"> 三姨边包饺子边对我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1956年党中央以文件的形式提出来的。1964年,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是1964年8月30日心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第二批上山下乡的。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邢燕子。</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邢燕子是谁吗?</p><p class="ql-block"> 我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三姨继续说道,在那个年代,全国人都知道邢燕子是谁!邢燕子可真不得了,高中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宝坻县司家庄村,组织妇女成立“燕子突击队”,带领大家打鱼、编芦苇、开荒造田、治盐碱,为的是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的青年典范。</p><p class="ql-block"> 二光,你知道吗?那个年代,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最初,我们凌晨2点半就起床,天还没有亮,每人一条垄,那是望不到头的,怎么办?大家一商量,点火照亮,一定要完成任务,得忙到晚上10点多才收工。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了高潮阶段(1967年﹣1978年),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活就少了不老少,不再那么累了。冬天最有意思,没什么正经活儿,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在“七连”排练节目,无外乎是唱歌,跳舞,打快板书之类的活动,活动室窗户是纸糊的,窗户漏风的地方结满大冰溜子、冰碴子,玻璃上开的“冰凌花”真好看,没有重样的。乌泱泱的一大堆青年聚到一起,没过多久,窗缝开始冒气滴哒水怪有意思的,我们可开心啦!</p><p class="ql-block"> 妈妈在世的时候常说,听你三姨唠嗑,你只管听就中,一天到晚儿有说不完的话,感觉亲近。</p><p class="ql-block"> 三姨接着说,二光你知道吗?我在富拉尔基区砖瓦厂读初二时,你爸是我老师,师范学院毕业的,学化学专业的,当时那个学历是不得了的,那时初二没开化学课,读初三得去富拉尔基区六中或是七中上。1963秋至1964年春夏我是在七中读的初三,出身、条件好的在六中。你爸教我们代数、俄语两科。当时一个班级就10多个学生,我们三、五个女生一商量,看看新来的老师历害不历害,决定不急着去上课儿,在外面多玩一会再回去,看老师啥态度儿,出出难题!出乎意料的是你爸没说什么,我记得很清楚,当天你爸穿件白上衣,眉清目秀,挺精神!没有想到的是1964年我初中毕业下乡后不久,你爸和我大姐结了婚,老师变成了大姐夫!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怪好笑的。时间真是不扛混呀,大姐夫,离开我们都十年了,往事难忘啊!</p><p class="ql-block"> 沉默了一会儿,我说:我爸活着的时候,没少夸奖您们姐四个聪明,学习好,尤其是我老姨。我爸爸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就没见过学习那么好的。家庭出身不好,可惜了呀!我老姨那时候学习真是好啊!我单位纪委的关文达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你老姨是我砖瓦厂的小学同学,是我们的大班长,那学习是嘎嘎好!我记得他说这句话时,满眼都是羡慕啊!</p><p class="ql-block"> 又沉默了一会儿,三姨接着说,你三姨夫是在1956年随他大哥从山东日照市訾守店作为支边青年来到嫩江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守云姐在学校请了三个小时的假,坐近半个小时的公共汽车陪我去了趟嫩江市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历史知识。</p><p class="ql-block"> 墨尔根是我国北方历史名城,曾是黑龙江将军和墨尔根副都统驻地。管辖面积七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北边疆“边外七镇”之一。是边陲进入内地咽喉要道,《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任用萨布素为镇守爱珲等处将军,即黑龙江将军。</p><p class="ql-block"> 当驻扎在爱珲的官兵准备进攻雅克萨之时,按照康熙皇帝的旨意,以墨尔根城为起点,沿着嫩江上游左岸通向大兴安岭北坡的莽莽山林逢山开道、砍树架桥、建房设站,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开通了1400多里的军事通道,全路共设25个驿站,每站派驻10名鄂温克兵马,各站之间的距离大约在30公里左右,第25站就设在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对岸的额穆尔河口上。</p><p class="ql-block"> 1690年,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首任墨勒根副都统喀特护共同从爱珲城移驻墨尔根城,也就是现在的嫩江市。</p><p class="ql-block"> 1699年,萨布素将军以“墨尔根地瘠不可容众”为理由,奏移卜奎。自此,墨尔根城结束了为期近十年的黑龙江“省会”地位,让位齐齐哈尔城。</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朝廷派李金镛从墨尔根重新开辟这条荒废的驿道前往漠河,收复被沙俄盗采的金矿,并因扩大黄金生产需要将驿站延长到八道卡,利用这条驿道向朝廷运送黄金。清朝康熙时这条路上原有驿站25个,李金镛时又增设8个,后来达到33处。至今,人们仍可以看到当初的驿道遗迹和这条“黄金之路”上的古驿遗址。因此史上先后称其为“奏捷之驿”和“黄金之路”。</p><p class="ql-block"> 李金镛(1835年-1890年)。江苏无锡人。开办两年得黄金近4万两,据说,当黄金送到朝廷时,慈禧太后高兴地说:漠河的黄金足够她自己买胭脂了!因此漠河金矿的老沟便获得了一个“胭脂沟”的美名。《闯关东》电视连续剧中朱开山也曾提到“胭脂沟”和黑龙江省省会“卜奎”的那段历史,为一家人在哈尔滨谋生进行铺垫。</p><p class="ql-block"> 驿站的站丁大多为流放人员,清政府将反抗封建统治的“犯人”流放到墨尔根等地,他们生活穷苦,不仅世代充邮卒、当苦差,平时还要从事农业劳动,饱受官吏的欺压、盘剥。</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是在弟弟守国家里吃的饭。席间,弟弟对我说,其实我大姨夫这一辈子真是不容易啊!我说,是真的不容易!是儿子没做好,没能尽好孝。离开我们太突然了,头一天下午检查出来是腹部静脉血管瘤,第二天清晨就离开了我们,至此天人两隔,相见却是只能在梦里,一想起父亲来,心里是真的痛啊!注定是抱憾终生了。</p><p class="ql-block"> 《礼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做儿子的礼节: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快;晚上服侍父母安寝,早晨问父母安。与平辈人相处,则不争。</p><p class="ql-block"> 我对弟弟说,我们有必要学点国学,学学先秦文化,学学古人孝道之说!</p><p class="ql-block"> 沉默很久,是三姨夫的那句“你爸爸的一生是真的不容易,二光,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我大姐夫吗?”打破了沉寂。</p><p class="ql-block"> 我说:“能,描写男人的不易,就描写他的背影,那里承载着“家”的责任,那里有双方的父母,那里有他的儿女,那里有人生的诸多不容易,那里有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不甘,那里有时代的伤痕,那里有对欺压人的愤怒,那里有生活的柴米油盐,那里也曾有过喜悦,那里也曾有过诸多悲伤……”</p><p class="ql-block"> 三姨夫说,那你就说说看。</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家二楼“小三阳”楼房小厨房正对着大门,东侧有一个窄窄的电镀腿长条桌子,靠东墙是一组60暖气片,我爸爸常常背对大门坐在那里吸烟,左手摩挲着烟盒,微驼着背,右手挟着香烟,微低着头,时而,还传来几声咳嗽,时而,阳光从厨房阳台的门连窗玻璃上透进来,袅娜升起的青烟与光线里耀眼的白色尘埃纠缠在一起,是那么的眩目,迷人的眼睛,那飘渺的就应该是往事吧……</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