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春节期间,我来到老家的小吃一条街,品尝地方美食。记忆中的味道,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年少时,怀一腔热血,遨游山川湖海,而今却总回味家乡那清晨的一碗豆浆和一块烧饼。<br> 小吃琳琅满目,但有一个灌鸡蛋饼的小吃摊,让我为之驻足,之所以让我留神的倒不是因为它的好吃诱惑了我,而是眼前所见的一幕让我为之打动。摊位不大,经营的是一对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夫妻俩,不足为奇,关键是在摊位的边角还有一个打下手,忙的个不亦乐乎的小女孩,约七八岁,个头不高,只见她踮起脚尖伏在案板上,帮母亲在一个瓷缸里搅拌鸡蛋,动作非常娴熟而且干净利索。一家三口配合很是默契。出于好奇和心生欢喜,问了一下小女孩的情况,小女孩的母亲告诉我,女儿已经八岁了,上二年级,夫妻俩就这一个孩子;因为春节期间返乡回来过节的人多,生意比平常好,有点忙,假期的女儿闹着非要来帮忙,每天傍晚两个小时,小女孩可以得到两块钱的奖励,仅仅是两块钱,女儿每天都是乐此不疲而非常高兴。当我问及小女孩上学的成绩时,这时一直在忙于灌饼而无暇说话的父亲,轻微仰脸一笑,挑着大拇指告诉我,在班里几乎没有考过第二名,都是名列前茅,说话间洋溢着他内心深处的一份自豪!<br> 作为出生在六十年代后,经历了物质的极度匮乏和生活艰辛的人,眼前的这一幕,让我仿佛从小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平常而近似乎卑微生命的亢奋与张力。这种感同身受的共情,让我由衷为生活在社会底层,依然能“破茧”而出,奋发向上,一路前行的人,为之赞叹!<br> 古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也不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过,“庶人将昌,必有良子”,平常人家要想有所改变,必须有待优秀子女突飞猛进,这是定律。孟子说过,“大匠能喻人规矩,不能使之巧”。一个人任何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刻苦历练而来,老师、家人、长辈从来都不能直接传导“能力”,他们只能传授前人创造或自己体验的种种方法、途径、心得等等,然自身的努力才是决定因素,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其实,人生中最好的贵人就是不断努力向上的自己。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在生活中要我做和我要做,以及在学习上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其结果也会被成倍放大。人的一生有许多的功课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越早越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寒门出高士”。平常人家的孩子,较早的感知到生活的艰辛,懂得活着的不易,他们的人生是在无所仰仗和依靠的前提下稳步前行的。要知道,漫漫人生路,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而且,一个人对生活深入的程度,也就是熟悉的程度。由此,能够知“入”知“出”而得心应手。同理,一个人的成功,是筑基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砖石铺垫”之上,其所由来者渐矣!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br>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年吃的苦是为终身受益的,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大,而且每个人都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关键在于后天的意志品格与努力,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我提升,当然,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需要多方面的助力,但自强自立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曾国藩是毛泽东极为钦佩的“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对于人的成材,非常强调“以立志自强为第一要义”。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立志自强,“犹如金丹换骨,一生受用不尽”。他不主张为子女提供养尊处优的环境,认为这样难以形成子女的奋发进取心。曾国藩的真知灼见用于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因为任何能力和成绩取得的关键环节,就是一个人的自强自立,实际上是通过反复实践而养成的那种“不假思索”就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倘若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一味的坐等和期许,漠视过程的锤炼,觊觎曾为之付出的美好,无异于痴人说梦!<br> 人生就是这样,你可能没有先见之明,但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毅志、刻苦、努力、进取等等,因为这些东西迟早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无形的串连起来,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而与众不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