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原创)

冯孝泉

<p class="ql-block">  参军,是我儿时的梦想。不过,对于为什么要参军,好像并没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就觉得当兵光荣,穿军装气派。</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元旦刚过,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征兵(一九六七年文革原因没有征兵,所以一九六八年进行了春季、冬季两次征兵),我和村子里的强良水一块报了名。强良水比我大3岁,一路过关,体检合格,我没过两关就被刷下来了,那年我17岁。强良水戴大红花的那天,特地跑来和我道别:“你也别难过,不是有个标语口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嘛!你在里安心做田,我当两年兵就家来!”没看出来强良水还真是一言九鼎,说话守信,在舟山嵊泗当了两年普通陆军果然家来了。不过他家来了,我走了。</p><p class="ql-block"> 冬季征兵,我再次报名,这一次体检特顺,不仅一路过关,而且还是甲种身体。我心里在犯嘀咕,在县城工作的二哥对我当兵的事十分重视,是他找关系请托了体检医生?到了部队我心里还在打鼓,生怕被查出来退回老家。结果当心是多余的,新兵集训结束后的体检不仅没有问题,接着部队选飞(行员)合格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政审没过,飞行员没当成。</p> <p class="ql-block">  对于身体的这种异常,我后了特意问过我们舰上的军医,军医说:“那是因为你的身体还没发育或正处在发育中。”军医的话似乎很在理,却也成了战友们的话柄,每当我要自我表现或显摆呈强的时候,战友们就会说:“小屁孩还没发育全,远点!”</p><p class="ql-block"> 在黄墓体检时,有线广播里反复播着说是我写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念了几年小学,做了三年田,那几滴墨水早就还给老师去了,哪有这境界和水平。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广播稿是我二哥的好朋友,在黄墓税务所工作的张竹山为我写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南陵县有普通陆军、水兵,还有去北京的说是保卫中南海的8341部队。体检合格以后,接兵部队到我家来过,叫我在家等候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几都快过年了,通知书还没有来,我忐忑不安的呆在朱家巷斗门口的三间茅草屋的家里,哪里也不敢去。那天正抱着还不会走路的侄子桃桃逗乐,隐哟听到锣鼓声越来越近,我迫不及待的跑出大门,果然是大队的人打着锣鼓朝我家走来,我高兴的朝屋里的母亲和大嫂喊叫:送通知书来了!</p><p class="ql-block"> 海军在芜湖三县一市征了100个兵,南陵县40个,我们仙坊公社4人,沿河大队潘发根、孟太大队吴长河、星火大队叶顺舟和我,按通知二月二十二日(正月初八)在黄墓渡乘船到芜湖集中。</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七,二哥二嫂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侄子,顶着大雪从县城步行回来为我送行。从县城到家50多里全是泥巴路,已经连续下了几天大雪,天寒地冻,二哥二嫂到家巳近傍晚,抱在怀里的侄儿受了风寒,出现动筋,二嫂急得哭了,一家人慌作一团,抱着侄子往黄墓医院跑。医生说风寒转了急性肺炎,打针挂水,救治及时,有惊无险。直到现在,我冯杉侄子还说:“四大大,你去当兵,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为你送行的哟!”</p><p class="ql-block"> 芜湖100名热血青年,渡江跨海奔赴东海之滨舟山定海。经过艰苦的新兵集训,1969年4月1日,整齐列队在操场上,穿着刚佩戴上去的崭新的领章帽徽的军装,摆着刚学会的军姿、走着军步、唱着军歌,分别登上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舰八大队的洛阳、开封、兴国、临沂四艘战舰。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洛阳舰是毛主席视察过的战舰。大家都盼望自己能分到毛主席视察过的洛阳舰,那将无尚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