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广汉,有一项民俗活动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岁月的故事,那便是“拉保保”。它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游百病”与“拉保保”习俗之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期许。<br> 春节刚过,热闹的元宵佳节也渐渐落下帷幕,但人们的节日热情却丝毫未减。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广汉的男女老少纷纷穿上精心准备的节日盛装,走出家门,奔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他们的脚步轻快而充满活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便是“游百病”的传统,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出门踏青游玩,能够消除百病,迎来一整年的顺遂、吉祥。 “游百病”这一习俗的起源,虽难以确切追溯到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却在民间口口相传,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深入人心。在过去,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对疾病的恐惧促使他们寻求各种方式来保佑健康。正月十六正值新春,万物复苏,人们认为此时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出门踏青不仅能亲近自然,还能借助自然的力量驱散身体内潜藏的疾病隐患。这种朴素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 在“游百病”的队伍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浓的生活气息。老人们三五成群,互相搀扶着,一边欣赏着沿途的春光,一边回忆着往昔的岁月;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鹿,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手中拿着各种小零食,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年轻的夫妇们手牵着手,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仿佛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br> 而“拉保保”,则是“游百病”活动中最具特色的环节。“保保”,在四川方言中意为干爹。拉保保,就是为孩子寻找干爹,希望借助干爹的福气和力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在传统观念里,多一个亲人就多一份关爱和庇护,为孩子拉保保,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祝福。 在广汉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一个孩子拉着陌生人的衣角,怯生生地喊着“干爹”,而周围的人则会围拢过来,送上祝福和欢笑。这种原本陌生的关系,因为“拉保保”这一习俗瞬间变得亲密起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奇妙连接,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温暖和友善的气息。<br> “拉保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广汉人的成长,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晚辈,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拉保保”也促进了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拉保保”这一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如今,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而是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比如,在一些大型的民俗活动中,会设置专门的拉保保区域,组织有序的拉保保仪式,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参与其中。同时,一些商家也抓住了这一商机,推出了与“拉保保”相关的特色商品和服务,为这一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拉保保”等民俗活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年轻人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拉保保的过程充满了趣味和随机性。家长们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梭,一旦看中了合适的人选,便会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所谓合适的人选,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有的是看中对方的精气神,觉得这样的人充满活力,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对方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等,认为他们的职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当家长向对方提出拉保保的请求时,被选中的人如果欣然答应,那便是皆大欢喜。双方会互赠礼物,通常是孩子会送给干爹一些寓意吉祥的小物件,如长命锁、香囊等,而干爹则会回赠孩子红包或其他礼物,寓意着对孩子的祝福和关爱。 为了保护和传承“拉保保”这一民俗活动,广汉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许多努力。政府加大了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拉保保”的文化内涵。同时,学校也将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了教学体系,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他们通过收集整理民俗资料、举办民俗文化讲座等方式,为“拉保保”等民俗活动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拉保保”这一民俗活动能够继续在广汉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它不仅是广汉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