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杜甫

进jfmwsyy

<p class="ql-block">去半山腰的杜甫纪念馆,刚上斜坡首先看见始建于唐贞观六年的牛头禅寺。能偶遇便是缘分,进去绕寺庙走了一圈,看到主殿前“来了就好”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前些年杜甫很忙。因为偶然看到杜甫纪念馆里栽种的210年的腊梅正在开放,在2025年的第一个春日,我们来到西安长安区去看杜甫。</p> <p class="ql-block">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现改为杜甫纪念馆,杜甫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义,宦游流寓于长安,前后13年。</p> <p class="ql-block">‌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平易朴素却极见功力,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歌成就使得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p> <p class="ql-block">少年杜甫家境优渥,七岁成诗,19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漫游各地,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第一次进京赶考名落孙山,第二次科考,因为权相李林甫妒贤嫉能,对玄宗说,人才都在朝廷里,民间无遗落,当年考生因此全部落选。</p> <p class="ql-block">天宝三载(744)四月,32岁的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43岁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了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一生为李白写下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10多首诗。</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杜甫的形象,大概是个满脸皱纹、严肃板正郁郁不欢的瘦小老头。</p> <p class="ql-block">杜公祠入口左右两边都是碑廊,杜甫的诗与各种书法交织碰撞后,焕发出了崭新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他用诗笔描述自己的理想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就是对上辅佐君王,使其成为堪比尧舜的圣明之君,对下教化百姓,使民风归于淳朴,这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杜甫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p> <p class="ql-block">杜甫诗中贯穿的忠君爱国、悲天悯人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戏称自己“乾坤一腐儒”,无论个人境遇多少凄苦,他一生的儒者信念至死不渝。</p> <p class="ql-block">壮年时杜甫困守长安10余年,“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一面饱尝着人生的辛酸,一面用诗歌反映出民生的疾苦和社会的危机,却始终没有放弃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和政治理想。</p> <p class="ql-block">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p> <p class="ql-block">动荡的年代里,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处躲避战乱。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摹刻的杜甫遗像碑</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时代离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生命在一代一代传递,日升月落、花开花落,他的诗歌却一直醇厚绵长…</p> <p class="ql-block">从杜甫纪念馆走下来,迎面撞上拦羊的老头,看他的模样也有了几份杜甫的味道,一时间让人有些恍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