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42分,我们老俩口乘坐高铁G3572准点离开上海南站,45分钟后准时抵达湖州东站。 沪苏湖高铁开通极大的方便了上海游客游览湖州。我们也赶潮流来到了湖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入住的酒店毗邻湿地公园,绕湖一周要一个多小时,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虽是冷风瑟瑟,草木凋零,但处处可见深冬美景。</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酒店稍作休息后便开启了湖州游。整个下午,我们游览了莲花庄、湖州“三绝”、赵孟頫故居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莲花庄原来是画家赵孟頫的别业,著名风景区。1986年市政府重建了莲花庄并扩大面积至112亩。建成了一个古典园林式的公园。园内许多建植临水而立,体现江南水乡特有风格。全园有广阔的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碧波清风,波光粼粼,景色宜人,现为市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莲花庄全园分四个景区:西区、中区、东区、潜园。建园时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沙孟海、吴作人、黄苗子等二十余人题匾续联,为整个公园画龙点睛,并有赵孟頫手迹《吴兴赋》石刻陈列在大门进园之一侧,走廊内有赵孟頫《雪赋》、《山水清远图》等石刻。潜园为清代著名戴书家陆心源的私家花园,中有山石假山,构造十分奇特和巧妙,并有太湖奇石"莲花峰",相传是赵氏莲花庄的遗物,上面留有赵孟頫的手迹"莲花峰"三字。</p> <p class="ql-block">进入莲花庄公园左侧就见《吴兴赋》石碑,长8米,宽约0.7米,是按赵孟頫手书《吴兴赋》真迹放大摹刻而成。《吴兴赋》是赵孟頫青年时撰写的歌咏家乡山水、物产、人文的名赋,四十多岁时又以行书书写,堪称我国古代文学与书法的传世名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莲花庄景区</span>后面就是飞英公园</p> <p class="ql-block">飞英公园以“飞英塔”命名,占地44.61亩,为历史文化公园。别具一格的"塔里塔",巍然独绝,"双塔擎天",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宋式建筑"飞英堂"倚山临水,成"飞英揽胜"之势。园中央清波粼粼,塔影晨辉,相映成趣。"人生只合住湖州","最堪游处未曾游"。飞英公园以四季美景和优秀文化笑迎四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飞英塔是江南宋代砖身木檐楼阁式塔中的典型代表,外塔总高55米,塔身主体为单筒砖砌结构,内石塔残高14.55米,其以单筒砖身内罩单体石塔所形成的特殊形制,表现出的空间形态、结构形式与构造技术,在国内古塔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龙凤石柱:明代遗物,原为湖州府孔庙牌坊前的石柱,1996年迁至今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外塔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七层八面,通高55米。副阶宽敞明亮,塔体收分自然、塔刹高峻挺拔,其中最具宋代建筑风格的是平伸舒展的翼角,简洁朴实的檐面,用材硕大的斗拱和寻杖望柱式栏杆。</p> <p class="ql-block">内塔又称“舍利石塔”,仿木构楼阁式,现存八面五层,下设须弥座,残高14.55米,系太湖石雕刻砌叠而成。各层腰檐、平座及其斗拱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细,塔身转角雕出梭形瓜楞状倚柱,覆盆式柱础。塔身各面均辟壸门状佛龛,内雕大幅佛传故事及千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湖州城内除了著名古建筑“塔里塔”——飞英塔还有“庙里庙”——府庙、“桥上桥”——潮音桥,并称湖州“三绝”。这是湖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湖州的历史变迁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湖州“庙中庙”指的是湖州府城隍庙,俗称府庙,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当时称湖州城隍庙,原址在阜安坊西。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知州事赵叔涔重建庙宇。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于今址,并立《封湖州府城隍威灵公敕牒碑》。明万历元年(1573年),尊“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并于庙中专修“劳公神庙”,自此有了“庙中庙”之称。</p> <p class="ql-block">前牌坊在北街口,正面和背面均有楹联。重修后的府庙前新建牌坊一座,四柱三音,4根石柱旁置抱鼓石10块,牌坊为楼阁式,飞檐翘角,檐下均有斗拱承托。</p> <p class="ql-block">戏台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屡有兴废,坐南朝北,为三面开口伸出古式建筑面对城隍殿,戏台的右边上场门额有“突如”二字,左边下场门额则有“悠然”二字,正面匾额是“秦镜照口”四字,台顶有圆型锡铜藻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戏台二侧和前面都是天井,天井的庭院为石板式庭院,内有清末石结构井亭以及新建钟亭各一座。</p> <p class="ql-block">湖州的“桥里桥”指的是潮音桥,为三孔石拱桥,长54.2米,三孔总跨为29米,宽5米,高7米。桥面略呈弧形,桥顶中间用石板铺砌,两堍桥台阶宽大,每级用两条石并列,各为27级。两侧栏板用石质制成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始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湖州知府魏济撤渡建桥,东西两端设有桥亭。重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桥圮塌,次年知府陈幼学重建,将两端亭改为阁。清嘉庆年间进行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桥两端护栏收头各置有两尊大白石狮,雌雄分立,替代传统的抱鼓石。桥中孔两侧拱肩上还各雕刻有一对吸水兽,形态生动,寓意镇桥辟邪保平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潮音桥西侧次孔跨西岸河街,桥上桥下均能行人,这种设计避免了割断沿河街道,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也体现了古代桥梁建设中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考量。</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还参观了湖州赵孟頫旧址即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赵孟頫是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杰出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馆内展示了赵孟頫各个时期的艺术代表作,如《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等的复制品或相关介绍,同时建筑本身的仿宋设计和精美装饰,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一代艺术大师赵孟頫生长于斯,亦归于斯。在这甘棠桥畔的故居旧址处,睹物思人,抚今追昔,让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走进赵孟頫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言道人等,末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世事难拒,青年赵孟頫面临的是宋王朝的风雨飘摇以至宋亡元兴,虽有失落彷徨,终不忘用世之志而出仕元廷,且官至一品,封魏国公,谥文教。</p><p class="ql-block">他天资英迈,自强于学问,绘画方面、人物、鞍马、花鸟、山水、无所不精,书法创作上、篆、隶,真、行、草,无所不妙。此外,又善诗文,勤考据,通佛老,晓音律,精鉴赏,擅治印,是元初复兴艺文的领袖,当世就有"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的推崇。历六百年后之今天,细按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展望,尊其"百代宗师",亦足以当之。</p><p class="ql-block">千古兴亡事,终付东流水。而令后世感怀动容的,是浮沉其中的生命际遇。在时势巨变面前,在文化重建的使命面前,赵孟頫的选择和担当,就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绵韧坚持,也有如腿鸟武冲决罗同的低回徘徊,在历史的长河里 犹如波映鸥影,总在人们的回望一瞥中,留下无尽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孟頫这位传奇人物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也是吴兴八郡之一。这里就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二十岁上作《吴兴赋》,状写吴兴的山川地理是"龙腾兽舞、云蒸霞起",人文博雅则"户有读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当时虽已面临宋元变易,而胸襟志向仍是昂扬饱满。49岁已在元朝江南儒学提举任上,重书此赋,心有百感,追远怀古和乡梓之情更为深切。整个展馆很好的还原了故居原貌,假山、小桥、流水、仿宋的古建筑群。这里生动展示赵孟精彩的一生,以及和他的妻子管道生形色和谐的唯美爱情故事。从小饱读诗书。长大后成为南宋晚期的官员,宋朝没落,元世祖多次相邀,最终出使元朝,其不凡的文化修养令元世祖惊为天人。最后以官场险恶,远离朝廷,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留下多幅书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琴瑟和谐</p> <p class="ql-block">鹊华秋色图</p> <p class="ql-block">木村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子昂印池。篆刻的源头是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印。玺印原本的功用是作为昭明信用的凭证或国家机构行使职权的象征与工具。战国、秦汉是玺印的全盛期,印材以铜为主,制作工艺以铸刻为主,印文书体由"古籍"而来,汉时发展为"缪篆",至唐宋,演为"九叠篆"。自宋元始,士夫文人为标榜风雅始以印铃盖于图书、书画,虽热衷于书篆,铸刻印仍赖于工匠。赵孟頫与同时辈杭州人吾丘衍于篆刻与印学研究有开创之功。赵孟頫著《印史》,正本清源,力矫当时"新奇相矜"的粗鄙流风;所创"元朱文",是元代篆刻的标志。受唐人李阳冰影响,所篆线条圆转娟秀,更突显了赵孟頫自身气质风格。</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一生的艺术实践,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及未来产生了旷世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作品珍藏于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被人们视若拱璧,研究成果也汗牛充株。岁月流转,1987年,国际天文组织以赵孟頫命名水星环形山以纪念其艺术成就,标示着中华文化时空无限,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在湖州我们还马不停蹄地游览了南浔古镇,古镇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年),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因蚕丝业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而繁荣,1851年“辑里丝”在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获奖,诞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等大贾巨富。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世博金奖故里”、国家5A级旅游区等称号。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十分重视教育,因此培养了众多读书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多达41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80多位南浔籍专家学者在全国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左手边这条河流前行,对面出现了一个青砖和红砖相间的中西合璧式的大门。上面写着小莲庄,这里就是南浔古镇的首富刘镛家族的故居。刘镛生于公元的1825。刘镛特别喜欢荷花,所以在自己家里种了整十亩桃花,称之为小莲庄。小莲庄是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祖孙三代精心规划构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内绿木深深,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码头,这是游古镇的水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门左侧挂了三个牌子,一个刘家家族竟然创建了两个基金,另一个是亲家顾家创建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进去了解一下吧。刘家虽然很有钱,但是却不注重建筑物的壮观,而是建筑很简单,很朴素。大的房子是他的家庙。他们从贫寒的小手工业者,靠着打铜匠谋生。刘镛16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去当了一个小小的私行业的伙计。20岁的时候,他就开出了自己的行,发了财的又进军了盐业,成为了江浙一代最大的盐商。他们发了财却没有只是个人享受,而是造福子孙,捐钱做善事。而且,他的四个儿子也个个为人善良共创建了三个基金。</p> <p class="ql-block">这个碑刻长廊嵌置了《紫藤花馆藏帖》、《梅花仙馆藏真》等刻石共四十五方。《藏帖》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系翰林院待诏徐达源与二十余位文人往来之诗文、尺牍,其中有书法名家刘墉、王文治、梁同书及著名学者袁枚、赵翼等墨迹,尚有三名日本学者题跋。于光绪二十一年嵌此廊壁,堪称史料与艺 术价值兼备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的历史原型刘墉,被誉为"一代书家之冠"。此处的第二和第三块碑刻就是刘墉的墨迹,上款有乾隆御赐印章。此碑刻系刘墉好友、同朝翰林院待诏徐山民珍藏而传至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以一方荷花池为中心,其周围以亭台楼榭点缀的,园林西侧为刘民家庙,前有御赐牌坊两座,一座是乐善好施牌坊,一座是金表结义的牌坊。因为刘家多次的赈灾施舍,所以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都给他们家赐乐善好施牌坊。另一座是刘安澜的夫人在丈夫去世之后孝敬公婆,养儿育女,没有再嫁,又被旌表为结孝牌坊。</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内园以荷花池为中心,山叠石而垒,亭踞山而榭依水,且风格各异,各处建筑分别成景,实为江南园林之佳构。</p> <p class="ql-block">顺着两边有香樟树铺上的大道的这条甬道走出来后左手边就是刘家的长子长孙刘成干所修的民国时期最大的藏书楼——嘉业藏书楼。它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建筑物。这就是刘家的长子长孙刘成干耗资80多万块儿银元,收集了很多唐宋元明清古清藏书的地方,这里可有着宋朝雕刻的所有雕版印刷,就连宣统皇帝都给他的这个图书馆题了字。1949年,刘公子毫不吝啬的把整个自己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浙江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嘉业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藏书楼藏书最丰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16万册,60万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span>1949年江南解放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建筑风格融入欧洲罗马元素,内部红色外墙,是新上海滩红粉电视剧拍摄的取景地。这座几乎以欧洲建筑为范本的两屋建筑,能出现在百年前,尤其是出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是十分罕见的,证实了这座千年古镇的时尚追求和开明开放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张石铭故居主人张均衡(1871-1927),字石铭,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建筑共有240多个房间组成,号称江南第一巨宅。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从地砖、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处处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同时,其砖雕、木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被称为“四绝”。</p> <p class="ql-block">整个张氏故居里面最大的一座大厅“懿德堂”。“懿德堂”题字的人是通州张謇,江苏南通人,江苏省的最后一位状元,在1894年以42岁高中了状元。张謇他不像别的那些官僚,当了官之后只顾自己的快活,他贷款3万余两白银去做实业,修建了中国最早的一座现代化工厂大生纱厂,后来把自己的整个故乡南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创建了中国的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现代化的博物馆等等,创造了中国的七个第一。后来孙中山先生都把张謇所在的通州称之为民国第一县。张謇在这座大宅竣工的时候,受主人的邀请,欣然前往,写下了“懿德堂”三个字。张謇认为中国不缺知识分子,中国不缺东风先生,缺的是实业家,缺的是企业家。而张石铭正是这样一位实业家。</p><p class="ql-block">“懿德堂”大厅,过去是婚丧喜事、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所在地。该大厅高敞宽阔,面宽三间,通三宽10.8米,通进深13.6米。庭前畅轩、檐下斗拱、砖木构件及门窗裙板上都刻有"松鹤长青"、"吉祥如意"等图案,为晚清东阳木雕之精品。大厅的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的"懿德堂"堂匾,正中上方檀子饰有一副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鎏金花瓶插戟图案的包袱锦,光彩如初。</p> <p class="ql-block">这里看到的就是张石铭的书斋,写的“以适其志”是康有为所写。康有为跟他是同一期考中举人的,张石铭可是跟康有为一起参加过举人考试的,而且考上了举人,也一起跟康有为参加了公车上书。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的腐败和没落,张石铭心灰意冷,于是回到家里作为长房长孙的他就把所有的资产用来了做生意,以及收藏各种文玩。他的生意遍及了江浙一带,除了丝绸之外,还做了茶叶,还做了商行,还做了银行。今天我们人人熟知的浙江兴业银行,他就是里面最大的股东之一,康有为也到他这儿来游玩过。并且,康有为不为揶揄的说,你看你现在也不想革命了,就是整天坐在这儿看看书写写字,得到了你人生的乐趣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竟然还有用翡翠打造的枇杷树,在两边墙上。这些芭蕉树上面有一个一个的洞眼。当年主人为了表现雨打芭蕉之美。竟然在这些洞眼上都是用绿色的翡翠镶嵌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个亭院的当中还有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的英德石。英德石原本形状像老鹰,但很可惜受到了损坏。原本是一个展翅飞翔的老鹰,表现了主人想要迎击长空搏杀生台的这么一种思想。因为四面墙上都用的是芭蕉来做装饰,所以这个厅就称之为芭蕉厅。</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当时家里的生意主要跟法国人做,于是,张石铭就请了法国建筑设计师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巴洛克式建筑。修的特别巧妙,从外面儿看还是中式的,到里面儿看它就是法式的。在巴洛克式的建筑前面,有两棵巨大的白玉兰树,他们都活了120多年了,竟然他们的寿命比宅子还久。</p><p class="ql-block">此西洋楼系张石铭宴请文人名流、举办舞会之所,是南浔古镇又一处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西洋楼的外形结构深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折中主义"思潮影响,追求形式美而不拘一格,采用了多种风格式样。立面以巴洛克建筑形式为主体,而檐部和卷形门窗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它的柱式较为独特,门廊外两个八角形的多立克柱子,柱头部分模仿克林斯柱式,外面门楼由罗马卷柱式构成。楼上阳台采用了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栏杆。其中浮雕图案综合了欧式忍冬草叶和中国葡萄叶、牡丹花做装饰,墙体和柱头饰有大量中国传统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洋楼内部是一座颇具西欧色彩的舞厅。石膏天花顶、欧式水晶吊灯、西式壁炉以及乡村风景油画地砖,无不体现出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装饰风格。舞厅后面设有化妆间、衣帽间和休息室。设有乐池、化妆间及更衣室,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则由红砖瓦砌筑而成。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已有两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span></p> <p class="ql-block">游览南浔古镇,时光仿若在此停滞。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轻轻叩击,似能听见往昔的足音。古桥横跨小河,连接着两岸粉墙黛瓦的人家,河水悠悠流淌,倒映着岸边垂柳依依与斑驳的屋影。在这里,生活的节奏舒缓而宁静,没有都市的喧嚣与匆忙。</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桥、百年民居,豪门巨宅、经典园林,象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弹奏出引人入胜、特立独行的动人曲调;恪守传统、超越时代、兼容海派的建筑风格和风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南浔古镇激情碰撞。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和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p> <p class="ql-block">湖州是一座低调的宝藏城市。湖州之行,我收获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领悟到和谐共生的真谛。当我们离开湖州,那些山水、街巷、人物,都化作心中宝贵的记忆,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放慢脚步,去感受、去思考,珍视自然与生活赋予的每一份美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