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想

张东立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已过,今年的春节算是过去了。虽说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毕竟假期已过,开始正常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春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国,各地过年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喜庆团圆是春节的主旋律,民俗专家对此都有详尽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作为五零后,我们经历过不同时期的春节,有着切身感受,过年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孩童时代,国家一穷二白,生活水平和现在比有天壤之别。但是过年的气氛非常浓厚。</p><p class="ql-block">小孩子盼过年,因为过年吃得好,穿的好,玩儿的好。</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生活水平低,物资匮乏。国家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各种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是凭票证供应。到了春节都要额外增加富强粉、香油、花生、瓜子和平时难得一见的多品种的副食品、蔬菜瓜果。</p><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吃的丰盛,难得的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那时,穿的也是质量不高,添置服装鞋帽一般都在过年时换新,除旧迎新嘛。</p><p class="ql-block">另外,逛厂甸,放鞭炮,玩儿风车,抖空竹,都是过年的节目。</p><p class="ql-block">春节主打团圆,远在他乡也要回家过团圆年。走亲访友,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我所过的几十个春节中,最难忘的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节。</p><p class="ql-block">1969年我们这一代人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p> <p class="ql-block">吃苦受累自不必说。每年入冬农活完工,就盼着回家过年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建设兵团有工资和探亲假,这一点比起插队来有优越性。首先要申请,批准后拿到探亲证明,这是我们享受福利和权益的凭证。然后才能开始探亲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首先要把内部粮票换成黑龙江粮票,再凭证明换成全国粮票,回北京后再换成北京粮票(每换30斤増发半斤食用油票)。那时是凭票供应,再麻烦也得办,否则回家吃谁那份呢?</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还要提前准备东北的黄豆、饭豆儿、榛子、葵花籽等,带回家过年并补贴家用。给本来就艰难的旅程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哪个兵团的知青不是这样呢?</p> <p class="ql-block">春节在异乡的都要回家,春运是中国的特色。上世纪七十年代春运客流的主力就是我们上千万的下乡知青。那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文革中生产秩序也受影响。庞大的客流令铁路不堪重负,列车晚点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火车超饱和运营,有座是奢望,单枪匹马连车也挤不上去。车厢连接处都占满了人。最拥挤的一次,几个人互相拉扯着在哈尔滨上了车,在长春被迫又下去了,人太多了,以至于站累了抬抬脚就放不下去了。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p> <p class="ql-block">当历经几十小时的煎熬,拖着疲惫、困倦的身体,带着忧伤、沮丧又夹杂着渴望的心情走进家门时,真是百感交集,心中滋味儿,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享受假期。</p><p class="ql-block">搞卫生、购物、访友,短暂的享受城市生活之后,像小时候一样,就盼着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这话真的不假。</p><p class="ql-block">当吃完团圆饭和跨年的饺子之后,巨大的悲哀慢慢涌上心头,年过完了,又该回农村了。心中常常忿忿不平,地道的北京人,生于斯长于斯,凭什么单单把我们抛弃。这种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增大,愈发强烈。</p><p class="ql-block">每当过完年登上开往牡丹江的165次直快列车,心中都充满酸楚,什么时候才能和这趟车说再见呢?</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上山下乡运动随之终结。命运之神开始眷顾我们。</p><p class="ql-block">下乡的路是一样的,返城的路各不相同。与当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边疆相反,返城的大潮裹挟着剩余的知青,如溃散的败兵般逃回了城市。</p><p class="ql-block">1979年,作为最后一批返城的北京知青,因手续的原因,被滞留在连队,过了最后一个难忘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那是怎样一个春节呀?</p><p class="ql-block">空荡荡的宿舍,到处都是知青遗弃的杂物。整个集体宿舍区,就剩我们几个北京知青。</p><p class="ql-block">室外,罕见的暴风雪拖住了我们的脚步,室内,几个人默默无言,没有一点儿年味儿。但是我们的心中正在升起希望,否极泰来,我们终于熬到头儿了。</p><p class="ql-block">过完年,1979年2月12日夜晚,我们几个顶着漫天风雪,踏上了归家之路。</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终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北京接纳了我们。我也建立了有稳定的工作住房的三口之家。</p><p class="ql-block">返城后的第二个春节,烟酒不沾的我,买了当时非常紧俏的茅台酒,全家团圆以示庆祝。被抛弃多年后,我终于又融入了城市,北京的春节同样也属于我了。</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国家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过年的形式也有改变。</p><p class="ql-block">户口已没有那么重要,粮票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全家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异地团圆。还可以山南海北国内国外的度过一个春节长假。并已成为新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现在春运的客流比起当年的绝对数要多得多。但是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客运,以高铁和高速公路组成的快速交通网络,坐飞机出行也进入平常百姓家。出行有了更多的安全、快速、舒适的选择,再也没有当年那种艰难的回家之路。</p> <p class="ql-block">按当年的标准,我们天天在过年,但是春节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春节有什么难忘之处,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十个梦魇般的春节。十年经历不堪回首,以至于返城多年后,还时常出现在梦境中。</p> <p class="ql-block">人生之路的前途是未知的。但是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p><p class="ql-block">国家历经十年曲折,我们是坎坷的十年。</p><p class="ql-block">国家走上正轨,我们也恢复了本来就属于我们平静安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现在国家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与阳光。</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文化内涵其实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祝福与祈盼。</p><p class="ql-block">我们祈盼国家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我们祈盼生活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我也祈盼我们这些年过古稀、命运坎坷的一代人,在一年一度的祈盼中,能够走的更远。</p><p class="ql-block">祝福朋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