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 人才为本 ‍—苏州第二图书馆暨书香公园一瞥

祁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州第二图书馆,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崭新延伸,坐落于苏州古城之北,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不仅是一座拥有700万册藏书量的大型智能图书馆,更是一座以旋转纸为灵感、独具书状结构的现代建筑杰作。这里,智能化集成书库的引入,使得知识的海洋更加浩瀚无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与学习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苏州第二图书馆相得益彰的,是那片充满诗意的书香人才公园。作为图书馆的配套工程,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重要文化地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绿意盎然与书香四溢相映成趣,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风景。书香公园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为苏州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更是让书香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城市,成为苏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绿树繁花映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湖畔清幽忘凡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径通幽风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墨染碑文吟佳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另说前480年)),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为陈国贵族之后。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避乱出奔吴国,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吴王阖闾即位后,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阖闾,被任为将军。五十多岁时,便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孙子兵法等著作,被后世尊称为“世界兵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吴下三冯”之一。1634年,冯梦龙官任寿宁知县,为民兴利除弊,甚有政绩。1638年,辞官归里。1644年,经历“甲申之变”后,南明福王自立于南京,冯梦龙刊行《中兴伟略》,寄希望于明朝中兴。1646年春,于兵火中自浙江台州还苏州,途中感愤而逝,一说被清兵所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冯梦龙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编写、刊行通俗文学,经冯梦龙改订、出版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数十余种。明代较早成就较高的拟话本,著名的有《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简称“三言”。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少时即负盛名。正德末年(1511年),被巡抚李充嗣向朝廷举荐,便任命其为翰林院待诏。嘉靖元年(1522年),得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次年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4年后辞官南归,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娱,潜心书画30余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去世,时年九十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花鸟画,其题材和表现技法属于文人写意画的范畴。朱竹、菊花、兰花、水仙和古木竹石为其花鸟画主题。他重视用笔墨表现出花卉的美和特征,技法的变化都与对象特征紧密结合。山水画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面,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风格也多样。代表作有《昭君图》《采桑图》《绝壑鸣琴图》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怡情最是书香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料统计,苏州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共出了51名状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号称“状元之乡”‌,尤其在清代,苏州府共出了26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自春秋时期姑苏建城以来,苏州的教育一直非常发达。北宋时期,范仲淹在苏州首创“府学”,开启了发展公办学校的先河。南宋以后,苏州的“书院”教育盛行,人才的培养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现如今苏州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多达187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后1955年新中国诞生第一批院士到2024年苏州共产生两院院士共计139名。位居全国前列。苏州也因此荣获“院士之乡”之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2.13号摄于苏州图书馆新馆,书香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