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

芸窗月影

<p class="ql-block">网图侵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感觉真累。</p><p class="ql-block">不是因为事多忙碌。俗世中的许多事情,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不必焦虑急躁,也就可以不累。</p><p class="ql-block">我的累,来自心底,确切点说是内耗,是心里始终盘旋不去的沉疴。</p><p class="ql-block">其实,生活中的自己,本不是矫揉造作之人,做事踏实坦诚,待人热忱真挚,日子朴素简单,摒弃浮华喧闹。</p><p class="ql-block">却又不得不承认,内心的负荷太重,是我半生以来最大的掣肘。</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对原生家庭的态度,总觉得亏欠,总想被父母肯定。这里的原因,自然是缺爱,不被认可。</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对别人态度的过度在意,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对方,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态度,都有可能触发我内心的小宇宙,思来想去,各种揣测,各种胡思乱想。</p><p class="ql-block">另外,最主要的,就是对自己不满意,不接纳当下的自己,总觉得自己应该更好,一直批判自己。</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精神内耗,对别人基本无害,充其量相处不和谐,对自己却是杀伤力极大。</p><p class="ql-block">有时候,累得要崩溃,受伤得不想留在世上,甚至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悲怆与荒凉。</p><p class="ql-block">幸亏喜欢阅读,而且更幸运的是接触了心理学书籍,虽谈不上认真研读,却也在随心所欲的浏览中开阔了思维,点亮了心灯。</p><p class="ql-block">从书中我明白,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最起码不是我以为的那么严重。我知道了自己苦闷的来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随之逐渐走出了迷茫。</p><p class="ql-block">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要学会课题分离,别为他人的课题苦恼甚至费神,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p><p class="ql-block">张德芬老师告诉我,别人不喜欢你的风格时,你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让别人喜欢,而是你如何面对别人的不喜欢。改变处理问题的角度,许多事真的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论语》的智慧启发我,孔子一辈子都不会向外求,“君子求诸于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智慧。</p><p class="ql-block">如今,面对红尘中的诸多悲喜,我依然跋涉在自我调整的路上,但随着认知的提升,脚步已经变得轻盈,心境亦多了一份平和。</p><p class="ql-block">面对父母,我已不再纠缠他们爱不爱我,或者有没有能力爱我。许多个痛苦的日夜之后,我选择了放下,不再纠结,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尽心尽力,心安就好。</p><p class="ql-block">在亲密关系里,我知道心里的委屈与曾经受过的伤有关,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与对方无关。</p><p class="ql-block">过度地渴求爱和关注,亦只是我把自己的缺失投注到了对方身上,而这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女人要学会爱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必向外寄托。</p><p class="ql-block">与自己对话,认识真正的自己,接纳不完美,包容有缺点的自己,这是心理学给我的又一个帮助。</p><p class="ql-block">摆脱了要用各种成就自证的漩涡,如今的我,已不再盲目跟风去报班学习,更无需用努力取得的成绩展示自己的能力,掩盖内在的虚弱。</p><p class="ql-block">我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但这没什么,这才是最真实的我。接受这些,才能活出轻松幸福的自己。</p><p class="ql-block">《皮囊》里有一段话说:“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可是你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p><p class="ql-block">感谢文字的陪伴,感谢岁月的磨砺。如今,走在成为自己那座山的路上,虽然还有种种考验,但目标明确的人生,终于可以不再慌里慌张,想来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