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江路11号到茶山路999号

杨柳岸

<p class="ql-block">办公场所要搬迁的消息,像卫生间点燃的熏香,逐渐在办公楼里弥漫开来。按捺不住心情的年轻人早早地开着车去新场所“踩点”,然后带着新场所的气息在办公室、在餐厅热烈地谈论着,眼中闪烁着期待、兴奋,还有点点的遗憾。我静静地听着,沉默不语,内心却泛起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办公场所搬迁是必然的事情。现在这个场所——湘江路11号,是二十年前单位成立时临时租用的。在这二十年中,早一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是每一任领导和全体人员的梦想和期盼。这一租就是二十年,二十个春秋,七千多个日日夜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级台阶,都承载着人们无数的回忆和故事。二十年,足以让一个三十而立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知天命的苍头老翁。二十年,也足以让这栋建筑染上岁月的沧桑。如今,要和它告别,心中难免有些不舍。</p> <p class="ql-block">搬迁的时间终于揭晓,暮春时节,人们像蚂蚁搬家似的热闹起来。看着忙碌收拾物品的同事,我仿佛还没有做好与这里告别的准备,迟迟没有行动,在最后两天,才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办公桌,已经陪伴我将近十年。它是实木制作的,敦实稳重,像一个忠实的朋友,见证了我伏案其上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虽说它的棱角已经有些圆滑,虽说抽屉的拉手已经磨去了原有的光泽,虽说新的办公室配有新的办公桌,我还是决定带走它,在新的地方继续陪伴我。</p> <p class="ql-block">文件柜是三开门铁皮柜,呆呆地站在办公桌旁边,它的年龄和租房的时间一样长。柜脚已经锈蚀,柜门早已合不严,每一次打开和关闭,都要发出“嘎吱”声,仿佛诉说着难舍的尘往。柜里面有文件、书籍、笔记本和工作服,也有厚厚的一沓证书和奖章。笔记本上记载着我二十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奖章和证书是我工作业绩的明证。打包捆扎好物品,望着空荡的柜子,我轻声的说一声“抱歉”,它要留在这个老地方,成为过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柜子后面是一张小板床,压缩板拼制的,为了不超过铁皮柜的宽度,是专门定制的缩水版单人床。它无怨无悔地为我服务了十八年,不能丢下它。我试着抬了一下,床板和床体立即分开,要散架,看起来它已到了风烛残年,不能再搬动。我轻轻抚摸着它,虽然窄小,却是我的精力加油站,在我疲惫不堪和值班加班的时候,让我一次次地满血复活。此时,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p><p class="ql-block">还有几盆小花,像一抹温暖的阳光,让办公室多了些许亮丽的色彩,给我带来无穷的愉悦和欣喜。我要带着它们奔赴新的地方,决不丢弃。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就要全部搬走了,这晚我在单位值班。看着已经打包好的物品、斑驳的墙壁和狼藉的办公室,心中涌起淡淡惆怅。我起身来到了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院子很周正,南北长差不多是东西宽的两倍。以前院门是双扇铁栅门,那时候,每次开合,都会伴随着铁栅门的“哐当”声,仿佛是岁月的叹息,后来为了方便和安全,改为伸缩电动门。院门朝南,临着湘江路。我静静地站在门口往北望去,一条笔直的路像一条时光隧道,直直地通向院子北围墙。路的西侧是一排整齐的平房,屋门朝东,有门卫室、会议室、办公室、食堂,尽头是停车场。路的东侧,是那栋五层办公楼,坐北朝南,稳稳地占据着院子东部五分之四的地方。楼的北面,是一平房,东西长和楼房平齐;平房的北面,约莫占南北一半的地方,是一片花园。</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是单面楼,没有电梯。刚来的时候,这栋楼才建成四五年时间,一切都显得比较新。现在,四楼五楼走廊没有亮灯,一二三楼走廊上各亮着一盏灯,昏黄而黯淡。远远望去,它灰色的身影半明半暗地隐藏在夜色中,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矮小而苍老。二十年来,我一直在一楼的房间办公,但从一楼到五楼的台阶,我走了无数次。为了破获案件,曾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为了写好一份材料,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为了祥和与安宁,辖区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巡逻的车印和足迹。</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夏天,暴雨突然倾盆而下,外面道路上和院子里的积水迅速上涨,连成一片汪洋,西侧的办公室、会议室,包括食堂都进了水。那一刻,大家冒雨搬起一个又一个沙袋,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堵截雨水,最终保住了电脑、档案等财物没有受到损失,墙壁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霉印,像是记录这次暴雨的符号。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在五楼会议室准备开会,突然感觉头晕目眩,有点站立不稳,大家稍一迟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纷纷跑到楼下。没多久新闻出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那一年全国各地都踊跃捐款支援灾区。</p> <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在食堂吃饱饭是就餐者的唯一目的,让就餐者吃饱吃好是食堂的不懈追求。单位的食堂是两间小平房,地方不大,却充满了烟火气息。刚来的时候,人少,几个人围坐在餐桌周围,一边吃饭,一边神聊。后来,人越来越多,小小的餐厅渐渐挤不下了。不少人端着饭菜在外面吃,偶尔一阵风吹过,碗里难免会多些“佐料”,大家相视一笑,并不在意。下雨下雪的时候,很多人打好饭带回办公室吃,办公室里就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人多干活多,吃饭的也就多,吃饭的时候要有争先的勇气,晚了,可能只剩下残羹冷炙,甚至是只有待洗刷的锅碗瓢盆。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充满了热闹和生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沿着院子里的路,缓缓往北走,越过楼房和平房,后面便是大花园。现在的花园,比刚来的时候变小了,也荒芜了许多。2003年12月,单位新成立租用这个院子,大家看到大花园十分高兴,冒着严寒进行改造。在花园下面铺埋水管,便于浇灌。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栽种了大片儿的酢浆草、月季、梨树等花草树木,花园的四周围着整齐的冬青树;园中的小路是六边形小地砖铺成,有曲径通幽之妙。</p><p class="ql-block">春天,桃花、梨花、海棠花、连翘花,一丛丛、一树树竞相绽放,争奇斗艳,花香四溢,引来成群的蜜蜂、蝴蝶你来我往、上下翻飞。夏天,花草枝繁叶茂,蝉声此起彼伏,酢浆草花开点点,红的、粉的紧紧地挤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地面像铺上了斑斓多彩的地毯。女同事栽种的指甲花在微风中摇曳,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舞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秋天,落叶纷飞,金黄铺满小径,酢浆草仍在绽放。清代袁枚有一首赞美苔的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这酢浆草又何尝不是如此?它全力展现着生命之美,完全不输于牡丹。使我更敬佩的是,它不阴暗,不惧烈日,彻底地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坦坦荡荡地迎接世人的检阅。冬天,北风呼啸,大地冰封,整齐的冬青昂首挺立,毫不退缩,护卫着园中的一草一木。纷纷扬扬的大雪落下时,园中银装素裹,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整个花园成了冰晶世界,只有簌簌的落雪声和出来觅食的小鸟偶尔从空中掠过。</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多了,事也多了,人们都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花园像是失去管教的小孩子,开始慢慢自由发展。再后来,有人学起了刘备,整理出一片片小地块,种下了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各类蔬菜。这里没有山,有东墙,于是“种菜东墙下,草盛瓜果稀”,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又后来,院子的东北角养了一只混血狗,还有不知何处来的几只鸡在花园里刨食,鸡犬之声,不时入耳,似在桃花源中。</p> <p class="ql-block">路的西边至西围墙、食堂至北围墙,是一片空地,种有月季和几十杆竹子。竹子,修长而挺拔,叶密而翠绿,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仿佛在窃窃私语,这里就成了嵇康、阮籍的流连之地。月季或含苞待放,或迎风盛开,待放的,嘟起小嘴,睡眼惺忪,似乎不满自己迟到;盛开的,花瓣层叠,娇艳欲滴,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我时常过来,看一看竹子的青翠挺拔,和竹林贤士梦谈神游,闻一闻月季的清幽淡香,体味“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的洒脱。又是后来,为了便于停车,这一片改成了停车场。刚改建的时候,我幻想着竹子能再长出来,期待着“水泥封不住,春来又钻出”,可一年一年过去了,始终没有看到竹的影子,渐渐地就不再抱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天亮了,拉物品的车来了,工人们把办公桌和打包好的物品搬上车。我环顾着这个院子,缓缓走出院门,电动大门缓缓地关上、关上、关上。</p><p class="ql-block">别了,酢浆草、指甲花和那些忙碌的蜜蜂们。</p><p class="ql-block">别了,苍老的办公楼、丢弃的铁皮柜和散架的小板床。</p><p class="ql-block">别了,一去不复返的二十年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车子缓缓启动,“滴”的一声,向着新的地方驶去。新的办公场所位于茶山路999号,离市区比较偏远。周边有工厂,有村庄,有田野。公路很平坦,不是特别宽阔,因为车稀人少却显得十分宽阔,这是正在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崭新的六层办公楼在茶山路的晨雾里熠熠生辉,“口”字型建筑使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多的使用效能。刷脸进入一楼,大厅窗明几净,地面光可鉴人,有两部电梯从负一楼地下车库直达六楼。食堂在一楼,厨房与餐厅一分为二,闲杂人等不能再随意进入厨房,在餐厅可以看到厨师忙碌的身影。餐厅可容百人进餐,餐桌、餐具都是新的,投影大屏幕上播放着国际新闻。在这里吃饭,再也不用担心春雨溅起碗里的热汤,或许也不用再担心因为人多而吃不到饭了。地下车库的环氧地坪泛着蓝光,私家车、公务车各就其位。或许,竹子们再也不用担心这里的车子强占它们的家园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充满了现代的气息。视频会议室、指挥中心科技感十足,设施一应俱全,高清大屏,画面清晰。</p><p class="ql-block">我办公室的物品基本还是按照原来的布局摆放,室内的墙壁洁白如雪,灯光亮如白昼,让我如在梦里。暮春的风略过楼前的旗帜,仿佛送来了湘江路11号的花香。我似乎看见自己三十岁的影子在老的办公桌上伏案疾书,而五十岁的脚步已在新楼的走廊里踏出了回响。</p> <p class="ql-block">忽然我明白,从湘江路到茶山路,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心灵旅程的重启。铁皮柜和小板床留在湘江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茶山路的办公楼应该有新的天空和星辰。二十年岁月熬白的头发和丢弃的铁皮柜、散架的小板床,终将成为新竹破土时的养料,那正在新土地上破土的新芽,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长成更加挺拔的青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