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师心 蓄力共成长‍‍——崇川区青年教师读书会第一组读书分享纪实

陶雨集

<p class="ql-block">  为深化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学习型共同体,在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部署下,崇川区青年教师读书会第一组成员:陶雨集、曹阳、赵恬、刘鑫阳、仇雪鹏五名青年教师以“学法规、研课程、明方向”为主题,在寒假期间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为根基,以《幼儿园课程故事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羽翼,在书香中沉淀教育智慧,在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为迎接新学期积蓄力量。</p> 以法为尺:筑牢教育初心,守护成长底线 1.自主研读,实践结合 <p class="ql-block">  寒假期间每人通读全文,标注与日常教学相关的条款,如“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内容”“保障幼儿游戏权利”等,对照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思考,反思日常工作中是否到位。</p> 2.共读共议,情景思辨 <p class="ql-block">  线上分享中,针对“如何平衡家长需求与法规要求”“户外活动安全责任界定”等焦点问题,结合真实案例展开讨论。例如,围绕“某园因天气取消户外活动遭家长投诉”的案例,教师们引用法规第32条“保证幼儿每日两小时户外活动”,探讨灵活调整策略。</p> 3.承诺践行,内化于心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五位老师表示会将学习到的内容带到单位,完善师德师风相关制度。在制定所在园所的师德师风承诺书时,建议单位负责老师将“尊重幼儿人格尊严”“杜绝变相体罚”等条款细化,纳入承诺书中,以此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p> <p class="ql-block">  过去总认为法规是冰冷的条文,这次学习让我们发现,它其实是守护孩子的铠甲,更是教师专业底气的来源。</p> 以情为镜:看见儿童力量,重构课程逻辑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课程故事 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书,点燃了教师们对课程组织的热情。本次共读采取了“三阶共读法”:</p> 一阶段·拆解 <p class="ql-block">  读书小组在前期个人通读的基础上上,共读书中“小乌龟失踪事件”“纸箱城堡诞生记”等经典课程故事,提炼“捕捉兴趣—支持探究—反思成长”的叙事逻辑。</p> 二阶段·对标 <p class="ql-block">  教师们翻出过往课程案例“照镜子”。例如,老师反思曾因“怕麻烦”打断幼儿对仓鼠的观察,书中“追随儿童慢生长”的理念让她决心在新学期“留白”更多探索时间。</p> 三阶·共创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书籍的共读,老师们对新学期课程的组织和开发有了新的思路,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分享好点子,如利用春节民俗设计“年味打卡地图”,通过家庭亲子互动生成课程素材,为新学期储备鲜活案例。</p> 以思为桥:多元互动赋能,激活成长动能 <p class="ql-block">  为丰富活动形式,发挥共读成效。在读书分享时,小组以问题导向式,每人提交一个课程困境问题,随后集体“会诊”。例如面对“幼儿对课程活动兴趣骤降怎么办”的难题,教师们结合书中“动态调整”理论,提出“引入家长资源”“创设游戏化情境”等多条策略,集思广益解决问题。</p> 读书反思,感悟分享 <p class="ql-block">  陶雨集:阅读了《幼儿园课程故事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书,跟着作者王春燕教授的指引,我从课程故事的兴起与研究回溯、撰写的基本要点、课程故事与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感受到课程故事与游戏化理念的深度融合,其重塑教师的教育观与儿童观的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让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儿童成长的合伙人。</p> <p class="ql-block">  曹阳:王春燕教授的《幼儿园课程故事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为我们撰写课程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专业成长的方法论。通过记录、反思课程故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更有效地支持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尤其是和孩子一起共融共生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  仇雪鹏:《幼儿园课程故事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理解与支持成长”。书中“课程故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架”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工作模式。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我的焦虑与局限,也映出孩子的灵动与教育的无限可能。我愿继续以笔为犁,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每一个故事,因为我知道: “当教师开始书写儿童时,儿童也在书写教师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赵恬:作为一名幼儿园一线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我的课程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课程故事不是课程本身。它是对课程的叙事,更是对已经实施的课程的反思,甚至一个不完美的课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精彩的、发人深思的课程故事。我们不能流水账式记录课程故事,也不能在课程叙事中过分追求完美,因为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完美的,只有当我们拥有面对真实的勇气,才能获得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刘鑫阳:书中,那些看似平凡的课程故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每一个故事,都是教师们用心血和智慧编织的篇章,它们不仅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欢笑与泪水,更展现了教师们如何通过课程故事这一独特的载体,引导孩子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小动物观察的课程故事。教师巧妙地将幼儿园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让孩子们在寻找小动物踪迹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次读书分享会,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本次读书分享活动不仅让我们保持了阅读的热情,更提升了阅读品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阅读、悦心,在读书中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工作,享受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