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一位年轻男子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他留着短发,五官端正,那眼神中透出的坚定有力,让人不禁联想到他背后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这是一位与鄱阳最早农民武装紧密相连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李新汉。</p> <p class="ql-block">李新汉,江西鄱阳县响水滩乡太屋山人。1902年,他出生在这片土地上。1922年,他考入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的思想。1926年春,他回到鄱阳,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出任鄱阳县警备团长。1927年9月,他成为赣北农工军第一师参谋。1928年7月,调任余干县委第二书记和湖口区委书记。1929年春,担任赣东北红军独立第一团政治部主任,次年7月,成为红十军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931年4月任红十军第三团政委,在这期间,他为鄱阳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年英勇牺牲,年仅29岁。为缅怀他,1959年,在他家乡新建了一座水库,命名为新汉水库,1985年中共鄱阳县委、县政府为他建墓立碑,1988年鄱阳县将响水滩中学命名为新汉中学。</p> <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李新汉受中共江西农委书记方志敏委派,到珠湖组织赣北农工军第一师,这支部队隶属中共鄱阳县委领导,周菽菡任师长,李新汉任参谋长。从那时起,他便投身于鄱阳最早农民武装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鄱阳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与李新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这幅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现。他们共同为鄱阳的革命事业奋斗,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并肩作战,一起面对敌人的压迫。李新汉在方志敏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农民武装,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1930年下半年,李新汉遵照方志敏的指示,随红十军从景德镇出发,踏上了出击赣北的征程。在攻克鄱阳县城的战斗中,敌人纠集四县反动武装,在城外筑起四道防线。李新汉指挥若定,他一方面让部分红军向敌人展开正面佯攻,另一方面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巧妙地由河道攻上城西高地——芝山,缴获敌人架设的十几门大炮,掉转炮口,居高临下向敌人轰击。敌人被打得狼奔豕突,溃不成军,仓皇弃城而逃。红十军两次出击赣北,两次攻克鄱阳县城,并帮助鄱阳人民成立了县、区、乡各级党、政、军组织,李新汉还担任了鄱阳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系列的行动,让鄱阳的农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也让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越烧越旺。</p> <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下旬,闽北形势恶化,党组织派人请求红十军援助。为了扩大苏区,打开赣东北与闽北的通路,巩固闽北根据地,红十军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红十军第三团,由方志敏、李新汉(这时化名胡烈,任该团政委)亲自率领进军闽北。李新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红军取石塘镇,攻下赤石街,连续十一仗,仗仗皆捷。在包围崇安城后,几次猛攻,都因为城高壕深,情况不明,均未成功。日近黄昏,红军停止攻击,方志敏、周建屏、李新汉等领导人在崇安西门外草地上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突然,一股残敌从城东山上冲下来,向红军发起突然袭击。李新汉率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截住敌人。就在战斗最紧张激烈时候,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李新汉的头部。李新汉牺牲时,年仅29岁。他的牺牲让鄱阳的革命事业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鄱阳人民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李新汉在光辉而短暂的革命斗争生涯里,从一个年轻学生锻炼成为红十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成为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早期领导人之一。方志敏赞扬他“是一位乐观进取、英勇顽强的革命战士,是党和劳动人民的优秀儿子”。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鄱阳人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