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历史小说《遗爱枫亭》出版感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拙作《遗爱枫亭:陆秀夫蔡荔娘传奇》,近期由国家一级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郑志忠记者和郭清锋编辑已经在《新福建》客户端平台和《莆田晚报》作了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说写的是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即南宋末年,蒙元军队穷追猛打、宋朝皇室和勤王兵马节节败退,护送宋端宗赵昰皇帝逃难到福建枫亭的朝廷大臣陆秀夫,由杨太后主婚迎娶当地年轻女子蔡荔娘,而后两人惺惺相惜、殷殷思念、遥相守望、至死方休的爱恋历程。陆秀夫与蔡荔娘的爱情故事是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背景下发生的,因此笔者将其放在南宋朝廷和大宋子民保土救国的大视野下来讲述:陆秀夫面对国家危亡,力挽狂澜、鞠躬尽瘁,赢得蔡荔娘崇敬和爱慕;而蔡荔娘心怀社稷、忧国忧民和豁达睿智、宽容博爱,也深得陆秀夫赏识和喜爱,两人虽身份悬殊、年龄差异,而因救国救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走到了一起。此后,伴随着陆秀夫与皇室撤离枫亭并在闽南和广东南澳、香山、硇洲岛等地不断迁徙最后在崖山覆灭的整个过程,蔡荔娘都与殊死奋斗的陆秀夫一路“随行”、隔空思念,为之担忧为之祝祷为之鼓呼为之悲愤。甚至在南宋灭亡、陆秀夫殉国后,蔡荔娘仍然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为的也是抗元复宋的一念未平。可见陆秀夫蔡荔娘的悲欢离合是与宋元战争的波澜起伏同频共振的。如果这场战争没有那么激烈和残酷,陆秀夫蔡荔娘的遭遇就不会那么坎坷和痛苦;换言之,如果没有战争的煎熬和考验特别是生死经历,陆秀夫蔡荔娘的爱情故事就不会显得如此坚贞壮烈和凄楚感伤。他们在乱世之恋中展现出的忠诚与坚贞,虽然充满着苦难与悲凉,但也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毅与不屈,让人们在感慨命运多舛的同时,激发了对爱情和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这本小说其实是一部旧作,2009年8月即以《遗爱枫亭》为书名在“枫亭文化研究丛书”的框架内印制赠阅,也曾以《丹枫谣》为篇名在《莆田晚报》选载部分章节,均受读者欢迎,并获得地方志史、文学艺术等各界人士首肯,《福建日报》也作了报道。这次正式出版,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扩写,增补了故事内容,增强了文学色彩,使之更具可读性,也更能触<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思古之幽情”。因有影视机构计划将小说内容拍摄电影,为了配合和铺垫,</span>便将改扩写后的这个版本出版发行,以新面目展现给读者。</p> <p class="ql-block">本书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参阅《宋史》、《福建通史》、《仙游县志》、《枫亭镇志》等典籍资料外,还参考和引用了江苏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陆秀夫纪念馆合编的《陆秀夫史料与研究》以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和枫亭文化研究会专刊等相关资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厦门市作协主席、厦门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陈元麟先生,厦门资深作家庄维明先生,莆田市作协副主席、仙游县作协主席、枫亭文化研究会会长郑清为先生曾经给予了具体指导。此次出版,我在部队工作时的两位老领导俞林森将军、何春喜将军还热心撰写序言《一曲耐人寻味的南宋遗唱》、《战乱中的爱恋咏叹是这样写成的》,书法名家蔡文种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刘纯清先生还特地创作了同名国画以作书签之用。半年多来,文化发展出版社和厦门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在此,谨一并致以谢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写作这本书,笔者刻意探寻了陆秀夫、蔡荔娘当年生活和经历过的一些古迹。在枫慈溪畔的繁密民居中,朴实的民妇都能清楚地指认出活水亭遗址;在遗址旁遗留的一对石柱上,保留一副楹联:“屋外屏山青环藜阁,源头活水翠挹蕉谿”;左近还有一座名曰“刘宅”的古厝,系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院,门口的旧时石刻对联清晰可辨:“陆相旧池仍活水,刘郎新阁复燃藜”……身临其境,真的会让人生出许多感慨:斗转星移,人去楼空,前朝风流事,依稀旧貌中!</p> <p class="ql-block">这本小说怎么样?两位将军在序言中不吝赞许和肯定。俞林森评议小说“写出了特定婚姻的典型意义、写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写出了传奇文学的固有韵味”;何春喜则写道:我看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评语——“《遗爱枫亭》写得非常好,满满的家国情怀,荡气回肠,难得佳作”、“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情景引人入胜,人物塑造丰满且个性强烈,不愧大作”、“故事展示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悲歌与绝响、流离与无奈、华夏先民的血泪抗争,叙事生动,文笔流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赞同这些评价,并向作者致以衷心的祝贺!</p><p class="ql-block">这是老领导给我的鼓励,而更多的读者呢?他们会如何看待书中叙述的那个尘封的故事和描绘的那段遥远的情境?我忐忑。这里借用一首佚名诗,聊以表达此时的心情——《远方》:</p><p class="ql-block">凡是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对人们都有一种诱惑</p><p class="ql-block">不是诱惑于美丽</p><p class="ql-block">就是诱惑于传说</p><p class="ql-block">即使远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并不尽如人意</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无须在乎</p><p class="ql-block">因为那毕竟是一首古老的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来水 2025年2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购书寄书热线:13906042223,1535929476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