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份60年难以忘却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份60年难以忘却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就在前几天,再次回到了1965-1969年在小学度过的哪些学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尽管年龄小,儿童少年时期,每天都跟着村里的伙伴,天刚亮或迎着闪烁的启明星就徒步赶往距家六七里开外的下章冠小学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周围七八个村子一所小学,小学设置在离下章冠村子二三里的古庙里。老师是老远的外村调来的。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教数学的景(景文山老师家乡是光华人民公社苗峪村)乡宁县教育局调派来的,他的家乡距离学校有30多里的爬山路,大部分还是羊肠小道。景老师山西大学数学系毕业,高高的个子,很是温和,对同学们非常亲切,教学就不用说了,还有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距学校八九里地邻村的高(高楼明,岩下人民公社西卜头村)老师,教我们语文、音乐,一是教学课堂上及批改作业严肃认真严格,二是课余经常和我们一起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小学距今已经60年了,时光难忘:对老师谆谆教导精心呵护和无微不至亲切关爱的难忘,对“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难忘,对最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难忘,还有一个最难忘的是我们在学校每天作息的指令是这样约定的:“三上二下一放学,乱打种点是集合,四下吃饭须知道,千万不敢随便敲”。其中说的“乱打钟点”其实从来就没有过什么“钟”,起先敲的是庙里留下的一个“磬”,就是在“磬”上的孔洞里用铁丝挽着挂在墙上用来敲就是“钟”了。再后来,新开学时原来的“磬”不在了,就用一块可以敲响的不规则的生铁作“钟”,直到我们小学毕业就一直那样敲着,不过作息时间的约定从来没有变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在想来,小时候不仅仅是少年懵懂向上的欢乐,更有童年时代欢乐的本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零二五年正月十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