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 25, 25);">英国国家美术馆:一部浓缩立体的西方美术史</b></p><p class="ql-block"> 文/阿真</p><p class="ql-block">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矗立着一座新古典主义艺术圣殿——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这座始建于1824年的艺术殿堂,以2300余件珍贵画作串联起13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长卷。因为美术馆长年免费对公众开放,又被誉为“平民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拜占庭圣像到印象派风景,这里不仅是西方美术史的立体浓缩版,更是一座建筑与文明共生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i>建筑:古典躯壳中的现代灵魂</i></p><p class="ql-block">美术馆的主建筑如同一本打开的希腊典籍:威廉·威尔金斯设计的科林斯柱廊撑起三角楣饰,1838年落成时即被诟病“保守”,却在时光淬炼中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典范。在对称布局的展厅里,阳光透过高窗洒在镶木地板上,观众在提香的红与透纳的金之间穿行,仿佛步入拉斐尔笔下的理想城邦。</p><p class="ql-block">1991年增建的塞恩斯伯里翼楼打破了这种庄严叙事。罗伯特·文丘里用后现代主义语言解构传统——倾斜的柱廊与主楼形成戏剧性对话,内部阶梯式展厅以精密计算的自然光线,温柔包裹着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这座曾引发争议的建筑,如今成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绝佳注脚。而2024年启动的“NG200”改造计划,将在地下空间植入生态科技,让这座200岁的建筑继续书写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5, 25, 25);"> 馆藏:跨越千年的视觉革命</i></p><p class="ql-block">美术馆的展厅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四大展区奏响艺术史的华彩段落:</p><p class="ql-block">西翼的圣光(13–15世纪)收藏有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绘画,其中有两间林布兰专属展室,以及Diego Velazquez的维纳斯油画「The Toilet of Venus」。</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在橡木画框里低语。镜中倒映的画家身影、吊灯上唯一的蜡烛、象征忠诚的小狗,北方文艺复兴的写实精神在45.8×34.5厘米的画布上迸发。转角处,达·芬奇《岩间圣母》的幽蓝洞穴中,天使手指的方向,正指向人性觉醒的黎明。</p><p class="ql-block">北翼的暗涌(16—17世纪)收藏了1600至1700年绘画,有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绘画,其中有两间林布兰专属展室,以及Diego Velazquez的维纳斯油画「The Toilet of Venus」</p><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将巴洛克戏剧推向极致:基督破开黑暗的手势,惊愕后退的使徒,桌上水果篮投下的阴影里,藏着画家对光影的数学解构。而在维米尔《站在维金纳琴旁的女子》画前,珍珠耳环的柔光与地图上的经纬线,悄然编织着荷兰黄金时代的全球叙事。</p><p class="ql-block">东翼的狂想(18–20世纪初) 包含了18、19及20世纪初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绘画,风景画是一大特色,也有浪漫派和印象派的许多佳作。</p><p class="ql-block">透纳《战斗的泰梅莱尔号》将海天熔成琥珀色的史诗,蒸汽船拖曳着风帆战舰驶向落日,翻滚的云层里涌动着工业革命的巨浪。往前几步,梵高的《向日葵》在防弹玻璃后燃烧,扭曲的笔触如同艺术家沸腾的脑神经,与莫奈《睡莲池》的朦胧光影形成命运对位。</p><p class="ql-block"> <i> 永恒进行时的艺术现场</i></p><p class="ql-block">当游客站在塞恩斯伯里翼楼的玻璃幕墙前,特拉法加广场的鸽群掠过古典柱廊的倒影——这个瞬间恰如美术馆的隐喻:它既是保存记忆的琥珀,也是催生新思想的熔炉。从学徒对着康斯太勃尔《干草车》临摹云彩,到AI艺术家在梵高展厅测试视觉算法,这里永远在重写艺术与时代的对话录。正如馆长加布里埃尔·菲纳尔迪所言:“我们不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未来艺术的接生婆。”</p> <p class="ql-block">国家美术馆秉承 “画作的存在并不是收藏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大众的审美乐趣,提升国人对于艺术知识的涵养”的创始宗旨,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起艺术教育的责任,除免费参观的方式向大众开放外,还允许学生前来学习绘画,临摹馆藏。</p><p class="ql-block">欲进一步了解主要作品的背景解说,可以向服务台租用携带式导览设备,费用为4磅,或提前下载APP Smartify,扫描画作即可看到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注意展出的画作展位并非永久固定。参观时会有部分画作因保养、外借等原因而不在展位的情况,你可以事先官网查询某一特定画作是否正在展出:information@ng-london.org.uk</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达芬奇《岩间圣母》,公元1491-1508。达芬奇画过两幅《岩间圣母》,除这幅之外,另一幅收藏在卢浮宫。这两幅画构图大体相同,英国馆这幅画面以冷色调为主,更显神秘氛围。据说卢浮宫版本当年因为没有在人物头上画光环,曾被委托教堂拒收,达芬奇才又重新画了一幅。</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炭笔素描,约公元1499年。</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扬·凡·艾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完成于公元1434年 。 这幅油画是被誉为油画之父的扬·凡·埃克的代表作。是他在绘画史上最先采用更具色彩表现力和更能捕捉光线层次感的油彩技法,由此取代了中世纪盛行的蛋彩画(tempera)。尼德兰画家的这张代表作,号称“欧洲艺术的第一幅心理肖像画”,它从中世纪一统天下的宗教题材脱颖而出,以画家新婚的朋友夫妻为主角,描绘出大量细节,展示了尼德兰地区的民俗及其独特的寓意。譬如夫妻不穿鞋是当地的婚礼习俗,新娘的绿衣象征生育力,红床寓意和谐,墙上念珠表明虔诚的信仰,小狗象征忠贞。圆镜反映出客厅的装饰陈设。有趣的是画家把自己也放在了镜像之中。镜子让原来无法安排进画面的元素也入画了,这一开先河的表现手法常被后世画家借鉴运用。</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文森特·梵高《向日葵》1888</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作品《曼彻斯特圣母》the Manchester Madonna。早期的米开朗基罗在木板上创作油画,别有一种意味。画面左边的天使只勾勒出外轮廓和衣服的褶皱。据分析是先在纸上构图,再转到木板上。这是米开朗基罗当时师从的佛罗伦萨Ghrilandaio工作室的标准流程。</p> <p class="ql-block">委拉斯贵支 《镜前的维纳斯》 1647-1651</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中年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晚年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是我花了两个下午在美术馆拍的部分画作,有兴趣的读者可对照美术史慢慢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