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王素艳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文字原创,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素简”。配图为本人拍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我国有四大鸣沙山,分别位于甘肃敦煌、新疆巴里坤、内蒙古响沙湾和宁夏沙坡头。</p><p class="ql-block"> 据说,除了内蒙古响沙湾鸣沙山,其他三个均有水,可谓沙水相依,窃以为,其中最唯美的当属敦煌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  敦煌鸣沙山又名莫高山,位于敦煌市南5公里处,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号称“世界最大的金沙卧佛山”。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沙子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风吹过,或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鼓角之声——仿佛五彩琴弦嘈嘈切切,此谓“沙岭晴鸣”“和声于人”。</p><p class="ql-block"> 在连绵起伏的沙地中间,有一汪清澈的泉水,恍似眉眼弯弯,月儿弯弯,夏天如碧绿的翡翠,冬春则如苍蓝的琥珀——这就是号称“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在见到它们以前,我便知道鸣沙山离不开月牙泉,正如月牙泉依恋着鸣沙山。因为,就连3路公交车站牌上,它们的名字都紧紧依偎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话说那一天,内心满是期待的我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附近下车,立刻被几位老太太包围。</p><p class="ql-block"> “卖鞋套啦。8块钱一付。”</p><p class="ql-block"> “爬山,玩沙子,都得穿呐。”</p><p class="ql-block"> 一位系花头巾的大妈说:“买吧,合适。里面有租鞋套的,要20元哩。”</p><p class="ql-block"> 她手里的鞋套是橘色的,后面印着“鸣沙山•月牙泉”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我付了款,穿上鞋套,匆匆前往检票口,刷身份证自助验票——春节期间,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免门票,且预约记录持续3天有效,真是太便利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门进入景区,顿觉眼前一亮。只见在绵延沙丘的前面,鸣月广场中间,有一座八卦形状的牌坊——仿唐宋古建风格,大门洞开,蓝色牌匾、金色楹联、大红灯笼……无一不令人惊艳。就连两侧如蝴蝶翅膀的屏风,也似瞬间被唤醒的火种,点燃了沉甸甸的关于蛇年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沙丘。远远望去,有的呈金字塔形,有的呈波浪状,有的仿佛明亮的碗,有的宛似巨大的烛台……细细的沙恍如轻烟,流畅的线条间,火苗般闪耀的人若隐若现……还有骆驼,数不清的骆驼,像一行行文字走进古老的历史,又从通往未知世界的出口慢慢涌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牌坊左后侧,也有个“骆驼”——是个展示牌。上面,关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介绍如青草簇簇繁星点点:</p><p class="ql-block">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12.86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76.82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2.79平方公里,由月泉湾、响沙坡、沙丘链、浅丘、戈壁、沙丘试验区等六大景观区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忽而听闻驼铃声声,从牌坊右侧传来。</p><p class="ql-block"> 那是骆驼骑乘点。</p><p class="ql-block"> “现金100元!骑骆驼走40分钟!”售票处的大汉高声道。</p><p class="ql-block"> 围栏内,跪卧一地的骆驼们充耳不闻,自顾自左顾右盼。在五彩斑斓的鞍子映衬下,仿佛一朵朵随风摇摆的花。​</p> <p class="ql-block">  据目测,这些骆驼多为四五头一组,个别的八九头一组。每组骆驼都由一根绳索串联起来,像一串鱼,鱼头对着前面的鱼尾,所有新鲜的“鱼腥气”都叠加在第一条“鱼”身上,宛如一片片鳞闪着微光。而“头鱼”旁边的师傅或一手挽着绳结,一手轻轻抚摸那亮闪闪的“铠甲”,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舒展开来;或殷殷叮嘱游客抓紧扶手,途中不要拍照以免惊扰骆驼,一边检查游客的脚是否正确放入了脚踏,真是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五人驼队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对母子,孩子的父亲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一位风韵犹存的女士和她伶俐的女儿。我是最后一个。</p><p class="ql-block"> 牵骆驼的人不疾不徐地走着,沿着久已熟悉的道路,仿佛一株长了脚的树。</p> <p class="ql-block">  骆驼们起初也不疾不徐地走着,中规中矩——像主人一样。然而,不多时,载我的骆驼便摇头摆尾,企图与第四头骆驼并驾齐驱。我和我前面的女孩同时吓了一跳。</p><p class="ql-block"> 女孩原本在叽叽喳喳,跟妈妈说自己的感想,无奈被迫开启劝退骆驼模式:</p><p class="ql-block"> “哎?!你!往后一点儿……别瞪着你的大眼睛,听话……”</p><p class="ql-block"> 牵骆驼的人朗朗一笑,说:“没事。”</p><p class="ql-block"> 他的声音在逐渐凌厉起来的风中被扯得七零八落。</p> <p class="ql-block">  我紧了紧帽子,低眉顺眼,恨不得伏在骆驼背上。我的骆驼似乎感受到了我的心意,微微侧头,顿了一下脚步,与伙伴们鱼贯而行,好长一段路上没有调皮。</p><p class="ql-block"> 眼看沙山越来越高,骆驼脚下风铃花似的足迹一簇簇地拔节,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p> <p class="ql-block">  偷眼望去,前后左右都是一队队的骆驼,只是彼此间拉开了距离,有的来,有的去,有的高,有的低——在仿佛瞬间直立起来又倏地倾斜下去的沙山上,我们和它们不过是一句句唱腔,在一折又一折戏文中若隐若现若即若离。​</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一个拍照点,可以休息片刻,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牵骆驼的人停下来,用游客的手机为机主拍照。</p><p class="ql-block"> “口罩摘下来!笑一笑!哎,好。手,手!哎,好。”</p><p class="ql-block"> 我前面的五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摆各种姿势,仿佛一朵朵凌霄花。我却只想让口罩在脸上多呆一会儿。</p><p class="ql-block"> 牵骆驼的人颇善解人意,说:“过年了,咱们一起拍个视频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也施施然闯进了镜头。</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向较为平缓的地方进发。</p><p class="ql-block"> 途经药王庙遗址,牵骆驼的人介绍道:“这是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建的庙。现在已经看不出样子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在沙丘下方,只有几个大土堆。</p> <p class="ql-block">  据说,药王庙也叫药王洞古庙,修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其时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主殿为砖砌洞窟建筑,高宽均为3米,长度6.2米。洞北壁有红王诊龙治虎悬雕,东壁有山水花鸟悬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过,这些悬雕因环境原因未能得到妥善保护。</p><p class="ql-block"> 据说,该遗址1994年被景区管理处发现。现处于回填状态。</p> <p class="ql-block">  骆驼的使命完成了。牵骆驼的人挥挥手,大家相视一笑,转身离开,足迹仿佛阳光浅浅,背影恍似绳梯长长。</p><p class="ql-block"> 几道绳梯从沙山脚下直通山顶,像疯狂生长的藤蔓。​</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绳索编织而成的软梯,落脚处是一节节圆圆的木头。</p><p class="ql-block">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第一级绳梯,跟着前面的人攀爬。初时比较轻松,渐渐地,随着绳梯隐入沙里,身子便似失去了重心,有两次刚拔出一只脚,另一只脚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沙山的怀抱。索性甩开绳梯,站在半山腰,一边小憩,一边为接连不断爬上来的人们打气。</p> <p class="ql-block">  扬尘飘飘洒洒。</p><p class="ql-block"> 一个男孩跌跌撞撞地从山上冲下来,仿佛另一座山头上无声轰鸣的直升机。</p><p class="ql-block"> 一对穿戴民族服饰的年轻男女悠哉悠哉从我旁边经过,向山顶进发,足迹华丽。</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瞬间走了神,仿佛看见一枝枝芦苇在沙海边缘开放,或低伏,或挺拔,却无一例外,像脚下的沙一样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  歇了三五起,终于爬到了山顶。</p><p class="ql-block"> 冷风断断续续,彩旗猎猎飘扬。</p><p class="ql-block"> 两个工作人员袖着手拉话,身后,两辆沙漠越野车好像打盹儿的猎豹,皮毛紧紧贴在身上,蓄势待发。</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发现,他俩的位置是眺望月牙泉最好的所在。远远望去,月牙泉与周边的沙丘构成了神奇的太极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  “看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确实名不虚传啊。”我想。</p><p class="ql-block"> 忍不住下山,直奔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紧邻鸣月阁。</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鸣月阁名声在外。据说,那是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传诵。此处曾一度成为唐宋时期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鸣月阁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复建的,总建筑面积344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最高的建筑是月泉阁。</p><p class="ql-block"> 月泉阁‌仿汉唐风格,始建于1991年至1999年。阁身共有四层,飞檐斗拱,朴素而华美。门前有一副对联——“天地一泓浅碧,春秋万里清晖”。诗韵悠悠,盘桓于每一层的回廊、斗拱和青瓦上,像鸽子起起落落。</p> <p class="ql-block">  登楼眺望,可俯瞰月牙泉和远处的沙漠,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位于古冲洪积扇之间的洼地中,是党河古河道改道后,松散沉积物的地下水不断涌入而形成。汉代时,被称为“沙井”;唐代时,被称为“药泉”;清代时,才被命名为“月牙泉”。其东西长228米,南北宽46米,在早春的晴空下,安静得像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  我正在沉醉,忽被两个游人的对话惊醒——</p><p class="ql-block"> “从汉朝起,月牙泉就是‘敦煌八景’之一,叫作‘月泉晓彻’。哎。”</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它现在不也是‘敦煌八景’之一吗?”</p><p class="ql-block"> “是。”</p><p class="ql-block"> “你说,它挨着沙丘,为啥没被掩埋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呀,鸣沙山的沙子跟别的地方的不一样。一刮风,沙子从山下往山上跑。嘿!”</p><p class="ql-block"> 怪不得月牙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哩。因为鸣沙山偏爱它。或许,因为它的存在,鸣沙山粗犷的底色变得柔软,岁月般凝重的思绪也变得平静而简单吧。</p><p class="ql-block"> 真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出了鸣月阁北门,一眼看见月泉古柳。</p><p class="ql-block"> 月泉古柳孤零零地伫立在沙漠中,仿佛一段枯萎的记忆,陪伴着月牙泉。听说,它栽植于1892年,现在已经133岁了。</p> <p class="ql-block">  近身观瞧,发现它的树心似是空的,枝条却如早春的草蓬蓬的,像极了老人身、少年心。至于粗壮的树干,斑斑驳驳,恍似不计其数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是它与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缘分吧。相传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栽植道柳。诗人杨昌浚曾赋诗《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其二》,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因此,西北地区的旱柳通常也被称为“左公柳”。</p> <p class="ql-block">  其实,除了旱柳,鸣月阁附近的沙枣树也不少。星星点点的红与无边无际的黄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沙枣树的指引,一步步走向月牙泉畔,看那光洁的泉面在暖阳下睡得像个孩子,而丛丛簇簇的芦苇细心地为它掖紧被角。</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样的芦苇啊,仿佛油画的底色,无论油彩如何涂抹,都遮不住它与生俱来的光芒。实话实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如此纯粹的芦苇。它们存在,却并不喧宾夺主,只是默默地为月牙泉镶上一圈诗意的花边,然后,与同色系的沙丘隔泉相望,倾诉衷肠。</p> <p class="ql-block">  不晓得在芦苇荡流连了多久。</p><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高远的天空下,人们来了又去,仿佛漫天飞舞的鱼。</p> <p class="ql-block">  据说,月牙泉盛产“铁背鱼”“七星草”——二者可令人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可谋求长生不老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陪伴鸣沙山月牙泉,我愿意。就像那旱柳,就像这芦苇,以及不远处的夫妻柳。</p> <p class="ql-block">  恍惚中,似乎又听见了驼铃声声。穿过历史的烟尘,它们永远那么清醒,而我直到步出中门,经过高大而小巧的民俗博物馆,重新登上3路公交车,心底依旧在流淌一幅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尽管是在早春。</p><p class="ql-block"> 是在早春。</p><p class="ql-block"> 在早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