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 千载风流

裸三(白三虎)

<p class="ql-block">  去年(公元2024年),是母校毛家店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华诞。刘维强校长建议我写点文字,以回顾母校不平凡的百年之路,算是一种纪念。因为手头事务冗杂,始终未及动笔,心里甚感遗憾。直拖延至乙巳蛇年春节,其实母校已步入101岁之龄,因未能及时成文,总觉对母校心存亏欠。迨进入春节,才稍许清闲,遂杜门谢客,推掉一切应酬,方始动笔,草拟斯文,作为对“百年母校”迟到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 【一】开局篇</b></p><p class="ql-block"> 母校毛家店学校,初创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距民国肇造虽十逾三载,可地处西北内陆的通渭县仍与省内其它地方一样,国民教育极度落后,现代教育举步维艰。绝大多数地方,依旧延袭传统的私塾教学模式,尚以“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扮演启蒙教育的主角。整个通渭县,除了县城的文庙小学、马营镇的华川小学、安远镇的安远小学(安远自古属通渭县管辖,1950年行政区调整才划属甘谷)这三所官办新式学校,其余各乡镇,再无新学。</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二年(1923年),白家川“复兴耀”家族的白廷瑶以优等成绩从陇西南安中学毕业。回乡之后,面对家乡疲顿不堪的教育现状,忧心不已。思虑再三,遂与弟弟白廷瑚商议,提出欲在家乡创办新式学堂、发展现代教育的构想。廷瑚公闻之,当即表示全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白廷瑚当时是“复兴耀”家族说一不二的掌门人,人称“二掌柜的”,能得到他的支持,创办学堂之事就算是成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当时,兄弟二人正值弱冠出头之龄,血气方刚,认准之事,说干就干。尤其是白廷瑚公,做事风格一贯雷厉风行,为了襄助办学,他立马行使家族掌柜的权力,从家族积蓄中抽出大批资金,又在毛家店东川耕地上划出大片土地,并且亲自上阵,组织人马,调集物资,全程负责校园、校舍和教室等设施地建设。这期间,白廷瑶公也未闲着,他多次奔赴县城,在县政府和教育局往来穿梭,申领办学资质,争取官方支持;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订购当时通用的国民教育课本及所需教学用具……</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白氏弟兄将近一年的奔波筹措,通渭县历史上第四所新式学校在毛家店落成,这也是通渭历史上首次由私人出资兴建的新式学校。时任县长方汉炯,对弟兄二人出资办学的义举深表赞许,随即向他们签发了办学批文(政府认可的办学资质文书);方汉炯还以县政府名义,亲自为白氏弟兄颁发宽阔厚重的木质对联一幅,以勖其功德,对联内容为:</p>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快,待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时令已进入民国十三年(1924年)仲春。为了尽快开门授业,白氏弟兄斟酌再三,拿着县府的批文和聘书,双双登门,诚邀当地名儒张锦庸公(王家窑人)出任校长。博学多才的锦庸公深明大义,欣然应允。随后,弟兄二人又动员白家川开馆授徒的白显烈(陇西南安中学毕业)、下街山根底开馆授徒的刘璋(县庠秀才)两位私塾先生,将两所私塾的学童,一起并入“集义小学”,并下帖延聘二位出任学校教员。</p><p class="ql-block"> 是年三月穀旦,春和景明,天朗气清;新落成的校园内外,人头攒动,群贤云集;县府派员莅临,颁发贺联,宣读颂辞,颁授信印,在震天的礼炮与嘹亮的鼓乐声中,<b>“通渭县集义小学”</b>正式挂牌开业。</p><p class="ql-block"> 学校第一届人员编制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校董:白廷瑚(专职法人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学监:白廷瑶(兼任教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校长:张锦庸(兼任教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教员:白鸿烈 白显烈 刘璋</b></p><p class="ql-block"> 据集义小学第一届毕业的白自敬老人回忆,学校最初共招收了13名学生,分别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刘尚志、刘攀桂、刘西铭、白凤义、白志孝、白受玺、白自敬、毛凤章、郭映章、蒙之端、闫海荣、夏明德、汪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人还回忆,当时学校为初级小学,学制四年。最初的13名学生中,因白受玺念到三年级时中途辍学,所以,四年后他们毕业时就成了12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二】血泪篇</b></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年(1928年),呈请县政府和教育局批准,集义小学由“初小”升格为“高小”,学制在“初小”的基础上延长两年,校门上方也悬挂起了<b>“通渭县第四高级小学”</b>牌匾。此后,只要个人愿意,凡“初小”毕业的学生,即可升入高级班,继续在“高小”就读。</p><p class="ql-block"> 世事无常,天意难测。民国十七年(1928年),秦陇遭遇大旱,一年之内,未见一场透雨。山川旷野,土地龟裂,田禾干枯,稼穑绝收,史称“北方大旱”。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各地普遍陷入饥荒,学子流散,教员歇业,学校被迫关门。</p><p class="ql-block"> 时序进入民国十九年(1930年),饥荒的阴影尚未散去,西北各地,又狼烟四起,匪患肆虐。农历的三月初九日,西北军阀马廷贤(甘肃河州人,回族)的骑兵,突袭了清溪河沿岸毛家店、白家川至甘谷县王家川一线所有的村庄,众匪所至,犁庭扫穴,烧杀掳掠,血光四溅,场景之惨烈,不忍目睹。斯后多年,当地长期流传着一段含血带泪的民谣,听起来句句惊魂,字字戳心:</p><p class="ql-block"><b> 三月初九日头儿端,</b></p><p class="ql-block"><b> 河州的回回撒满川;</b></p><p class="ql-block"><b> 骡马牛羊都赶上,</b></p><p class="ql-block"><b> 媳媳妇绑在马背上。</b></p><p class="ql-block"><b> 猪毛擀毡扎人哩,</b></p><p class="ql-block"><b> 河州的回回杀人哩;</b></p><p class="ql-block"><b> 戏台上杀人扎势哩,</b></p><p class="ql-block"><b> 回回杀人是要命哩。</b></p><p class="ql-block"><b> 白家川堡子紫禁城,</b></p><p class="ql-block"><b> 王家川堡子盛血盆;</b></p><p class="ql-block"><b> 高家湾堡子一盏灯,</b></p><p class="ql-block"><b> 侯家寨子遭马踏平。</b></p><p class="ql-block"> 在如此恐怖的氛围之下,学校只得再次延迟开学。</p><p class="ql-block"> 民国廿年春节过后,白廷瑶、白廷瑚弟兄才开始行动,逐一招集留守在家的教师,再次打开校门,意欲重新招读。可由于受到饥荒和匪患的双重打击,当地经济极度困难,不少家庭仍然连饭都吃不饱。前来上学的学生稀稀拉拉,仅有三两个人,教学工作没法开展。为了吸引学生前来上学,校董白廷瑚托人从通渭董家(通渭义岗的董本斋家族,陇上有名的大财阀)购得一批“天价”粮食,承诺每天分早晚两次,每次为学生各提供一碗由小米和黑豆熬煮的米粥。这样,一些因饥饿而休学的学生,才逐渐前来就读。</p><p class="ql-block"> 进入民国廿一年(1932年),当地经济方始复苏。新任县长张琳,闻听了廷瑚公为师生赠送粥饭的义举,感慨不已,为表敬意,谨以通渭县政府的名义,为廷瑚公颁发木质勖联一对,以励其宏德,内容如下:</p> <p class="ql-block">  民国廿三年(1934年),镇长闫文臣公创立榜罗小学。斯后,毛家店的“通渭县第四高级小学”与榜罗小学排序冠名,榜罗小学被冠以“通渭县榜罗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毛家店学校则被更名为<b>“通渭县榜罗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b>学校的名称改了,信印也换了,可校门上方的牌匾却始终未动,仍以“通渭县第四高级小学”这一招牌昭示世人。直至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学校再度更换名称,其匾额才被摘下。</p> <p class="ql-block">  毛家店学校,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立,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前前后后,在国民党统治阶段存续了26个年头。其间曾三度更名,历四任校长,逢过灾荒、遇过匪患,中途被迫停业关门两年多,可谓筚路蓝缕,一路风尘。正是在这样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学校历尽艰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铁骨铮铮的忠烈之士。</p><p class="ql-block"> 仅笔者个人知道的,中华民国时期,毛家店学校走出师范以上学历的学生就有27人,他(她)们分别是:刘尚志、白自仁、白锦章、白子珩、白守信、甄敬民、甄富堂、蒙之廉、白居仁、白居礼、白居智、白明德、白尚文、白克良、刘汉亮、刘鼎铭、刘室铭、郭得瀛、马纪民、毛益祥、白皓(女)、白玉章、白诗章、白学思、白映旗、白映江、张彦杰……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所知,稍远地方的,本人根本不了解,肯定不止这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①】: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卅八年),毛家店小学最后一届毕业生师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②】: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卅八年),毛家店学校校长签发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③】中华民国时期,毛家店学校最后一任校长白居仁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三】英烈篇</b></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书的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这些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上,皆有母校学子的身影,有的甚至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生命。因篇幅有限,斯文仅萃其典型,对下列为国捐躯的学长及事迹,作简要列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抗日烈士白学回:</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2——1941年),小名麦换,白家川白廷珊的儿子,集义小学毕业。1940年9月,白学回任国民革命军165师493团一营二连上尉连长,在王治岐将军率领下,开赴山西省平陆县中条山抗日前线。1941年初春,白学回奉命率领一队战士,突袭日占区后方的“张茅公路”(张店至茅津渡一线),与日军牛尾国成部发生激战,当时敌众我寡,加之对地形不熟,为了掩护战友安全撤退,他与一位叫张永宽的排长负责断后,在射杀了数十名日军后,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王治岐将军将其事迹上呈国民党中央军政部,被军政部追授为“抗日烈士”。抗战胜利后,王治岐将军在总结“中条山战役”的文稿中,对白学回壮烈殉国的经历作了回忆。(《通渭县志》有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革命烈士甄富堂:</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7——1949年),毛家店村甄家山人,集义小学毕业,后考入陇西师范,毕业后在毛家店壮丁训练中队任中队长,后又在陇西师管区任书记官。1947年11月,经陇右地下党陇渭工委组织部长毛得功介绍,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任共产党在通渭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毛家湾支部的书记。不久又任甄家山支部的书记。1948年6月,受陇南、陇渭工委联合派遣,打入国民党驻天水陇南兵团224旅警卫连,以文书工作为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伺机发动兵变。不久,他在兵营发展建立了一个由5名党员组成的地下党支部,自己任支部书记。1949年1月,天水地下党“秦伏工委”负责人黄键叛变,出卖了在兵营开展地下工作的甄富堂,国民党天水专署马上将其逮捕。敌人用尽酷刑,威逼胁迫甄富堂交出其他革命战友,但他始终大义凛然,顽强不屈,没有出卖任何党的机密。1949年7月26日,在天水解放的前夕,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当局将甄富堂惨杀在天水白土崖,年仅3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水解放后,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天水县人民政府将甄富堂同志追任为革命烈士;1983年7月,国家民政部按照中央相关政策,向甄富堂同志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1990年5月,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在南屏山公园为甄富堂等革命先烈树立烈士纪念碑,千秋永垂!(《通渭县志》有载)</span></p> <p class="ql-block"><b>  【三】革命烈士蒙之廉:</b>(1920——1949年),榜罗镇红岘村人,集义小学毕业,后考入陇西师范。师范毕业后,先是在母校集义小学任教;1945年开始,先后担任榜罗镇干事、青富乡副乡长、榜罗镇副镇长等职。1947年春,接识了陇右地下党万良才、毛得功、郭化如和校友甄富堂等人,并经毛德功和万良才介绍,加入陇右地下党,任中共毛家湾支部委员。随后不久,他通过多方筹措,为党秘密购置了5把手枪,及时武装了党的地下组织。1948年农历八月份,蒙之廉参加了陇渭工委组织的游击队,袭击了榆中县水家坡铁路护警大队和乡公所。仅用了半个小时,伤敌毙敌数名,夺得枪支22条,子弹1000余发。战斗结束后,陇渭工委负责人万良才如此表扬蒙之廉:“你笔杆子锋利,枪杆子也能行”。</p><p class="ql-block"> 1948年农历八月初一(公历9月11日),蒙之廉和毛麟章两位地下党员受发展对象出卖,被榜罗镇自卫队队长张功臣逮捕,旋即送往通渭监狱;后来又被转到兰州,关押在国民党西北行辕保安司令部尕寺沟秘密监狱。在那里受尽了敌人各种酷刑地折磨,但他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1949年8月10日,国民党西北特务头子傅子赉下令,将蒙之廉、毛麟章等关押的共产党要犯转往河西。9月17日深夜,已深感穷途末路的国民党特务将蒙之廉、毛麟章等17位同志捆绑后,用刺刀和铁锨推入挖好的大坑,活埋于张掖贺家庄。(据敌伪档案《关于蒙之廉、毛麟章杀害情况》等资料整理》。</p><p class="ql-block"> 仅两天后(9月19日),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一举攻下张掖城,古老的甘州获得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随即对蒙之廉、毛麟章等同志的遗体进行收殓,并在当地修建烈士陵园,树立“十七革命志士纪念碑”,组织社区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公祭仪式。</p><p class="ql-block"> 1983年5月,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张掖市甘州区将“十七烈士墓”与解放张掖期间牺牲的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89位烈士墓合并,重新迁葬于新落成的张掖市“西城驿烈士陵园”。(《通渭县志》有载)</p> <p class="ql-block"><b>  【四】革命烈士毛麟章:</b>(1924——1949年),榜罗镇毛家湾人,集义小学毕业。1944年任青富乡户籍干事;1947年经毛得功、甄富堂介绍参加中共陇右地下党,任毛家湾支部委员,开始为党从事秘密工作。1948年秋,他与蒙之廉去做张居礼的工作,不料张是国民党特务机关谍报员,即被其告秘。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公历9月11日),遭榜罗镇自卫队长张功臣逮捕。在途经蒲家河休息吃饭时,毛麟章乘机脱逃,不幸又被抓住。次日,他与蒙之廉同时被送往通渭监狱羁押。后作为要犯被押解到兰州,囚禁于国民党西北行辕保安司令部尕寺沟秘密监狱。在那里遭到国民党特务各种惨酷审讯,受尽了折磨。可他和蒙之廉一样,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大义凛然,与敌人斗争,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骨气和本色。</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10日,国民党特务突然将毛麟章、蒙之廉等30多名共产党员转押河西。不料在9月17日深夜,已感觉穷途末路的国民党特务,丧心病狂的将毛麟章、蒙之廉等17位共产党员捆绑后,用刺刀和铁锨推入早已挖好的大坑,活埋于张掖贺家庄,即现在的甘州区新墩镇花儿村。(根据敌伪档案《关于蒙之廉、毛麟章杀害情况》等资料整理)。</p><p class="ql-block"> 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对毛麟章等17位革命烈士的遗骨进行了重新收殓,在贺家庄为他们修建烈士陵园,树立了“十七革命志士纪念碑”,并组织社会各界,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和公祭仪式。</p><p class="ql-block"> 1983年5月,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张掖市甘州区将“十七烈士墓”与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的89位烈士墓合并,迁葬于新落成的张掖市“西城驿烈士陵园”。(《通渭县志》有载)</p> <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夜,毛家店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秘密投身革命斗争的优秀学长,他们分别是:刘汉亮、白居仁、白明德、白尚文、白守训、郭得瀛、蒙之端、马负图、毛森林、毛益祥、毛俊林、毛润林、毛凤荣、毛隆章、刘青祥、刘福海、刘世英、刘维新、刘德川、白受玺、白生华。当年,正是这些对革命事业怀有赤胆忠心的优秀学长,将通渭西南的毛家店地区铸造成了全县最大的“革命红区”。新中国刚一建立,他们很快又成了新政权建设的中坚:</p><p class="ql-block"> 刘汉亮成了榜罗区区委书记,后来又出任武山县武装部长、天水建设银行行长、书记;</p><p class="ql-block"> 白明德成了榜罗区副区长,后任马营区区长、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蒙之端成了榜罗区副区长,后任县粮食科科长、县粮食局局长、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毛益祥成了义岗区区长、书记;1958年进中央党校学习以后,随王恩茂将军进疆,先后任新疆地质局水文大队队长、新疆地质局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白居仁成了县教育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郭得瀛成了县人民政府干事,后任民政科科长、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县文教卫生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最初在县教育科工作,后出任马营区区长、县法院院长、通渭县副县长、县长,后又调任定西县县长;</p><p class="ql-block"> 白生华成了常河区区长,后任书记;</p><p class="ql-block"> 白受玺成了集义乡乡长;</p><p class="ql-block"> 毛隆章成了华家岭林业站站长;</p><p class="ql-block"> 毛森林成了集义乡农会主任,第九区乡长,后任县工商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白守训在陇西县菜子小学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从事过地下革命斗争的其他学长,也都在不同岗位上,为新政权建设做出了各自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四】发展篇</b></p><p class="ql-block"> 1949年的8月,通渭全境解放。这时人们才发现,毛家店学校在职的7名教员,包括校长在内,竟然有3个是秘密潜伏的中共陇右地下党员(白居仁、白明德、白尚文)。</p><p class="ql-block"> 建国伊始,政局初定,新成立的人民政府缺乏干部,三名地下党教师全部进县,参与新政权建设,个个都忙得脱不开身,<b>毛家店学校的校长暂时由白锦章接任。</b>一时之间,学校资金不足,教员短缺,人心波动,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白锦章深感力不从心。第二年,在白锦章接二连三请辞下,<b>上级派来一个叫成鸿儒(字子珍)的人接任校长,随后又派白生华以党代表兼教育主任身份进入学校。</b>这样,教员编制总算补齐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渐趋转入正常。</p><p class="ql-block"> 1950年,学校正式改名为<b>“通渭县毛家店小学”,</b>学制仍为六年。</p><p class="ql-block"> 1952年,白生华调任常河区区长,成鸿儒调入通渭中学,<b>榜罗镇的李子安接任校长,白锦章任教育主任</b>。这一阶段,通过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地方群众的教育意识大为提高,短短几年,毛家店的学生人数上升至近200人,常有甘谷、武山等外县学生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④】上图为1952年毛家店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师生合影:前排右一白耀彩,右二张世英,右四白若兰;后排右四马尚仁,右六白旗华;中排右一刘西铭,右二白锦章,右三成鸿儒(字子珍),右五白生华;照片中的白耀彩、张世英于这一年双双考入陇西师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1949年全国解放至1957年这一阶段,是毛家店学校建立以来迎来的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这期间,师生人数连年激增,教育质量稳步发展,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陇西师范和通渭中学,还有一部分人考入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1958年开始,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国家经济步入困难阶段;到了1959年,社会陷入饥荒状态,直接导致学生休学,教员歇业,学校关门两年。1961年,当地经济逐渐复苏,这一年的下半年,学校再度开门,零零星星有极少数学生重新走进学校。到了1962年,便有更多学生恢复学业,</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上面派周恒德出任毛家店学校的校长,</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持学校工作,学校运作渐趋正常。</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⑤】:以上是1962年11月5日,甘谷县礼辛小学与毛家店小学师生举行联欢活动期间,两校师生留下的两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⑥】:1962年11月5日,礼辛小学与毛家店小学师生举行联欢活动期间,两校教师留下的一张合影。照片后排右二是毛家店学校的周恒德(校长),中排右二是礼辛小学的贾邦耀、中排右三是毛家店学校的白学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三张照片,是饥荒过后毛家店学校首次与兄弟学校开展友谊交流的一段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受大气候影响,学校陷入混乱状态,一天到晚组织学生开大会、喊口号、贴标语,开展阶级斗争,还经常走出学校,到校园外面闹腾,教学工作陷入瘫痪。</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9年,毛家店学校升格为七年制初级中学。</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是,由于受“文革”运动的影响,依然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不是写“大字报”,就是背《语录》,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参加田间劳动,学校教学成了一句空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6年的10月6日,靠造反起家的“四人帮”被一举打倒。1977年的7月,受诬陷靠边站的邓小平同志再度走上前台,他一复出,立即着手大抓教育,恢复高考制度。和全国其它学校一样,毛家店学校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79年,学制改革,毛家店学校升格为八年制初级中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6年,学制再度提升,毛家店学校被升格为九年制初级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⑦】:1977年6月1日,是粉碎“四人帮”后迎来的第一个“6•1”节,教师王振杰、刘耀武、毛自强带领毛家店学校代表队,参加在榜罗中学举行的文体比赛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说明⑧】:1979年9月,“欢迎张明德、白映忠,欢送管江”时全体教师的一张合影:前排右起白如彪、白映忠、李玉贤、牛国林、管江、张明德、张世英、毛自强、刘顺喜;后排右起:刘向东、白玉清、白学章、姚建仓、白文晖、毛治福、杨九思。</b></p> <p class="ql-block"><b> 【五】辉煌篇</b></p> <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毛家店学校<b>迎来了将学校带入辉煌阶段的张明德校长。</b></p><p class="ql-block"> 张明德校长,是一位名至实归的实干家。他来到学校之后,摒除学校所有与教学无关的形式主义作风,无论课堂内外,处处以身作则,长期带领全校师生,严抓教学管理,同时又加强教学环境的改善。短短几年功夫,就将毛家店学校营造成了全县、乃至全定西地区响当当的“明星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考上线率长期位居全县初级中学前茅,尤其是自1987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连续五、六年,毛家店学校的中考排名连续名列全县“三甲”,俨然成了通渭农村初级中学当中一个“标杆”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张明德校长经常这样说:“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学生”。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教学之余,他亲自组织师生,开展长期有效的勤工俭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明德校长带领下,不仅使毛家店学校的升学率长期稳居全县初级中学的前列,还被评为“定西地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获得了“甘肃省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和省教育厅颁发的“园丁奖章”;同期,张明德校长还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每当人们提起毛家店学校最辉煌的那一段历史,仍然称作<b>“张明德时代”!</b></p> <p class="ql-block">  毛家店学校,这样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乡村学校,在追求卓越、追求梦想的征程中一路走来,饱经风霜,历经磨难,几度停摆,几度奋起,尝遍了百年的辛酸荣辱,见证了百年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 建校百年,这里走出了血洒疆场的抗日烈士;这里走出了名列国史的革命英烈;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地下革命功臣;这里走出了县长、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也走出了在国家部委出任要职的司、局级官员。</p><p class="ql-block">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不仅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专生和师范生,也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学士、双学士、硕士和博士。这其中,有不少人以副教授、教授身份带领团队,承接着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甚至有人两次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人通过层层遴选,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共和国最高机要中枢——国家安全部,成了保卫国家安全的隐形铠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毛家店学校,它对地方、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它的业绩,它的精神,将永载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百年老校,自因其无数仁人志士而风流千古,光耀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毛家店学校历任校长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4年——1933年:张锦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34年——1935年:贾俊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36年——1937年:刘尚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38年——1949年:白居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1950年:白锦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50年——1952年:成鸿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52年——1954年:李子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54年——1956年:曹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1960年:兰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60年——1962年:牛世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62年——1966年:周恒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66年——1968年:杨景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68年——1969年:白来祥(当时称毛家店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69年——1971年:白映章(当时称毛家店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71年——1979年:管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79年——1995年:张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95年——1999年:杨怀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99年——2009年:刘维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9年——2012年:赵书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13年——2015年:陈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15年——2022年:毛永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22年——2025年:刘博</b></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2月1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