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悟空

十二搭灯棚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的年禧歌谣非常有意境:“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和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元宵节临近,即日起</span>,人们开始为猜<span style="font-size:18px;">灯谜、闹花灯</span>做准备,彰显人们对节日的格外重视。</p> <p class="ql-block">  客家民俗中,正月十二,召集能工巧匠搭棚点灯。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又称“点丁”日。点丁的习俗除了恭喜祝贺的寓意之外,还表示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喜爱。</p> 十三人开灯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span>老百姓的花灯都是自己制作的。为了提前测试制作的灯如何,很多人都会在正月十三这天,在灶下点灯。所以,正月十三也叫“头灯日”。</p> <p class="ql-block">  网上读到,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顺星》中记载:“<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月十三至十六晩上</span>,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尽管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头灯日”所蕴含的对团圆、幸福的追求,始终不变。</p> 十四灯正明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是农历新年即将落幕的一个重要节点,预示着元宵佳节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这天,有着独特的习俗活动。其中,“试花灯”是一项尤为引人注目的传统。人们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并在这一天进行试灯,以确保元宵节当晚能够点亮最璀璨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花灯样式各具特色:动物形状、神话传说,每一盏花灯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祝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吉祥。</span>这一习俗不仅让人们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欢喜,更展示了中华民族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  在民间信仰中,正月十四还是临水娘娘的诞生之日,如同保护神一样的存在。除此之外,正月十四还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p> 束语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统习俗令人叹为观止。</span>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着传统习俗带来的温暖与力量,领略到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的虔诚敬畏。让这份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延续下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