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假期,阅读伴成长”——扎兰屯市第六中学寒假教师阅读活动(二十)

六中梁晓霞

<p class="ql-block">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这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是佐藤学教授倾心著作,由钟启泉教授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序言和六个篇章的内容,介绍了佐藤学观察和记录到的一线教师们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并以此创造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p><p class="ql-block"> 这本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三要素”:倾听、串联、反刍。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倾听意味着接纳如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倾听这个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不仅是好的发言,而且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和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p><p class="ql-block"><br></p> 相互倾听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倾听是自我之静与他人之动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信息入耳才能入脑入心。然而,生活中许多人把倾听理解为一种“你说,我听”的被动行为。佐藤学认为,倾听是教师课堂活动追求的核心,倾听的教学不是只要告诉学生“好好听”就可以实现的。倾听具有“被动的能动性”的特性,相互倾听的课堂,师生在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基础上结成了心心相印的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构筑相互倾听关系,教师要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讲台,悉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教师的倾听往往蕴含着等待。倾听学生,教师不能过于关注教学进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等待学生分享发言;要关注学生的神情,以便对学生回答做出比较准确的预判,并为回答学生问题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构筑相互倾听关系,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倾听同学发言并报以热情和赞赏,是拉近同学距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如何做到有效倾听?我认为倾听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悉心倾听,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二、保持沉默,尊重对方直至他把话明明白白地说完;三、超出自我,不要习惯地把话题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四、尊重对方,听完发言之前不要想着如何评价对方;五、关爱学生,鼓励发言人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p> 有效串联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善于倾听的教师是学生语言“传声筒”。有效串联的教师来回穿梭在学习探究的教室里,关注每位同学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串联起来。第三章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中一案例这样设计:教师教学“水的膨胀”课堂实验,聚焦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开水沸腾会溢出”,学生4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一边认真观察实验情况,一边重复着学生的低语,在学生之间建立“触觉的联系”。在授课教师的串联组织下,学生们专心观察实验现象,围绕所观所感开展多样而丰富的对话性讨论,轻松自如地将相互倾听的关系发展为共同学习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课堂串联中,授课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时机,串联语言精练中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高超教学技术,无疑也是素养导向下教师课堂串联的必备品格。教师要将“串联”作为课堂的中心来展开。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总是执着于知识点的讲授与课程进度的推进,较多关注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发言,其他发言并没有从学生的出发点去思考,去串联,往往会出现个别学生重点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p><p class="ql-block">建立合作学习的课堂,促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教师要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把学习发现与惊喜收获串联起来,从教材和学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层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努力成为课堂的 “指挥官”,将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各自探索并产生共鸣。</p> 活动反刍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佐藤学教授认为,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与单向灌输教学的教师的差异就在于是否借助“反刍”保障了班级全员的学习。洞察“反刍”活动的教师善于挑战高水准的学习。当学生在课题探究中遭遇困难甚至说出“不懂”时,教师就应该驻足回首、反刍前段,重新回到课堂探究的起点,带领每一位学生围绕原来的主题开展“刨根式”探究学习。</p><p class="ql-block"> 反刍是一种静待花开的教学策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这样写道:“孩子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是不能强迫的,需要我们大人有耐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成长中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活动反刍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合理空间,合作学习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沉浸时间。教育,不是为了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教会学生“寻找答案”。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一味求多求快。当学生在“寻找答案”时遇到困难,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刍少而重要的“大概念”,这时课堂节奏就要慢下来。</p> <p class="ql-block">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介绍的各个案例和各位教师,他们的课堂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观摩到的,很多场景也让我觉得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似曾相识。如何真正地推进这场“宁静的革命”,我想,我们要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反刍中静待思维绽放,让学生在思维、情感的相互激荡中创造美妙的“交响空间”,营造学习共同体。虽然有疑惑,有困难,但是我相信,这样一场“宁静的革命”一定会在我的课堂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p> <p class="ql-block">编辑:梁晓霞</p><p class="ql-block">审核:张丽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