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4日9点多钟我们驾车来到了贵州博物馆,来的早,人还不多。</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p><p class="ql-block">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中段北侧,于2007年立项,2010年开工,2013年6月28日迁址建设,2015年年初,对外开放试运行,占地面积70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4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博物馆藏品总数有8万余件,民族文物、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的各类文物为馆藏亮点,其中中国苗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位居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19日,贵州省博物馆被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2020年,贵州省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p> <p class="ql-block"> 馆门还没开,在这里等待,先拍个外景,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梦境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5日下午,贵州省委宣传部向省博物馆捐赠了艺术品《梦境家园》,《梦境家园》作为贵州国际传播旗舰品牌“这里是贵州”项目成果之一。</p><p class="ql-block"> 《梦境家园》是雕塑艺术家夏航的艺术品,创作灵感来源于贵州苗寨的民居特色建筑,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梦境家园》雕塑的材质主要是现代金属材料。该作品由5000多个金属零件组成,通过现代计算机科技模拟零件和数据输出后,使用中式卯榫方法连接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贵州省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展品,展示了贵州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以下是每个展厅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号展厅:主要展示贵州的史前时期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这里展示了约30万年前古人类的活动遗迹,以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陶器等。</p><p class="ql-block"> 二号展厅:展示贵州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这一时期,贵州逐步进入“郡国并治”时代,多族共融的局面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 三号展厅:主要展示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这一时期,贵州的政治制度因俗而治,文化上兼容并包,形成了多彩的文化局面。</p><p class="ql-block"> 四号展厅:展示明代贵州的历史发展。明朝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较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五号展厅:展示清代贵州的历史。这一时期,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多族共融的局面更加明显。</p><p class="ql-block"> 六号展厅:是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例如,2024年2月3日,6号展厅正在展出“尹光中艺术文献展”,作品和展览设计都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青铜之光 吉金之美·</p><p class="ql-block">毕节青场瓦窑遗址</p><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00年代以来,在鸟讧上游六冲间陆楠发掘了一批先秦时期遇址,包括毕节市七星关区博场瓦窑遇址、明底马场通址,纳用县维新塘边通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场瓦宿造址,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时代在商末周初:1084年、2008年两次进行发掘,发现房址、密址、火塘等遗设;出上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骨器等,陶器可辨器型有罐、豆、瓶、碗、杯等:石器有穿孔石刀,石信、石网坠等;骨器有骨开等,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铜镯1件及用于铸造鱼镖等器物的石范6件,遗址中清理出较完整的房屋,陶窗等遗迹:对了解这一时期聚落构成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p><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p><p class="ql-block"> 距今30万年左右,已有古人类活动于贵州这块热 土,他们谋求生存,探索未知,在适应与挑战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万年左右,吉 人类的生产技术革新,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等,在交流与互鉴中形成异彩纷呈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黔山贵水为石器时代的人类栖居提供了优良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黔西观音洞遗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黔西市观音洞镇观音洞村,我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96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调查发现,并进行首次发掘,此后又陆续进行了3次发掘。目前学界对黔西观音洞遗址测年结果依次为:距今11.5万-5.7万年(1986年),距今19万~4万年(1992年),距今17万~8万年(2018年)。</p> <p class="ql-block">琢磨成器 文化相袭</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中、晚期。目前,贵州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有盘县大洞遗址、黔西观音洞遗址,后者根据石器工业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中期,石器技术传统承装观音洞文化并有所进步,后段还出现了利用扁平砾石获取零台面石片的新技术-锐棱砸击法,以兴义猫猫洞遗址为代表。晚期文化呈现复杂与多样的特点,磨制技术出现。</p><p class="ql-block">黔西观音洞石器工业体系</p><p class="ql-block">黔西观音洞石器工业具有特色比较鲜明的剥坯和工具生产模式,代表了云贵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一种技术体系。</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p><p class="ql-block">青铜初铸稻作传播</p><p class="ql-block"> 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周之际,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瓦窑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鸡公山等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一定程度反映了贵州早期青铜文化的面貌。鸡公山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米,为探讨云贵高原早期稻作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p><p class="ql-block">星罗棋布 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随着磨制技术出现,人类社会逐步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贵州先民食谱日益广泛,并出现了早期的装饰和埋葬行为。磨制石器与陶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贵州,旷野遗址数量逐渐增多,分布格局星罗棋布,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特征异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贵州先民以江河为重要通道,同四川盆地、云南高原、两湖平原和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青铜文化。“濮人”“牂柯”“黔”等与贵州相关的记载见诸史籍,贵州地域开始融入华夏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唐蒙会见多同</p><p class="ql-block"> 历经秦至西汉前期近百年,夜郎势力逐渐强盛。武帝当政后,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经营。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郎中将唐蒙通夜郎,《史记》载其“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唐蒙到达夜郎,向夜郎侯多同宣扬汉的强大与富裕,并“约为置吏,以其子为令”,开始在该区域推行郡县制。</p> <p class="ql-block">贵州城</p><p class="ql-block"> 贵阳有城,可上溯至宋代,以“贵州”名之,然其规制不详。元初,元军定罗殿、贵州、葛龙等处,置顺元路,更“贵州”为顺元,以为司治。其时的顺元城,南临南明河,东至老东门,西至大西门,北迄钟鼓楼(今王家巷)。</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初,水东、水西归附,明王朝以水东、水西置贵州宣慰司,因司署所在,仍以“贵州”称之,故贵州城又称“宣慰司城”。随移民的增长,贵州城府、县分置的弊端逐渐凸显,又移程番府入省城,更名为贵阳府,而贵州成为省的专称,但“贵州”指称“贵阳”,一直延续至明末。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置贵州都指挥使司,设司治于宣慰司城。但当时的贵阳为土城,颇为简陋,不能充分发挥守御的功能。洪武十五年(1382)广其北面,依山麓为址,称“北城”,并改土城为石城。万历年间(1573~1620),曾两次增高和加固城墙,至此“规制始备”。天启六年(1626),因防御需要和人口增加,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珹于北门外增筑外城600余丈,并增修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小东门(俗称新东门)四座城门。</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六年(1659),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重修内城,增高三尺。康熙十一年(1672),总督甘文焜修复外城。雍正四年(1726),巡抚何世基,十年(1732),巡抚张广泗、元展成前后修葺。乾隆六年(1741),总督张广泗改外城为石城,城高二丈,顶厚八尺,底厚一丈。</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山峦不语,历史留音。</p><p class="ql-block"> 贵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生命的重要起源地,是早期人类的宜居家园,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个行省,也是多种观念、文化和制度的诞生地与试验田。这里六山磅礴、六水练长,山水相宜、人地相治,多族和谐、城乡称美,书写着系结滋步筑中国炊衣。贺州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方铂土上的创造与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贵州智慧。</p><p class="ql-block">鉴往知来,黔途无量。</p><p class="ql-block">贵州是一片发展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贵州各族人民将大力弘扬“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