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绵绵长,</p><p class="ql-block">乡亲故园频频想。</p><p class="ql-block">笔端满注滔滔水,</p><p class="ql-block">难尽乡愁悠悠情。</p><p class="ql-block">我年少时从戎离家,退休后又客居他乡,至今已整整60年。随着时日的飞逝,年岁的增长,我的思乡之情愈加浓郁。在我由古稀迈入仗朝之年的几年时间里,动手撰写了近十篇抒发乡愁的文章,记录下了家乡的历史和变迁,追叙了少小时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重温了故乡清新纯朴的村风民风。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婘恋之情。这些文章,基本上都被《美篇》评为精选。</p> <p class="ql-block">我土生土长于“千古名村”——山西省河津市庄头村。去年九月中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军和画师郭安福,给我送来村志稿,让我修改,并委托自己写篇序言。我夜以继日,仅用三天时间,就写出了四千余字的序言。在阅改30余万字的村志中,我逐句斟酌,一丝不苟,尤其是涉及本村数千年变迁的历史年代和史实,翻阅史书,反复核实。我还从省市县的政府网站中,认真查找有关本村的报道,新发现了村志中未涉及的几处新资料。</p><p class="ql-block">我先后五六十次与村志编写组成员在电话和网络上进行商榷,相互沟通的时间多半在晚上,还有数次在深更半夜。村史编写组的联络员郭安福深受感动,在去年九月份发帖称赞安慰说:“好大哥,我对工作就够认真了,谁料你比我更认真。好大哥,村志预定完成修改时间到12月份了(距今尚有三个月),有的是时间,你要注意休息,保持身体健康。”我当即回帖:“谢谢关心劝告。我写东西有个习惯,快搭架,反复改。尤其喜欢晚上干,几十年的老毛病改也难。”</p> <p class="ql-block">在我所写的几篇乡愁散文中,我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美丽风光、悠久历史和清纯民风,倾吐了游子爱乡恋乡的情意。</p><p class="ql-block">在《乡颂》一文中,表达了故乡是灵魂归宿和永恒港湾,深情地写着:“岁高年迈的游子,双脚很难再踏到故土,而弥漫乡愁的赤子之心可以常常抵达!”文中写道:看完《庄头村志》,使我对家乡的认知由朦胧到清晰,由乡恋上升到了乡仰,在乡仰中倾写出散文式的《乡颂》,在诵读新写的乡颂中,再次抒发了耄耋老兵游子对故乡的崇敬眷爱之情。”</p><p class="ql-block">这篇乡愁散文,引起了战友和网友的共鸣。罗小兵老战友如此评说:“自古无情不丈夫。老战友写的这篇乡愁文章太棒了。变乡愁为乡颂, 读后令所有人都会产生思乡之感、爱国之情。 对故土的深情热爱,永远激励着地球村村民们对过往、现时及未来的思恋、回味与向往。”还有四位不相识的网友,写出了动情的评语。江苏的李新文说:“家乡的味道在记忆里弥漫,每一次回首都是对幸福时光最真挚的怀恋。”广东的张云芳说:“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悲伤,让人感受到生命中最深沉的力量和温暖。”河南的冯成武说:“唯有坚定地信仰着父母故土,才能使我们前行路上更加坚定不移!”四川的灵犀情感视角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庄头村真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村! 那么久远的历史,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让人敬佩了。”广东的袁晶晶说:“文笔优美,乡情浓,拜读欣赏,点赞精彩!</p> <p class="ql-block">前两年,我发表过散文《一往情深拌野菜》,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因常过“半年野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在儿时无意中养成了爱吃野菜的老习惯,而今倒成了降脂减肥的好习惯,尤其是投军从戎远离家乡之后,野菜就成了思乡的寄情物。</p><p class="ql-block">文中写道:“如果有人问:你喜爱野菜,一往情深深几许?(清代纳兰性德诗句)</p><p class="ql-block">我定作答:恋情绵绵尚无期,直到终老时。</p><p class="ql-block">我对野菜一往情深,是因为:</p><p class="ql-block">它是大自然馈赠世人的珍馐佳肴,</p><p class="ql-block">它是旧社会穷人果腹充饥的救命菜,</p><p class="ql-block">它是我远离家乡的游子乡情乡亲的寄托菜,</p><p class="ql-block">它是战争年代我军解危救急的功臣菜,</p><p class="ql-block">它是对后代进行忆苦思甜传统教育的传承菜,</p><p class="ql-block">它也是现今人们强身健体的养生菜!”</p><p class="ql-block">原《战旗报》主编、《战友新报》顾问孟祖眉,在推介此文时满怀激情地写道:“今天老政委送给大家的野菜,是绿色有机食品,更是退役军人的好榜样。杨政委端几道野菜上桌,透过扑鼻而来的浓郁清香,我们看到了昔日农村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看到了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看到了军区首长朴实无华的表率垂范。一部野菜大百科喷喷香,味道长,让人馋涎欲滴! 野菜香,散文美;作者志存高远,老有所为,更美美哒!”同年同乡入伍的老战友河津市武装部原政委柴安祥 夸张地说:“写绝了,既有人情味又有家乡的味道,老战友真是高手,别放下手中的笔继续加油!”</p> <p class="ql-block">还有,在发表的《从小戏迷到老戏痴》一文中,这样描写恋乡之情:家乡戏蒲剧的唱腔很有特色,慷慨激昂和委婉柔和兼备,粗犷豪放和细腻缠绵共有。流传的许多剧目的剧情戏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我从小到大一直爱听爱看乡戏,从中得到了艺术享受,离乡后又以此寄托乡思乡愁,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教育,逐步由浅入深地领悟了正确的做人和为官之道。</p><p class="ql-block">文章里写道:</p><p class="ql-block">戏如人生,演绎世间百态;</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戏,扮好各自角色。</p><p class="ql-block">你喜爱听的戏词,往往就是引起自己心底共鸣的回声!</p><p class="ql-block">你被戏剧情节引发的喜怒哀乐,常常是自己心灵的折射!</p><p class="ql-block">你仰慕的戏中英雄和其他正面形象,多是自己意念中的自我塑像!</p><p class="ql-block">你厌恶的戏中反面人物,也多是自己灵魂深处排斥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既然登上了人生舞台,就要竭力出演个地地道道的正派角色!</p><p class="ql-block">不求千古流芳,只求无悔人生!</p><p class="ql-block">人遇喜事精神爽,时逢盛世歌声多。如今,我辈乐享晚年,思念故乡,对家乡戏剧的兴致愈加浓郁,更加痴迷,随之由“小戏迷”发展到了“老戏痴”。这些话,打心底道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网友刘文学在评语中十分夸张地说:“欣赏你的诗情画意之美篇,感动你才华横溢的字里行间,你的每一幅作品都让我流连忘返。”此文在家乡的《运城散文》刊用后,又被运城市作协主办的《河东文学》转载,并发往《今日头条》,还被上级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殷殷红栆情》(又名《永难泯灭的红枣情》)一文中,我发自内心地这样表述:岁月留痕,环境造人。少年在故土度过的短暂时光,在每个游子的心内身外,刻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印记!久居他乡的游子,即使到了古稀、仗朝之年,不仅难改家乡的口音(乡音),从小在故土养成的独特口味(乡味),更是依然如故,一成不变。 这是因为游子总是把乡愁乡爱寄意于记忆中的家乡食物,揉进自己舌面上分布的每个味蕾。在脑海深处,也将 “儿时的味道”“老家的味道”“老娘亲手做的饭的味道”,铭记为最贪馋的味道。网友悠闲时光,读此文后写道:“一颗枣儿一颗心,颗颗红枣段段情,红枣连着你我心,红枣故事心感动,一生健康枣陪伴,故乡因枣情更浓。”崔建明战友如此吹乎:“红枣情,情真意切,细腻感人!叙事散文中的上上品。”李景富战友高抬说:“您本人也如红枣一样本色鲜红,益人益己。”不相识的部属刘学尧评论说:“从乡音难改到味蕾依旧,从酒枣救命,到爱枣摘枣,把红枣情描述得淋漓尽致!好文,美文,妙文!” 付献山战友所题写的读后感,完全体现了我写乡愁的初衷 :“悠悠故乡梦,绵绵大枣红。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p><p class="ql-block"> <b>说明:</b></p><p class="ql-block"><b> 评语中的溢美之词,本人实不敢当。虽作了些删节,但过度删节又难以成文,只好基本保留评语原貌。我将把评语中鼓励性的夸张词语,当作日后鞭策奋蹄的忠语良言和有生之年的努力方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