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解小语(七)

至正者静

<p class="ql-block"> 第七单元</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周易》:</p><p class="ql-block">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是道的产物,感恩大自然,也是感恩道。</p> <p class="ql-block"> 第21课 大自然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绣呵!缪呵!天地间锦绣河山,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大道的孩子,人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都是孩子们欢乐的歌声。老子也经常沉浸在这些美妙的声音当中,也感悟着自然大道的美妙。</p><p class="ql-block"> 他也写风雨:“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p><p class="ql-block"> 他也写水:“天下莫柔弱于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p><p class="ql-block"> 他也写鸟兽:“蜂蝲<span style="font-size:18px;">虺蛇弗</span>螫,攫鸟猛兽弗搏……陵行不避兕虎……”</p><p class="ql-block"> 可见,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黄帝四经·道原》:“天地阴阳,星辰云气,规行侥重,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大意是,天地阴阳、春夏秋冬、星辰日月、上下一气,微虫飞舞,分别得之于道,道也不会因此增多。</p><p class="ql-block"> 道是不变的,但却在主导着万物的变化。虫、鸟、鱼、兽等等的生存,都是道在起作用呀!任何事情,也只有顺服于道的运化而运化,才有成功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顶针”这种修辞手法。文中原句是:</p><p class="ql-block">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p><p class="ql-block"> 老子也说:</p><p class="ql-block">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p><p class="ql-block">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p><p class="ql-block">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p><p class="ql-block"> 真是举不胜举!看来,老子是运用顶针手法的高手哇!</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昆成”。</p> <p class="ql-block"> 阅读链接 瀑布(叶圣陶)</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深谙老子之道,他在《瀑布》这首诗中,把老子思想运用得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 先听老子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宽);九成之台,作于羸土(高);百仁之高,始于足下(长)。”</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中“长、宽、高”都有了,这不就是立体思维吗?看看叶圣陶是怎么运用这种立体思维的吧。描写顺序由远及近(还没看见……先听见),从上到下(千丈青山、仰望),从左到右(山路忽然一转),从局部到整体(全身),还有描写角度由声到色,由动到静,由实到虚,这不也是一幅立体全息图吗?</p><p class="ql-block"> 再听老子说: </p><p class="ql-block">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p><p class="ql-block"> 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欲扬先抑。叶圣陶也会用啊!你看:“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这不是欲扬先抑吗?</p><p class="ql-block"> 更妙的是诗的结尾:“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对老子“致虚,极也;守情,表也”,还有“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等思想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第22课 读不完的大书</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蝲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p><p class="ql-block"> 五六岁,正处在人生先天发育之中,骨弱筋柔,天真无邪。在其眼中,天地日月,星辰云气,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宇宙万物,都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那么有灵性!也许只有“含德之厚者”,方能察其无形,听其无声,致其精微,知其至极。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精深细微,培养“道心”,懂得道法自然,树立“执一以为天下牧”的修身治世思想。</p><p class="ql-block">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美国的马斯克拥有的就是“人心”,他感知到的世界总是危险的,这也是触发他能够创造、创新一些事物的底层动力,这种动力能够让他持续地工作而不停歇。而中国的网红李子柒拥有的却是“道心”。她善于发现世界的美,并把这些美好表达出来。李子柒的生活,就是随心的、浪漫的田园式生活。</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维之在《读不完的大书》中描写的美景很像李子柒拍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十八章“含德”。</p> <p class="ql-block"> 第23课 父亲树林和鸟</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浑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父亲”,就是一位今之“善为道者”,“父亲”能做到“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即心灵安静,不急不缓,品德端正,看似柔弱,实则心中宽宏仁爱。这样的人自然能察无形,能听无声,能闻无味。</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他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这是父亲身上透发的正能量,值得现代每一个人去学习效法。</p><p class="ql-block"> 这种正能量的积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积蓄强大的正能量,需要从《大学》中讲的“止、定、静、安、虑、得”的次第做起,需要内心“少思而寡欲”,并持之以恒,方能见素抱朴,绝学无忧。</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五十九章“不盈”。</p> <p class="ql-block">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p><p class="ql-block"> 对事物、现象有所感知,并产生想法,首先内心要有个是非标准。在学生产生是非观念之前,我们在他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时期,就要培育正确的道德观,把《德道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等思想告诉孩子,把《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规范告诉孩子。</p><p class="ql-block">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 好的行为令人感到温暖,不文明的行为让人厌恶。我们要多传播正能量,而经典本身就富含正能量,所以我们要持恒地恭诵道德经典。长期经典诵读的孩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p> <p class="ql-block">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p><p class="ql-block"> 一念萌动于中,六识流转于外。每天学习,起心动念,要学习有益的,去除不好的念头和坏习惯。如果不趋向善,则五内颠倒,大疾缠身。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p><p class="ql-block">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想法的出发点要与人方便,与人为善,使人向善。非道勿视,非道勿听,非道勿言,非道勿动,非道勿念。改掉坏习惯,使行为合道。</p><p class="ql-block"> 比如对使用手机这件事,可用老子的话来劝戒:“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沉迷手机,不仅使自己视力下降,心性发狂,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交往。手机可适当用来学习、交际,但决不能过度使用,甚至沉迷其中。</p><p class="ql-block"> 开辟一个植物角的想法,也是基于老子道法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想法也要坚持执两用中的原则,切忌非此即彼,片面强调。</p> <p class="ql-block"> 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p><p class="ql-block"> 看到王昌龄的《采莲曲》,大家一定会想到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叶、莲花。</p><p class="ql-block"> 莲花的高雅在于她既知白守黑,洁身自爱,又“自爱不自贵”。莲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君子。真正的君子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坚守自我,保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p><p class="ql-block">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p><p class="ql-block"> 本诗也运用了阴阳、有无、动静、虚实等手法,其实这都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体现。大家结合白居易的《池上》和杨万里的《小池》来读,感受会更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