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的见证 ‍一种精神的象征 ‍——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 ‍

孙立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蒙自的南湖之畔,静静地矗立着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它犹如一座时光的丰碑,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于1938年4月至1946年5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昆明而组成的一所著名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众多英才,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蒙自办学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帮助蒙自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学校校舍分散于蒙自城区各地,现存旧址五处,即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王家宅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同年10月,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昆明校舍不够使用,经学校到蒙自考察后,决定在蒙自成立分校。1938年4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到蒙自办学,1938年9月迁回昆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设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哥胪士洋行”内,于2011年9月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展厅由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组成,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和发展,挖掘一代中国人“弦歌不绝”的文化传统和心灵史,向社会弘扬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西南联大师生们辗转停留、求知治学的地方。往昔,蒙自海关以及哥胪士洋行等建筑,成为了联大师生们的教学与生活场所。文学院、法商学院在此设立,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大师巨匠也曾在这里执教,他们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为学子们照亮求知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旧址纪念馆,那一间间简陋的教室,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朗朗书声,诉说着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闻一多先生那简朴的住所,见证了他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守与奉献。学生寝室里简单的布置,展现着学子们不畏艰苦、一心向学的精神。在这里,“刚毅坚卓”的校训被生动地诠释,那是联大师生们在战火纷飞中不屈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 言</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钟声敲过1937年的深秋,西南联大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在战火中不甘意志沉沦与精神屈服的联大师生,用笔墨书写着民族抗争的不屈精神,用文化找寻着国家救亡之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大师巨匠,吸引了大批仰慕名师、向往民主的莘莘学子。在短短九年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杰出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教育的奇迹。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八十天,但他们在蒙自期间宣传抗日救国的爱国思想,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开拓边疆文化教育,对蒙自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今天,西南联大载入史册,蒙自分校已成记忆。但联大精神却早已注入中华文明的奔涌血脉中,并伴随着新中国在世界之巅的重新崛起,诠释着一段不屈不挠的生命赞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44年豫湘桂战事失利之后,昆明物价暴涨。闻一多先生薪给有限,家庭负担甚重,不得不日以继夜代人治印以博升斗。但闻先生操守极严,贪污或发国难财起家的权贵请他治印,都被他严词拒绝。在贫寒的昆明岁月里,闻一多先生学者的良心,诗人的气质,已升华为“义所当为,毅然为之”的崇高气节,在他身上,联大“刚毅坚卓”四字校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伦,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闻一多刻赠华罗庚图章边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全家在昆明西仓坡教职员宿舍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罗庚一家在昆明西仓坡联大教职员宿舍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培源住西山脚下山邑村(现西山区龙门村),要骑马到联大上课。图为周培源骑马在住所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冬,潘光旦夫妻同女儿们在昆明北郊大河埂村住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目分校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南渡薪火</p><p class="ql-block">对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数百名师生来说,两个学院暂时设蒙自,主要是由于昆明的校舍不敷使用。抗战初,昆明根本不可能马上安置一所有上千名教师、职员和学生的大学。而蒙自有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闲置的房屋、宁静的南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文、法商学院师生们,终于在远离战火侵拢的滇南小城蒙自觅到了读书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分校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未央之歌</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的蒙自,远离日寇的铁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对于刚从炮火的威胁下脱身的联大师生而言,这个静而美的环境,无疑是一块读书的乐土。从某种意义上,蒙自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宁静的小岛,但师生们十分清楚,他们来到这个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侵略者入侵的结果。平静的南湖与汹涌的红河正是这群流亡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在远离战争的宁静之中,实际上弥漫着流亡的苦楚。半年之后,当联大人收拾行李离开蒙自时,这座滇南小城在社会与教育方面的重要变化在联大人的影响下业已开始。一曲未央之歌在蒙自悄然奏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分校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惜别蒙自</p><p class="ql-block">联大师生的到来,让蒙自成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高度传播点之一。在联大离开之际,蒙自这座原先宁静的古城,也开始荡起涟漪。社会风气大为开化,公共卫生大为改善,男女同校的中学开始建立,更有年轻人追寻着联大师生的足迹,北上昆明报考西南联大。而联大许多毕业生,也不断的进入蒙自,不仅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带去了进步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蒙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联大对蒙自文化教育社会开化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让蒙自人依然对联大念念不忘,这份情缘依然在延续,蒙自与联大,难道再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诗社</p><p class="ql-block">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p><p class="ql-block">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米线馆</p><p class="ql-block">蒙自的过桥米线驰名天下,但联大师生多数来自北方,这是他们一生中初次品尝到这一滇南美食。一碗看似平静但实则滚烫的鸡汤,不知抚慰了多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疲惫心灵。爱上这一美食的师生不在少数,西门外的米线馆,从此多了联大师生的身影。在柔软的蒙自话、长条凳、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中,师生们想到的,是远在北平的家,还有那些自在的读书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自清送别学生</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学期结束。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决定迁回昆明,蒙自校舍让于柳州航空学校。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负责迁校事务,他陪同师生们到碧色寨,安排大家上火车后,再返回蒙自去安排下一批。繁杂的事务朱自清先生处理起来井井有条,从容不迫,一如他恬静沉稳的散文一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大人才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大师风苑</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这一代民国走来的学者,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在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与风雅。底子里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这样一群不失硬朗而又极具个性的大师,身处国家危亡的绝境之中,仍然潜心教学,保存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实力诠释了联大“刚毅坚卓”的四字校训。</p><p class="ql-block">“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梅贻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大人才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风雨年华</p><p class="ql-block">联大学子的到来,让哥胪士洋行充满了外乡口音年轻的笑语,南湖边平添了游子们轻捷的脚步,四个月的短暂光阴,学子们在蒙自留下了一曲青春之歌。步履轻盈的学子踌躇满志地从南湖出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大人才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聚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联大存在的近9年的时间里,就读的8000多学生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数授、专家、学者。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周培源、费孝通、宋平、王汉斌、彭珮云、朱光亚、孙孚凌七人,校友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屠守鄂、杨嘉墀、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百七十二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偌大的中国,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能在蒙自这片土地上,暂得一方宁静,继续追寻知识的光芒,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积蓄力量。他们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他们的学术成就与精神风范,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他们才是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所敬仰和追逐的巨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大精神记</p><p class="ql-block">面对着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华大地的铁蹄,面对着国破家亡的苦难时局,联大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在瞬间爆发。无论投笔从戎,还是寒窗苦读,源于五千年文明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支撑着联大师生们于战火纷飞中始终对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信心。用刻苦学习来支持国家的抗战大业,用丰富知识来吹响胜利的号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联大师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宣誓:只要胸怀重整河山的情感,只要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依然鲜活,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止,胜利之光就一定会照耀中华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大八年,何以硕果累累,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共赴国难、同仇敌忾激发出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源自三校不同传统的独特贡献,北京大学“学术自由,乘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清华大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学理念,南开注重实干的教育目标。三校一体,对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共同维护,最终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西南联合大学。同有形的学术成果相比,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硕果,更需我们后人的挖掘。</p><p class="ql-block">“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北大深广如海,清华智慧如云、南开坚定如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黄子坚(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它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铭记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教育坚守,让我们感悟到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让我们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走进这片旧址,去感知历史的温度,汲取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西南联大校歌——钢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