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骨子里潜藏着英雄情结。5年前,结识了一位有英雄气质的朋友,我称他为孙兄。为此,我写下了散文《英雄情结在延伸·之一》。<br> 时光匆匆。5年之中,我们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对彼此的认知,也随之深刻。<br> 我们之间的关系用7个字可以概括:亦师亦友亦知己!<br> 2023年3月初,孙兄因血压升高,导致脑溢血。因治疗及时,康复有效,孙兄的身体现已恢复90%以上。除右侧肢体功能稍微受限外,孙兄生活完全自理。尤其是他的思维更加敏捷,思想更加活跃。他每天读书、作诗,乐在其中。<br> 出院不久,孙兄即出版最新诗集《天池清韵》。<br> 2024年秋季,孙兄的《为警等组诗20首》,被《中华文联》《当代文人》杂志授予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诗词作者”荣誉称号。<br> 读者可能想象不到,从康复治疗开始,孙兄就重新拿起笔,坚持写诗填词。在一年半时间里,他已有新作千余首。更 令人钦佩的是,在发病住院、转院康复过程中,孙兄表现出的英雄气质。<br> 具有英雄气质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去坚持不懈地战斗,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放弃。<br> 在那段日子里,作为亦师亦友亦知己的我,一次次被孙兄的故事所感动。于是,我萌发了续写《 英雄情结在延伸·之二》的愿望。 <b>一、脑中风突发,孙兄谈笑风生,勇敢面对。</b><br> 回忆是唯一能倒着看的电影,让我们将岁月的指针拨回至2023年3月9日。<br> 3月9日上午,我去位于丰满区的音乐教室学习声乐。孙兄微信告诉我,他上午去昌邑关工委会议室开会。<br> 下午,郭景文老师(孙兄的警友)通过电话生诉我:孙老师病了。开会时,他因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高压210)而出现脑出血,虽然出血量不大,但可能留下后遗症。<br>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沉,非常着急。晚上,我打通孙兄儿子的电话,了解情况以及是否方便去探望。对方回答:暂时不方便,他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情绪和症状不稳定,探视需要再过几天。<br> 大约是孙兄出院的前两天(共住院9无),我约诗社郭丽社长,一同前去。我捧着一簇鲜花,拎着果篮,郭丽提着两箱高级乳制品。<br> 我们走进病房时见到的那个场面,至今清晰: <br> 在市中心医院的一间双人病房里,孙兄侧卧在病床上。他左手握着床栏杆,仰头望着前来探现的我们。孙兄的妻子,一位贤惠的女性正在伺候。看得出,孙兄的精神状态还不错。<br>孙兄出血的部位是头顶的基底节,属于功能区,导致右手与右腿功能受限。<br> 他的精神状态,是我没有想到的。<br> 半年后,在一次交谈中孙兄说,入院后,医生对他对症施治,并告知如果康复训练得法,一年后将能回复到90%以上。他听后心态逐步平和,坦然面对。<br> 这种坦然心态,就是底线思维。<br> 底线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br> 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 <br> 无疑,孙兄的思维状态属于智者和强者,是骨子里的英雄气质在延伸。 <b> 二、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日子里</b><br> 突然患病并带来出行不便,对于曾经做过30多年刑警,生龙活虎的孙兄是不幸的。然而,命运是公平的。他患病之后,妻子贤惠,一双儿女非常孝顺。住院治疗9天后,儿子经过多方考察,将孙兄转入江北的一家专业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及训练。<br> 离开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孙兄经过了一段适应过程。总体来说,他的精神状态是豁达的。那些日子,我多次前去看望,有时是陪诗友,有时是陪孙兄教诗词的学生。每次前去,孙兄的病情和精神状态都有可喜的变化。<br> 与此同时,我听到或看到孙兄与康复师、护工的故事。 <b> 1.康复治疗13天,孙兄在病房里“复工”,写出第一首诗。</b><br> 2023年3月30日,孙兄通过微信转给我一首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绝·桃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魁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雅芳菲别样新,桃颜轻抹蕴仙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香最美蜂喧处,着彩诗情万里春。</div> 我以为他的右手功能完全恢复了!我马上与孙兄的儿子联系,最后证实平时孙兄是左撇子。无论咋样,孙兄的精神状态让人赞叹。我将孙兄的诗发到诗社微信群,很快有20多名诗友唱和。这是诗友们为孙兄祝贺,春意盎然跃然诗中!<br> 和煦的春风,温暖着孙兄的心灵。他每天非常忙碌,上午听康复师讲课,下午做康复治疗,中间穿插康复训练。入院半个月后,他就能够自己洗浴,长能耐了!大家都为他高兴! <br> 3月末的一天,我去看望孙兄,他正在训练。康复师小声告诉我,这期间他有过短暂的静默。那是刚转入康复中心时,孙兄情绪低落,极少与人交流。几天后,我和诗友去看望,聊着让他开心的话题。此后,他逐渐开朗了。<br>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而对于灵魂贫乏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br> 作为灵魂知己,我为孙兄的精神状态感到高兴!<br> 4月3日,我带着为诗友代买的慰问品,前去探望孙兄。当时病房没人,后来在三楼康复大厅门前,见到孙兄正在蹒跚练习走路,笑容可掬。我录了一段视频,转发给关心他的朋友。 <b> 2.康复治疗一个月后,孙兄将病房当做书房和工作间。</b><br> 2019年末,孙兄被昌邑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聘为法制报告团长兼《雨露阳光》内部刊物编辑。<br> 4月16日下午,康复中的孙兄在病房策划2023年第三期《雨露阳光》。<br> 当天下午1点,我和另外二人相约前往孙兄病房研究报纸编辑出版细节。<br> 当我走进病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br> 正午温暖的阳光下,孙兄坐在白色的小桌前。桌上是前不久出版的精装本《孙魁义诗集》,此刻,他在用放大镜读诗。如果不是病房特有的陈设,你根本不会想到他是康复患者。<br> 看到我来了,孙兄露出有些天真的笑容。<br> 我俩聊了一会儿,亚茹主任和关校长提着水果来了。<br> 约两个小时后,有关报纸出版的细节敲定。孙兄还赋诗一首,用于出版。<br> 4月18日,孙兄的第二位护工,姓佟,53岁的女性,为孙兄拍了一段视频,并有同期配音。视频中,孙兄双手握在一起,独自在训练器材上行走。护工配音:“看看这啥都不扶着,就敢走了,这是不扶着走路的第一天。”<br> 看到这条视频,我用文字在微信上留言:里程碑!别着急,稳着点,保重!<br> 两天后,孙兄写了一首《七律·家山》发给我,让我帮助检测。经《诗词吾爱》检测,平仄符合要求。由此证明,孙兄的诗词功夫没有受到影响。我为孙兄执着的精神点赞!<br> <b>3.孙兄康养五月余,护工调换四个人,故事各不同。</b><br> 这家康复中心具有一定规模,前身是一家区级中医院。<br> 90年代初,我做记者时曾采访过该院的院长。可以说,这里的中医基础比较好。为此,很多康复患者慕名而来。在百余名患者中,孙兄的病情和精神状态是最好的。他的护工的工作量也相对轻松。<br> 孙兄康复治疗5个多月,前后换了4位护工,有的不到一个月。为什么?是孙兄挑剔?还是护工护理不到位?原因种种。<br>护工群体是一个小社会,素质參差不齐,多数因经济拮据而为之。<br> 孙兄的第一个护工来自农村,姓刘,家在农村。据他说,夫妻两人都在做这行,已经数年。此人年近60,身体单薄,患有糖尿病和气管炎。他是孙兄的儿女从中介找来的,无论这个周期干多久,必须交中介费500元。这是行规。<br> 孙兄刚到康复中心时,几乎每天都要接受电诊辅助治疗,促进神经系统恢复。<br> 3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前去探望,正赶上孙兄针灸完,转入电诊室。康复师让孙兄躺在治疗床上,将右臂裸露,然后套在一个宽大的电诊袖上。刘护工在一旁服侍。这时,我发现孙兄右肩膀头上有两枚未拔出的银针。孙兄自己没有感觉,而刘护工推脱说是针灸师的责任。孙兄没再追究。<br> 这位刘护工的毛病逐渐显现出来,有时脱岗,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不刷牙。孙兄换下来的衣服,他不按时洗,趁孙兄不注意时,又叠起来放入衣柜。孙兄每天仅吃两顿饭,刘护工的服务也未能孙兄满意。有时,孙兄的女儿来看望,刘护工竟然还告状,数落孙兄的不是。但是考虑他也不容易,坚持到一个月后,孙兄将其解雇。<br> 4月中旬,我再去看望孙兄。走进病房时,我发现护工休息的病床上侧卧着一位眉清目秀的中年女性。这是谁?我疑惑地望着。孙兄有些冷幽默,竟默不作声。那位中年女性问:“你找谁?”这时孙兄才介绍,她姓佟,是新来的护工。<br> 佟护工53岁,是从本市一家国企退休的纺织女工,儿子读研究生,丈夫退休后有兼职。一家三口,衣食无忧。然而,疫情前她偏信高息存款。开始,她得到了对方承诺的利息。于是,利益作祟,她不仅自己继续投资,还鼓动妹妹投资。结果,对方借口受疫情影响,本和利都无力兑现。咋办?她只能拼命赚钱,将本金还给妹妹。<br> 开始,佟护工护理很到位,干净、勤快。她接手护理没几天,孙兄状态一天一个样。<br> 一天傍晚,佟护工在卫生间洗衣服。孙兄竟自己拄着拐杖,轻手轻脚从病房里屋走到卫生间门前,给聚精会神洗衣服的佟护工吓了一跳。孙兄幽默地说:“你要注意了,我会走了!”<br> 时间长了,佟护工的表现引起孙兄的不满。晚上8点刚过,如果孙兄继续看电视, 佟护工就会大声说,我要睡觉啦,你不要影响我。当时,孙兄发怒了:“你还管上我了,给我滚!”类次情况,还出现过几次。但是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孙兄克制着自己,直至到满两个月之后才将其解雇。<br> 孙兄的第三个护工,是护工群体中的另类,其言行让孙兄忍无可忍。不到半个月,孙兄就将她解雇了。<br> 我见过她一次。那次,我也是陪一位诗友去看孙兄。在康复大厅,我们看到孙兄一个人正在康复机上训练。我问:“护工呢?”孙兄转头,目光指向右侧的一个女人。我打量着她:大约五十七八岁,皮肤黑黄,眼神凶巴巴的,脖子上戴着金项链,让人联想到社会人。为了不打搅孙兄训练,半小时后,我们就告辞离去。<br> 后来,孙兄和我说了这位护工的种种言行。<br> 这位护工奇葩来自外县,是劳务市场中介介绍的。她的着装和举止轻浮,不像正经人。例如,七月份虽然气温偏高,但是室内有空调,温度适宜。然而,她穿的小衫领口较低,低头时隐隐可见乳沟;下身穿着膝盖以上超短裙,坐没坐姿,有意无意地露出内裤......对这些丑态,孙兄厌恶至极,一周后,将其果断逐出。<br> 最后一位护工,姓王,名素珍,是诗友推荐的。她高中文化,爱好文学,遗憾的是受家境限制,没能上大学。她也是50多岁,看上去低眉顺眼,态度温和,干净、勤快。她间接听说了前几任护工的情况,非常注意界限感。她对我说,患者脾气急躁属于正常,护工不能呛着来。如果他说1+2=7,又能咋地!半个月后,王素珍拜孙兄为师学近体诗词。一个月后,她的七绝写得像模像样。8月中旬,孙兄结束康复治疗。之后,王素珍加入孙兄组织的诗词学习微信群。 <b> 4.孙兄的康复生活多姿多彩</b><br> 写这篇文字时,我查与孙兄的微信聊天记录,看到孙兄如下生活轨迹:<br> 4月22日,孙兄发来一条视频:他右手戴上了专门训练神经的机器,五指伸展自如,笑容灿烂。文字说明:这是他女儿专门为他挑选的。<br> 5月7日,雪柳诗社公众号《松江古韵》栏目,推出一期:孙魁义癸卯年诗词选粹,其中收入孙兄康复治疗期间写的多首诗词。<br> 5月8日,雪柳诗社诗友王小朦艺术学校举办创建15年活动,邀请诗友赋诗。孙兄很快完成一首七律·小朦学校谁不夸。校长王小朦非常感动。<br> 5月8日,孙兄又发来一条视频:他已经能够上下楼梯了!<br> 5月9日,农历3月21,孙兄70岁生日。他自己写了一首《七十回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十回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魁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树无多探险迷,安谐正道不能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添浆封垄淋甘雨,择韵安词唱庶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歃血经风先遣队,亲民历雨好根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辉寸草连年绿,七秩人生古亦奇。</div> 九位诗友闻讯纷纷发来诗词祝贺。<br> 5月11日,诗社开班子成员会。会后,四名女社长及副社长前去看望孙兄并合影。<br> 5月14日至5月29日,我去成都深度游。在成都市有一天自由行,前日晚,我咨询孙兄,应该去哪里?孙兄告诉我:必去武侯祠!否则,等于没去成都。我去了,果然很好。<br> 5月30日,孙兄微信留言:每天独自在病房走廊来回走6个来回,相当于1公里。<br> 我知道,这是孙兄在为结束康复治疗出院,做准备。<br> 8月12日,孙兄出院。他特别重视仪式感,他写了一组诗。有两首诗是写给自己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一:回归自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轻舟野渡遇风寒,常浚黄河九道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静泰然安祸福,霾除自若迈雄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家辅正人情暖,近妙回春信步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鹤成凰当浴火,诗途再览万重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二:修 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网名丝束自由,危思佛脚说还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花未必羞遮面,撼树盲然强出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硕果艳香耕叟乐,真龙蛇影叶公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驱炎在我闻其戒,治国齐家读九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孙兄的心态,出院后继续他的诗词之旅。<br> 几名诗友,还有第四位护工王素珍也写诗祝贺孙兄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br> 与此同时,孙兄还为六位康复医师,每个人赋诗一首。<br> <b> 三.告别康复中心,孙兄的生活有滋有味</b><br> 2023年8月12日上午,孙兄走出康复中心,心情亦如蔚蓝的天空,憧憬着今后的生活。<br> 孝顺的儿子,将与康复中心同款的一台训练器械搬回家。贴心的女儿,在卫生间安装了整套安全设施。<br> 孙兄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个日子。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与病前一样。 他的生活自律而有成就感。<br> 他坚持康复训练,每天在小区行走多时,借助于多种健身器材恢复体能。出院半年后,孙兄的右手可以举过头顶;他期待再过一年,不借助于手杖独立行走,步伐更加稳健。<br> 他在诗词阡陌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截止2024年末,他已创作新的诗、词、散曲、赋等作品千余首。<br> 孙兄有一位热心的蒙古族朋友,在赤峰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记忆中的往事》,每天发布孙兄的一组诗词,点击率很高。<br> 2024年12月16日,孙兄接到一份来自云南的信函:<br> 尊敬的孙魁义 诗家:<br>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为了更好地发挥诗词文化功能,更好地以诗词作品记录人生、记录时代、记录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代文人》杂志社联合多家单位特面向广大诗词作者开展“诗词记录人生”全国诗词大赛。<br> 岁月如歌,人生如诗走进“彩云之南”中华诗词交流大会暨首届“诗词记录人生”全国诗词大赛(昆明)颁奖典礼 !经严格评选,您的参评诗词作品《为警等组诗20首》被评为一等奖,组委会授予您:《全国优秀诗词作者》荣誉称号。特颁此证,以资鼓励。<br> 诗家和诗人在很多情况下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别,并非完全是一回事。<br> 诗家通常有更成熟、稳定的创作风格,在题材选择、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对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br> 诗家称谓,这是对孙兄多年诗词学习与创作成果的最高褒奖。<br> 在蛇年新春到来之际,他以一首《这一年 感谢有你》的现代诗,表达感动、感谢、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