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培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濬,字承明,成年后跟随宋仲子学习。年纪不到三十时,荆州牧刘表征召他为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县长贪赃枉法不修品行,潘濬依法将他问斩,全郡受到震惊。后来潘濬担任湘乡县令,政绩颇为有名。刘备兼职荆州,以潘濬为治中从事。刘备入蜀后,留下潘濬掌管荆州事务。</p><p class="ql-block">孙权袭杀关羽、兼并荆州后,任命潘濬为辅军中郎将,授予兵卒。不久升任他为奋威将军,封爵常迁亭侯。孙权称帝,以潘濬为少府,晋封刘阳侯,升为太常。</p><p class="ql-block">然而,潘濬投降孙权之时,在世人面前先是展现出了一种拒绝归顺孙权、后来又不得不与孙权合作的姿态。《江表传》记载:“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耶?’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咨之。”</p><p class="ql-block">那么,潘濬这番表现,是出于真心呢,还是在“演戏”?这要从关羽惨败被杀的祸源说起。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最后被吴魏联手算计,如果不是内部出了问题,也就是留守后方的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士仁不向孙权投降,至少关羽部队不会因部将家属落入孙权之手而溃败,关羽也不会失去退路。糜芳、士仁之所以选择投降,就是孙权在给予强大军事压力的同时,利用二人与关羽的矛盾(“素皆嫌羽轻己”,“与羽有隙”),成功进行了策反。</p><p class="ql-block">然而奇怪的是,当时作为治中从事、负责荆州日常事务的潘濬,对稳固关羽出战后的荆州没有任何作为。要知道,潘濬是一个非常有学识、有魄力、有能力的人,同样是《江表传》记载,潘濬投靠孙权后,荆州军事上的事孙权都要向他咨询。武陵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发动叛乱,有人提出需要出动万人才能讨伐平定,孙权征求潘濬的意见,潘濬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孙权派潘濬领兵五千前往,果然斩平成功。从后来潘濬在东吴的升迁和分量看,他的确不是等闲之辈。那么,在失荆州的过程中,面对东吴的一系列动作,潘濬没有任何应对行动,就极不正常了。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潘濬即使没有暗地里投靠东吴,也应是内心期盼着关羽兵败,而后自己顺水推舟归附东吴。</p><p class="ql-block">那么,潘濬为什么希望关羽兵败呢?因为他同糜芳、士仁一样,与关羽有矛盾。《三国志.蜀书.杨戏传》记载:“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p><p class="ql-block">潘濬投靠孙权,却又表现出一种先排斥、后无奈的假象,无非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当然,他也知道自己在荆州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孙权有赖于他稳定荆州局势,不会计较他的态度,所以敢于“称疾不见”。历史记载上,潘濬在荆州争夺过程中没有什么存在,也主要缘于潘濬的老谋深算,即刻意隐藏与精心表演。</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又曰:“亲而离之。”在这一诡道智慧的运用上,潘濬和东吴的君帅们无疑都是天花板级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