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漫笔(之二)“应声虫”的遐想

中原酬唱集

贺中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朝范正敏的《遁斋闲览·人事》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某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他每说一句话,或者随便发一个音,肚子里就有回声似的跟着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者发一个同样的音。这个病害了好多年,请过多少医生,服过多少药,都不见效。后来遇见刘伯峙,刘伯峙告诉他:“你的肚子里有一种虫,叫做‘应声虫’,你只要把《本草》上的全部药名一个个依次念下去,你念一个,它必定要应一声;如果你念到一个药名,它不敢应,那么,这个药便是治它的特效药。”杨某就照刘伯峙的办法来念《本草》,念到“雷丸”时,肚子里没有应声,他便连服了一些“雷丸”,病果然痊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故事很有些传奇色彩。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古人居然早就懂得“优选法”了,你想,各路要道分兵把关,那小小的虫豸还有活路吗?更让我佩服的是人家找到的那个治病的药方,居然是“雷丸”——你不是喜欢做应声虫吗?那就让你尝尝雷霆贯耳的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总带点荒诞的味道。但细想一下,又不荒诞。前一阵子看电视剧乾隆王朝,就很感慨于和珅的发迹。据说和珅是个美男子,而且是个才子,琴棋书画样样来得,深得乾隆万岁爷的欢心。可我想,倘若他没有应声虫的本领,整日价仔细揣摩主子的嗜好和意图,然后投其所好,而是像刘墉那样,毫无顾忌,有话就说,有意见就当面直陈,只怕是早就回家卖红薯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声虫其实是寄生虫,它之所以在你的心腹之处安家,当然是有利可图。要不是为了三分利,他还用得着受这份委屈吗?和珅为官短短二十余年,贪污受贿的财产居然达十亿之巨,你说他这个应声虫当得怎样?在那恭敬和柔顺的背后,潜藏着多么巨大的野心和贪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应声虫”依然受宠,于今为烈。我想,这玩意儿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绝迹,根子是因为有人喜欢。既然是伺候主子,对主子的口味当然要揣摩透了。你爱吃咸,我就来点盐;你爱吃酸,我就加点醋;你爱吃甜,白糖尚且不足,干脆把你泡在蜜罐子里了。倘若连这点窍门都不懂,除了挨板子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结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乾隆才会对刘墉说,我知道你是一片忠心,可你说的话我不爱听,和珅的话我听着舒服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乾隆只说了一层意思,还有另一层意思人家没说, 这就要你自个儿去揣摩了——自古以来,都是皇上圣明,哪里还用得着你来教导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话是这样说,只怕是事到临头就不是这回事了。虚怀若谷,盛得下的也不过就是一只小小的应声虫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治愈这种毛病,恐怕要下点狠心才行,首先你得有聆听诤言的胸襟和雅量,倘若没有,那后面的事情就免谈;其次还要有使用“雷丸”的决心。怕只怕在你的心目之中,顺着茬的声音还是像音乐一样悦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时候能够耐住性子听得不同的声音了,那“应声虫”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注:文章配图为AI生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