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之后的寂寞

林毓秀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春节特别的热闹,因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假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只要打开手机的屏幕,各地的欢庆场面就扑目而来,尤其是福建的迎神活动,队伍浩大,别出心裁,异彩纷呈,似乎上天的所有神灵集体降临凡间。无始无终的人流,形象怪异的神像占据主街道,家家户户都忙着在迎神。特别是元宵之夜,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到处灯火辉煌,无数的花炮在深邃的夜空争奇斗艳,通宵达旦,响彻九霄。</p><p class="ql-block"> 但当春节的繁华落下了帷幕,马上面临的却是无数妻子送别丈夫,父母送别子女的凄凉场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农耕时代的男耕女织、相夫教子其乐融融的生活一去不返,取代的是为谋生不得作客他乡的常态。快节奏的生活令人们无暇吟唱“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曲,只能将离别亲人的乡愁播散在高速公路之上,直至目的地,期待着长年漂泊以后再次换取春节短暂的亲人欢聚。</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生来注重亲情,所以每年春运的宏伟场景总会震惊世界,让老外目瞪口呆。如果说,春运返乡的车票与拥挤虽充满劳累,但毕竟还带着喜悦和期待;那么,春节后的别离却是倍增漫长与惆怅,对此,我也有着深切的体验。我虽然工作在本地,但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回家过春节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在穆阳工作,班车的车次极少,要先坐上到罗江的班车,下车后改乘轮渡,再乘上赛岐往溪柄的班车,最后坐三轮车才到达老家。我与妻子带着两个小女儿和行李,一路频繁换车,整整一天,到家已经疲惫不堪。即使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完全可以想象到春运返乡人员的辛苦与疲惫。回家固然辛苦,好在见到父母的那一刻,疲惫顿时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返校的路程其实与返乡相同,但一路无缘无故精神萎靡不振,尤其是当看到狼藉不堪的宿舍和不整洁的厨房,又想到马上要召开的开学会议和班级的事宜,春节欢聚的余欢一下子荡然无存,一股强烈的他乡游子的孤独感与惆怅胀满胸腔,很想站在走廊,对天长嚎几声。这种心态要经过好几天的调整才能进入正常的状态,这就是为春节的欢乐付出的利息。</p><p class="ql-block"> 繁华和寂寞从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姊妹,一个在阳面,一个在阴面;而且成正比,表面越繁华,背后就越寂寞。这其实是很简单的生活道理,但是总有许多人被眼前的繁华幻象迷乱了双眼,无法看破或不愿道破,以致将自己置身于荆棘丛生的荒野迷失了方向,甚至走上了不归路。黄粱易熟,美梦难醒,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君不见,舞女灯红酒绿之后是孤舘寒更的孤独和凄凉,富翁富婆高轩裘马的背后是勾心斗角的算计和无眠,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黄袍金椅的内核也是改朝换代时被族灭的担忧和恐惧。话虽如此,但能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参悟其理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就如诗仙李白,他的一生一直生活在理想与幻灭之间,他也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道理,却又妄想借酒浇灭幻灭的痛苦,所以他只能在酒海中苦苦挣扎而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 要减少寂寞和惆怅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自觉拒绝繁华的引诱,而拒绝引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懂得给自己定位。虽说人生如戏,但千万要分清演员与角色的区别。记得我曾经为某氏的祠堂的戏台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台前皆是王侯将相,幕后无非耕读渔樵。”就是要观众记住,千万不要将戏台的角色代替现实的自我,减少许多生活中的无端烦恼。我很欣赏网络上流行的这几句歌词“平平淡淡何尝不是种幸福,问问自己多少根傲骨。每天都在幻想成为大人物,可曾算过余生的额度。”我的对联与歌词的意思同出一辙。确实,人生苦短,不如用幻想的精力去干几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我又想到了春节,如果做子女的能想到要经常回家看看,那么就可以减轻春运的压力,春节之后的别离也自然就不会如此地寂寞和凄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