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讲到大佛,人们心目中的中国第一大佛无疑是四川乐山大佛,位于嘉陵江边,雄视人间。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江南地区还有一尊石刻大佛,且建造年代比乐山大佛还要早200年左右,那就是建于东晋年间.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位于浙东会稽山脉四明山麓新昌县的大佛寺中的弥勒大佛坐尊。</p> <p class="ql-block"> 新昌弥勒大佛,石窟造像,佛像庄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一尊1500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 。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四明山南麓一山谷平地上,海拔约100米。始建于东晋年间(486一516),距今约1500年。此为新建的大佛寺景区进口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新昌大佛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大佛寺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其附近的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近年,以大佛寺为中心,当地政府又开发了大佛寺新景区,形成以大佛为中心,占地约3平方公里江南佛教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此为进寺迎面看见的照壁,上书:南朝古刹。</p> <p class="ql-block"> 一块大石上刻书: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进口。</p><p class="ql-block"> 新昌大佛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壁、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所书“面壁”题刻等。</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山门系新建,“大佛寺”三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山门前两旁门柱楹联:“飞凤参禅,蟠虎闻经,大佛巍巍兴古刹;灵旗凌空,木鱼警世,祥光烁烁耀新昌”。此联由大佛寺原方丈悟道法师撰写,江苏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书写。</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于1983年被国务院于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立石碑记之。</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后,行走600米左右,在丛山间,你可以看到一大片宽阔的水池,这就是大佛寺前的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 放生池西面,有一条通往大佛寺的石径,进口处是一座有年代沧桑感的石门牌楼,上书“石城古刹”,石牌楼左边是沿放生池西边小池而建的古寺围墙,右边小坡上是昙智者大师纪念堂与智者大师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寺前小放生池,与大放生池相连。</p> <p class="ql-block"> 古刹围墙,黄墙,黑圆筒瓦作盖檐。</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有一隋代开山祖师智者大师纪念塔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纪念堂,三间宽,土红色墙,仿宋建筑,</p> <p class="ql-block"> 智者,又名智顗(538-598),陈隋时代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18岁出家,五年佛门修习后,23岁师从南岳大师慧思研习《法华三昧》,证悟得道,代师讲学。30岁遵师嘱入陈都金陵传道,成为名满朝野的佛学大师。</p><p class="ql-block"> 38岁率徒进入天台山,又得华顶证悟,汇佛道儒三学于一身,融南义北禅为一体。聚众讲学长达十年,建寺十二所,创制立规,完成建宗立业夙愿。48岁出山布道,建成以玉泉寺为中心的荆湘天台宗基地。並创编了天台宗经典三大部。58岁重回天台山,再兴天台宗业,60岁圆寂。弟子智越等尊遗愿建国清寺等一批天台宗佛寺,並使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祖庭。</p><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及其传承者,鞠躬尽瘁,奉献毕生。使天台宗成为理论最全面系统,思想哲学首屈一指的中国佛教第一宗,受佛教界尊重。</p> <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智者大师非常重視会稽山天台一带,他曾探爬昙光祖师创寺的隐岳洞和弥勒大佛,追思昙光和瞻仰大佛,决心要继承前代先贤在剡东诸高僧,为佛教汉化而契而不舍。</p><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是在石城寺(新昌大佛寺)圆寂的,圆寂后,肉体运往天台真觉寺安葬。在新昌建了衣冠冢,在衣冠冢的旁边,建有智者大师纪念馆和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石门后见到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门楣匾额上书“天雨妙华”,大殿正门内佛龛供奉弥勒佛,旁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供奉韦陀菩萨。这些佛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殿内还保存有历代名家的摩崖石刻、碑匾、楹联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过“天王殿”后,即是此寺院内通向大佛殿的甬道,两边为黄墙,砖石垒砌;地面亦为横长条石板与块石辅成。甬道墙外是翠竹,幽静清寂,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通道中间尽头处有一“福”字。</p> <p class="ql-block"> 通道转一个弯,还是通道。黄墙、长长的古石板路、墙外的修竹…,一种幽静、超然、崇敬,脱离俗世一切烦恼之感不禁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甬道出口近寺院大佛殿处,左边为一高耸的刀切似的悬壁山崖,岩壁上刻有几行大字。这幅大字为佛语:南無阿弥陀佛。为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徐鸿占所题。</p> <p class="ql-block"> “面壁”两个大字,为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米芾所题的“面壁” 二字,沉着、豪放、俊迈,结字侧倒多姿,体现了米带书法功力深厚又不拘成法的特点。“面壁”含禅宗教义,是禅宗初祖达摩传下的“心法”:“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代中叶起,石城寺属禅宗临济派,故刻“面壁”二字以传祖师法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弥勒内院,进入此院后即可瞩仰到大雄宝殿与大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前有一大悲阁</p> <p class="ql-block"> 再上一台阶,右边山麓下就是大佛殿。我一见,甚为惊讶,多年前我来过大佛殿,记得当时大佛尊座位于一个山岩石窟中,高大、庄严,其外面是一古旧的佛殿,一点也不豪华,绝对不是眼前呈現的这幢五层豪华楼阁,紧贴在山岩上,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此鼎上写着“大佛宝相禅寺”,放置于大雄宝殿前。边上还有一块石碑,正是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正门前有一石碑,上有说明介绍石弥勒像: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实开凿于齐建武中(494一498),历僧护、淑二代未成像。梁天监十二年至十五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僧佑主持续凿工程,继袭遗业,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历时36年,经三代僧人努力,才大功告成。石窟造像通高16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两膝相距10.6米,作跏跌坐,呈禅定印,造像精美,誉称江南第一大佛。梁刘勰碑文,详记其事。</p> <p class="ql-block"> 庄严的大佛,抬头仰望,只觉其宝相庄严肃穆,金光闪闪,令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此大佛是弥勒佛,是南朝时的弥勒佛造像,与如今常见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形象完全不同。其实“大肚弥勒”是宋代以后才流传的弥勒形象。五代时期,有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他去世时留下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言,被世人看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宋代后根据布袋和尚原型而建造的大肚弥勒形象就流传开来。而此处大佛是南朝时期,当时的弥勒还是传统的佛像形象。</p> <p class="ql-block"> 大佛位尊于山岩的半个洞窟中,在两柱之间的横木梁上有一横匾,上书:“江南第一大佛”。殿内楹联“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为蔡元培书。</p> <p class="ql-block"> 从另角度瞻仰大佛</p> <p class="ql-block"> 紧贴山岩的五层大佛宝殿,宝殿五重檐上题匾,从下至上为:大雄宝殿、宝相庄严、三生圣迹、弥勒洞天、逍遥楼。</p> <p class="ql-block"> 龛外大殿原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会昌五年(845)建立楼阁,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宋、明年间多次重修。现在的五层五楹为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主体建筑改为五层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顶,飞檐翘角,逐层退进成塔形,外观雄伟壮丽而又精巧稳重。“逍遥楼”匾额为唐颜真卿手书;“大雄宝殿”为清俞樾书。</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大佛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殿倚崖作势,靠窟构殿,八柱七楹,五层殿阁倚锲仙髻岩前,佛龛与大殿浑然一体。这种独特的建筑布局既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利用,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大佛殿第五层匾额上题书为“逍遥阁”,这在一般寺院建筑中是不会出现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大殿最高屋檐脊上的雕塑像,竟然有道家崇拜的人物:托塔李天王、哪咤等。原来南朝以来,历史上有几次灭佛行为,寺院为了保护,故意在大殿外饰以道家人物。并对外说,这是道家场地,由此避免了遭灭佛毁寺的劫难。</p> <p class="ql-block"> 关于新昌大佛寺的传说中,最为著名的是“三生圣迹”的故事。传说中,南朝齐梁年间,有一位名叫僧护的高僧发愿将一块大岩石雕刻成石佛以保佑过往人们的安全。他先雕刻了一座小石佛,然后按照小石佛的比例放大到大岩石上雕刻,最终完成了这尊大佛。当然,这期间耗时三十年,经历僧护、僧淑、僧佑三代僧人努力,终成旷世之作:石刻弥勒大佛,这个传说为新昌大佛寺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故为“三生圣迹”。</p> <p class="ql-block"> 出弥勒殿院落,从来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静静的佛寺院墙。人们在这里可以抛弃世间一切烦恼,进入一种清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古朴的石门牌坊上书:“石城古刹”,为沙孟海先生所题。这座古寺已有千年历史。石城古刹石门两旁的石柱上楹联是:“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苏局仙于103岁时所写。</p> <p class="ql-block"> 再观察一下:大佛寺山门外,那个开阔的放生池,对岸水面岩壁“南无阿弥陀佛”为弘一法师手迹,“放生池”三字为钱思廉所书。</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我们可以细细瞻仰路边右手山坡上的的昙光禅师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开山始祖昙光禅师(286-396),或曰帛僧光,江苏省昆山人。少年习禅,《高僧传》记载:东晋永和初(345年),昙光游历江东至剡中石城山,这里群峰对峙,幽谷奇深,是释家理想的栖修之地。当时此地荒无人烟,林荆棘满地。昙光负杖前行,不惧狂风暴雨,群虎吼鸣,蛇虫侵袭,他在南山一石室,结茅坐禅。渐成寺宇,取名隐岳寺。昙光驻锡石域53年,世寿110岁。死后形骸不朽。至宋孝建二年(455年),郭鸿任剡县令,入山礼拜,试以如意拨其胸,飒然风起,衣服销散,但见白骨。鸿大感惭愧且惧怕,收骨于室内,外叠砖,以泥封之,画其形象,萧梁时犹存。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上天台山,过石城,礼昙光墓,称“庆昙光之石龛”,当已筑塔埋骨。</p><p class="ql-block"> 此塔于1993年所建,迁其骨殖于此塔。</p> <p class="ql-block"> 距大佛寺出口不远的“佛心广场”边上一山岩壁上刻着一个大字:佛,应是弘一法师的笔迹。佛”字高20米,顶天立地,佛字下端与壁下平地上的“心”字组相接,蔚为壮观,为一拍照留影景点。</p> <p class="ql-block"> 山岩绝壁中,与观音菩萨造像相遇。</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要讲大佛寺景区内的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千年古迹一一“千佛院”千佛石窟洞。</p><p class="ql-block"> 此山岩上写有“佛国洞天”,300米高的山岩润窟内,据说内供1075尊佛像,为南朝东晋时期开凿,与石城弥勒大佛系同一时期开发,被称为“江南敦煌石窟”,“千佛石窟”。</p><p class="ql-block"> 千佛院处于半山茂林修竹之中,南向临崖,内有相通的大小两窟。</p> <p class="ql-block"> 千佛石窟又名千佛院,据记载为东晋(345—350)高僧于法兰所创建,初名元化寺;南齐永明三年(485)开窟造小佛千余尊,改称千佛院。</p><p class="ql-block"> 千佛石窟,由大小两窟毗连。大窟有佛龛1020龛,塑1040尊佛像。小窟有35尊佛像。佛像造形纤巧优雅,多着通肩服饰,作禅定印,个别古佛则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为国内造佛形式较早一例。千佛区两侧,雕有二尊护法神像,立于覆莲圆座之上,宝缯垂肩,披帛交叉于胸腹之际。</p><p class="ql-block"> 千佛古窟多为南朝造像,在中国佛教史料上十分珍贵。千佛造像与大佛已进入《中国百科全书》 《美术卷 石雕艺术全集》。(照片节录)</p> <p class="ql-block"> 新昌大山里的这个洞窟:千佛洞,为南方地区最古老的佛教石窟。</p> <p class="ql-block"> 洞窟中有石佛一千余尊,浮雕于岩壁龛内,千佛千面,排列端坐,栩栩如生。看上去密密麻麻,令人震动和感叹。</p> <p class="ql-block"> 千佛洞(部分)小佛像近景</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卧佛殿”,内供奉卧佛,应该是新开凿的,据说为亚洲第一卧佛像。 “卧佛殿”题字,为赵朴初所题。</p> <p class="ql-block"> 石雕佛陀涅槃吉祥卧佛,始建于2003年。依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成一尊卧佛。卧佛面朝西方,总长37米,高9米,体现了当时世尊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下涅槃时安详、宁静、智慧圆满的情景。佛像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内广场一侧有一堵砖石砌成的石壁,上刻有《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当年游览江南山水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石城寺幽寂的环境,以及石城寺礼拜浴佛的盛况。诗句如下:</p><p class="ql-block">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p><p class="ql-block">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p><p class="ql-block">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p> <p class="ql-block">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p><p class="ql-block"> 专门录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字山水诗人孟浩然与其游大佛寺的诗句,以证此地在历史长河中的名气与关注度,借此表示本人的旨趣。</p> <p class="ql-block"> 三位有一个甲子情谊的老同学于癸卯年十二月同游大佛寺,并在大佛寺山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新昌大佛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佛教圣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只是此前我们不够关注。</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探讨的结果表明,高僧昙光到新昌石城时,佛教传入中国不过150年,由于多位高僧在此研究与传播佛法,由此在浙东一带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众多高僧与名士在新昌的活动将中国的佛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传播与渗透,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佛教界将新昌大佛寺作为佛教圣地的最主要理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可以与四川乐山大佛媲美,且建造时间还早于乐山大佛200多年,为中国南朝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石窟寺佛教文化东南传播之杰作。在南北朝时期,佛窟、佛像似乎以北方为主,北方有敦煌石窟造绿、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等,南方著名石刻造像己被发现的则比较少,而新昌大佛则以其造像庄严、高大、精美而闻名于世,不但成为江南早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作,还显示其是南北朝时代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重要依据。此外,大佛弥勒像,融天竺风味与中国民族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朝士大夫信仰与思辨相结合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其一席之地。故大佛寺内的石弥勒像和千佛院石窟千佛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石弥勒像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是江南早期石窟造像的代表作是理所当然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我们也再展开一下弥勒佛石大佛与千佛岩石窟。新昌大佛与千佛岩造像是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之一。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石窟造像不多,新昌石城山是代表之一。此后至隋唐宋元时期,才有大量增多,比较有名气,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span></p><p class="ql-block">四川安岳石窟:宋代,有10万尊造像,有圆觉洞、华严洞等。</p><p class="ql-block">重庆大足石刻:唐宋时期,已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有5万余尊造像。</p><p class="ql-block">南京栖霞山千佛岩:南朝至唐代,有515尊佛像,位于小云岗。</p><p class="ql-block">江西赣州南岩石窟:自然洞穴石窟,有45尊造。</p><p class="ql-block">四川巴中摩崖造像:梁魏至唐代。有南龛摩崖造像、水宁寺摩崖造像、西龛石窟造像、北龛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窟在地理位置上基本属于南方地区,(也有其他可能被遗漏的石窟)说明在隋唐宋明以后,佛教石窟造像才在南方地区大范围地兴盛发展。这一方面鉴于当时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展,于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南宗诸派别便在南方地区得以生根、传承、发展。如禅宗六祖慧能、天台宗智颛大师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使其创立的禅宗、天台宗得以发展并确立其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的。但历史研究也证明一点:中国早期佛教传播人竺道潜、昙光、支遁、于法兰等法师,在公元三、四世纪初就在浙东会稽山麓一带传承佛教,並建造石窟,说明在1600年前浙东这一带已有佛教在传播,打破了中国佛教是从北向南单一传播的途径,而表明印度佛教可能由南方经海路传入中国的另一路径。新昌大佛及千佛石窟的重要性就在这一点上。</p><p class="ql-block"> 综观之,1600多年前的六朝时期,这里就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高僧星聚并创立许多佛教光辉业绩的地方,后来也是天台宗祖庭之一。除了上文提及的昙光、智者大师外,自晋至隋唐在石城古刹(大佛寺)驻锡坐禅的历代高僧大德有于法兰、于道邃、支遁、竺昙猷、慧静、昙济、智颛、灌顶、道宣、玄俨、端裕、济颠等大师。此外,历代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颜真卿、弘一法师、赵朴初、金庸,及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等曾羡名来临此地,吟诗题联百余处。而整个寺院的建筑依山就势、迥异曲折、风格独特,寺院区山青谷翠,岩险石奇,池明如镜,修篁夹道,人工巧筑与天然野趣为一体,确是一个佛教驻锡弘法的好场所。</p><p class="ql-block"> 我想,南方最古老的新昌弥勒佛石刻大佛(又称石弥勒像),作为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见证,对中国佛教发展及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可作为佛教本土化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新昌大佛寺的弥勒佛造像诞生于东晋时期(距今1600余年),正值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关键阶段。该佛像融合了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体现了“六家七宗”等本土佛教思潮的实践,成为佛教中国化早期的重要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成为弥勒信仰的转型推动点:佛像以弥勒菩萨为题材,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众对弥勒救世思想的向往。其造型虽保留印度风格,但后来结合五代“布袋和尚”形象演变出“大肚弥勒”这一中国化形象,成为佛教世俗化与民间信仰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二、证明了南方佛教艺术的开创性成就,填补南方石窟艺术空白。</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石窟造像之一(早于乐山大佛200余年),新昌弥勒佛以隐蔽于山岩的独特设计、精湛的透视雕刻技艺(如眼珠洞穴的视觉处理)和岩佛融合的布局,开创了江南石窟艺术的先河,被誉为“越国敦煌”和“江南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 技术与艺术的典范:佛像通高16.3米,两膝间距10.6米,通过流畅的线条与比例协调的雕刻,展现了南朝工匠的高超技艺,刘勰曾赞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成为研究南朝佛教艺术的珍贵标本。</p><p class="ql-block">三、在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战乱时期的信仰寄托: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弥勒佛“普度众生”的救世形象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其造像的兴盛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强化了佛教的社会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象征:新昌大佛寺作为浙江“东南佛国”的核心遗存,推动了浙东地区佛教传播中心的形成,吸引历代高僧驻锡,寺院林立,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新昌弥勒佛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造像与千佛岩共同构成研究佛教南传、艺术演变及古代社会史的重要实证。同时,大佛寺作为国家4A级景区,持续促进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交融,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综上,新昌弥勒佛石刻大佛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物质见证,更以艺术创新、信仰传播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与南方文化的塑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发展与佛教文化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2日于宁波(初稿)</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8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