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h1> 古往今来,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执从未停歇,性善即心善,性恶即心恶。无论如何,世上总有行善者与心恶者。行善者常为善事,行恶者多为恶事。</h1><h1 deep="9"> 正值青春的青年欲追求理想,报效国家。必先善其心,人处事善,心性不免受外界影响,古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就向某个方向偏移,而心中所想投射到行动中,便成了善恶之举。李时珍医者仁心,耗时多年,《本草纲目》造福世间;石敬瑭,贪图富贵,为己私利割让燕云十六州。可见,没有善心,不能治国修身,反倒祸害人间,涂炭生灵。怀恶心之人,倘若醒悟,亦可迷途知返。周处年轻时四处作恶,危害乡里,被人们称作三害之一,幸而他亦有悔改之心,立志除三害。其实,除掉其他二害并非难事,难的是除去自己心中的那一害。周处决心改过后潜心于学,最终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遗憾的是,常有人一条路走到黑,恶心生恶行,恶行养恶心。最终,方才悔恨不已,却为时已晚。悔恨总是藏在选择的影子里,如果当初他们选择改过,或许不会落到这步田地,所以,时刻要凝视自己的心。发现偏离的苗头时,要尽快将其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行善举、正义之举。</h1><h1> 除了一颗善心,要想将其外化于形,有时也不是易事,历史上曾有不少帝王下令抑佛,甚至灭佛。有人会问。佛教劝人行善,为什么要如此打压呢?原来有些寺里的和尚只知拜佛念经,心里也许怀着善意,行动上却毫无体现,反而空耗国家财富。心善是前提,但除了心善,更要行善。</h1><h1> 当下的青年往往都善良,有正义感,但遇到紧急情况,勇于出手相助的还是少数人。只有在行动中,心灵的光辉才得以闪耀,人性的温暖才得以传递,不妨从身边小事起,怀揣善心,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亦可选择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做些贡献,修身养心,外化于行。如果缺乏一颗善良之心,便以现在开始自我培养修正。如果你有一颗善良之心,那就用它驱动你去造化众生,这才是所谓的心行合一。每个人都行一点善举,就能产生强大的心力,让世界更和谐美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