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逛古凤凰城

从容中道

<p class="ql-block">  蛇年初四,我开车到达古凤凰城南门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寒风微微从城门外吹来,我打着寒颤走进古城。这天竟没有阳光,也没见人来参观凤凰城,只有我一个人来古城东大街,去看用石头筑建的城池。</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入古城门的一瞬,看到宣传条幅从城墙挂下,正壮丽地呈现在眼前,我看着都有些赞想。这用民族文化浸泡的石木建筑,无论历经多久都散放着气息,它虽穿越了历史时光,但仍感受到它的厚重韵味。</p> <p class="ql-block">  从南首古城门入,城门正中石刻匾额“古凤凰城”四个大字,气势磅礴,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海州知州牧黄金韶修题。南门是苏北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古凤凰城不仅是连云港的标志性古建筑,而且是研究云台山地区姓氏文化变迁的历史遗产。</p><p class="ql-block"> 当我穿过城门,一条全部由石板铺成的窄街道向北绵延一公里多,至今格局未变。据说,铺路青石有1339块,现表面被磨得光滑锃亮。石板路中间,可见一道深深的车辙,让我不禁停下身回过头看一下,明白这条千年古街道曾经车来人往、市井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江苏云台山地区还是海中的岛屿,南城与海州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海道。随着黄海岸线不断移动,南朝宋时侨置青州、冀州移民至南城,这里成为直面北朝的海防要塞。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带人在南城周围就地取材,用石头筑了一座城池。此后,南朝在郁州设置东海县,县治在南城,称东海城,又因为城池位于东、西两个凤凰山之间,俗称为“凤凰城”。</p><p class="ql-block"> 明朝实施移民国策,南城人口增加,形成了先有“谭、皮、古”姓氏,后又“江、杨、武”等姓氏居住格局,为后南城商业贸易与小镇建设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而今,漫步在东大街上,石板路两侧是传统民居,绝大多数房屋为碎石墙彻到顶,要用几万甚至十几万块小碎石筑成。这些小石片只要砌到墙上,哪怕是几百年之后,也难以拔出墙体。这种碎石墙外面的碎石整齐裸露,不扣缝不抹泥,至今不歪不倒。房屋格局为前店后宅,每个院落门面不大,但进入院中有两三道穿堂,或有三五进庭院,具有北方的民居韵味。</p><p class="ql-block"> 在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南城一一凤凰城古镇,有一条南北向的东大街。而东大街古民居屋宇连栋,古朴典雅,但有代表性的,这里当数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侯府大院。侯府大院主人武迎吉,行武出身,以军功升任山东登州镇总兵,他70岁时告老还乡。侯府分南府和北府。当然,还有杨家大院等。当你走进东大街,透过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布满车辙的石板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东大街,环视前后,虽是阴天,没有阳光,但在古城面前,想到面对坎坷,有时总是点畏难,为自己找到可以舒服下去的台阶,找到说服自己不再坚持的理由。而在古城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一一那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凤凰城凭借历史文化优势,纳入城区发展格局。据说,现已对古凤凰城的东大街居民房进行了征收,这些房屋现已留待作为古城开发。人们对古凤凰城姓氏文化时常提及,一些古文脉还在产生着影响,人们期望再看到它们。古城中老建筑是有价值的,能保留它们原有的名称,保留有代表的风貌,就能把文脉延续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作为一名姓氏文化爱好者,站在历史的岸边,看古凤凰城人事如流水般更替,多少城中杰出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登场又谢幕,多少人世间故事如烟花般绚烂后又归于沉寂。我期待古城的历史文化能早日成为现代人永远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