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书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刘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古人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日月五星会于子,是记历开始,应比春节还重要,定为上元节。也有考证说,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始于西汉。汉文帝为庆祝这一天平定诸吕之乱,命天下官民通宵达旦欢庆。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但不论元宵节有什么说道,老百姓总是就事论事,就叫它正月十五,就是闹红火的日子,是大年绵延过来的一个高潮和美好收官。过了十五,到十六,中国人的春节才算正式结束,人们见面后就不再说“过年好”“拜个晚年”之类的客套话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憶中,小时候过十五(即元宵节)要比过大年好。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大年实惠,能穿好点儿的衣服,吃几顿比平时好点儿的饭,长辈们还能给一角两角的压岁钱,给亲戚拜年还能得到点花生、黑枣之类的小吃食等,比较实惠。而就娱乐性而言,十五要比大年热闹的多,也开心的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山乡十分闭塞,生活落后而贫困。但人们自有他们过节的折套,用沿习了不知多少年的陈式和花样祈福和谋求快乐。</p><p class="ql-block"> 过十五,最红火的就是耍玩艺儿(街头文艺活动),各个村都出。从正月初五六而起,村子里就有了锣鼓声,爱红火的人开始演习玩艺儿。我们村每年都出蹬高跷。人们把高跷腿子取出来绑在腿上来回走动,练习站稳走稳,还有蹬高跷的舞蹈动作。每当一听到锣鼓声,我们这些孩子们便都忙不迭地飞跑出去看大人们演练。有时,趁大人们歇息的时候,胆子大的孩子就把大人们放在一边的高跷腿拖过来,踩上踏板用手把住高跷腿的顶端,踉踉跄跄地走。我胆子小,从来也没敢尝试过。但我却热爱敲鼓拍镲,也能像大人们那样敲打出蹬高跷的"点"(节奏)。每当我敲鼓拍镲时,大人小孩就围着看,那么小的我也觉得很得意,有时竟至满头大汗。</p><p class="ql-block"> 到正月十三四,各村的玩艺儿就正式出动,先在本村表演,然后再去附近别的村子。我们这些孩子们便也走那儿跟那儿,好像现在体育竞赛的啦啦队。</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虽然很小,但也是周边十里八乡较大的。到正月十五这天,周边五六个村子的玩艺儿都要集中到我们村来耍,像现在的街头文艺会演。虽然每年就是那点玩艺儿,但各村能走动的人都要扶老携幼到我们村。一来看玩艺儿,二来走走亲戚,也会会乡友,难得有这么一个机会。</p><p class="ql-block"> 玩艺儿有高跷,旱船,推小车,这些,后来我在各地都见过,现在的街头文艺仍然常见。但唯有一种我们当地人叫"故事'的玩艺儿,我只在那时候的家乡观看过外,以后再没见过。这个玩艺儿有十五六个人表演,都画着脸谱,穿着七花八烂的服装,每个人手里都人拿着木棍、演戏用的马鞭、木刀、铃串等东西,随着一种比较慢的锣鼓点边行进边变换队形地舞蹈。后来懂点事后听老人们讲,这种叫"故事"的玩艺儿,表演的是水浒的内容,队伍里的人扮演的有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等水浒中的主要人物。但一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我们当地口语叫的"故事"两个字应该是什么字,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这些年在电视里看到介绍的南方少数民族风行过的叫傩戏的表演,其装扮,动作,节奏倒有点相似。</p><p class="ql-block"> 会演开始后,人们把耍玩艺儿的围的水泄不通,麻利的小孩子们便从大人们腿裆下钻进人圈里,蹲在最里边看。男人们边看边议论去年的年景,预测本年的前景。而女人们一边看一边互相炫耀一下自己的衣裳,要不互相夸赞怀里抱的孩子。而耍玩艺儿的人们则尽情地表演。特别是耍玩艺儿的年轻后生,更是卖力,舞动的动作夸张滑稽。人们说那是"圪显"的,想逗引年轻媳妇儿和姑娘。</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看的是推小车。一个扎着白手巾(毛巾)、粘着白胡子的推车老汉;一个男扮女装的人坐车里(实际上是用肩膀挂着车);还有一个装扮成邋遢老婆的人在前边拉车。这个玩艺人虽少,但锣鼓节奏明快,耍的人也随意。尤其拉车的邋遢老婆,穿的衣服长短不齐且破烂,头上歪戴着一个旧黑栽绒帽子,额头上画着一道道雛纹,耳朵垂上掛的是两个红辣角。特别是她(他)的嘴,不知怎就画的那样歪斜。她(他)手里拿着个鸡毛掸子,一会儿跌倒,一会爬起,一会回过头撩斗坐车的人。一付不认真拉车的样子,不时引起人们一阵阵的笑声,我也就觉得挺好玩。后来明白,这个玩艺儿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重点讽刺那些不会理家、不好好劳动又邋遢的女人们,教育大家不要向拉车的人学习。</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悠闲、红火、快乐了半个多月的人们年韵意犹未尽,非得再出一天玩艺儿最后红火一天,这才彻底歇心,鸣金收兵,把耍玩艺儿的器具收放好,以待来年再用。把心也收起来,死心塌地的准备干活了。而小小年纪的我,更感到很失落,知道好日子过完了,很快要开学,开始枯燥甚至惶恐的念书了。于是,就期盼下个大年赶快来。于是,就在这一年一年的期盼中长大,成人,变老了。于是,也就对过大年、对闹元宵不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图片用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2017.3..6</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2.12</p><p class="ql-block">6个朋友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