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军张坝高跷社火

春哥,春天的歌!

<p class="ql-block">  老家军张坝高跷社火, 是记忆里的温暖味道, 是文化的传承之火, 亦是心中的乡愁,;社火燃烧激情, 文化绽放魅力, 乡情永存心间。---题记</p> <p class="ql-block">一、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城固县龙头镇军张坝村,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金带指挥公张谱清和近代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张文宣的故里,距县城9公里。 军张坝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风淳朴,高跷社火在全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该村桔岭环绕、瓜果飘香,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瓜果、蔬菜等农作物。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后,咚咚锵,咚咚锵……”张创忠、羊娃(乳名)兄弟及张少荣、张海生等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彻军张坝村,村里高跷队的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戏剧服饰,稳稳地踩着1米8或3米的高跷,步伐矫健、精神抖擞地穿村而过。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现场氛围红火热闹,引得围观群众纷纷翘首仰望,目光紧紧跟随着演员们的一举一动。村里人一起敲锣打鼓踩高跷闹新春的那份热闹就是我们那个年代人记忆中最香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是一项古老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在节日庆典或庙会上演出。表演者踩着高跷,身着华丽的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进行各种高难度的表演。他们需要具备出色的平衡感和灵活性。在表演过程中,踩高跷的表演者们需要密切配合,展现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和队形。他们时而疾走如飞,时而缓慢前行,让观众惊叹不已。此外,踩高跷还与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丰富了表演内容。除了娱乐价值外,踩高跷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着村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节日庆典或庙会上,踩高跷的表演往往成为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象征。军张坝村里的高跷社火——这一历史久远的民间艺术成为连接往昔与今朝的文化纽带,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滚烫记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庇佑,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尽管时光流转,历经无数风雨变迁,但这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却始终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二、军张坝高跷社火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在军张坝,过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排演社火,大人小孩齐上阵,村里大场、巷道赛着耍。耍的是过年的热闹氛围,也是人们对春天万物生发的渴望,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社火展演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传统民间艺术,也为老百姓送上幸福吉祥、喜乐安康的好兆头。高跷社火的表演既有传统的戏曲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表演者们踩着高跷,翩翩起舞,他们的表演,既惊险刺激,又充满艺术魅力。 </p><p class="ql-block"> 每当高跷社火表演开始,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在村委会大场。看着表演者们精彩的表演,欢呼雀跃,掌声雷动。那一刻,整个军张坝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和欢乐之中。年味就是高跷社火的锣鼓声,年味就是年轻人穿着戏装踩着高跷来回走表演仰望钦佩的眼神,年味就是盼着跟着社火队走村串巷看表演。</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事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高跷社火队演出水平很高。因为高跷在社火表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村里年轻人热衷于踩高跷,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绝技,更是一门珍贵的非遗表演艺术。在我们心中,高跷踩得越高,就寓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它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低处不断迈向高处,一天更比一天好。”这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传递。年轻一代的加入,让我们村高跷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三、高跷社火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据《城固县志》记载:高跷社火扮演者多为青年,脚蹬三四尺长的木腿行进,内容和芯子社火相类。多数取材于《水浒传》《西游记》或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人数可多可少,依故事中主要人物而定。服饰化妆都仿照戏曲画脸谱,带包头,挂髯口,只舞蹈,不念唱。可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跳跃扭摆,锣鼓点子各地大致相近。自清代以来,春节或重大节日,城乡多踩高跷祝贺。陈家湾乡的傅家庙,宝山乡的东、西庙,龙头镇的军张坝等村,高跷社火水平较高。 </p><p class="ql-block"> 村里高跷社火为啥当时这么“火”?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一群热爱高跷社火的“能人”、“艺人”出彩。一是以张庆林、张创夫、张成朴等乡贤为代表的策划组织者,二是以张成朴、张传碧为代表的脸谱化妆师,三是为以张俊义、羊娃、张创忠、张少荣为代表的锣鼓家私队,四是以张海元、马马(乳名)、张林珠、张俭娃、张先进等为代表的高跷健将为代表的演员,五是以张创夫、张玉林等为代表的服装道具管理者,为村里的高跷社火事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军张坝高跷社火便是春节庆祝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每年的春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表演高跷社火,庆祝新春佳节。正月期间,不但代表龙头镇参加城固县组织的文艺巡演,还会到宝山乡的西营村、丁村、陈村、城关镇的关王堡村等兄弟村走访慰问演出,享受农村最高礼遇—宴席款待。</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高跷社火队伍,他们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春节庆祝活动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张成朴、张传碧(脸谱化妆、戏服绘制制作;张庆林、张创夫(负责服装、道具、对外联络、宣传等)、张俊义、羊娃、张创忠、张少荣、张海生等(锣鼓队);张发发、马马(乳名)、张林珠、张俭娃等(高跷手)为代表的一批专注高跷社火的传承人使军张坝高跷社火名气在城固县声名鹊起。</p> <p class="ql-block">4、失传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社火脸谱随社火传入,现流传民间不下百幅。社火脸谱虽似戏剧脸谱,但也有不同之处。它以夸张手法,以不同的色彩图案,显示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等品格。脸谱色分红、黄、蓝、白、黑、绿、粉、紫和金银本色。红为忠,白为奸,黑为直,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金银色为神妖。因是哑巴戏,要人一看就知脸谱扮谁。除勾勒眉、眼、口、鼻外,还勾画出符合角色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如肤色、疤、痣、皱纹、兵器、姓氏等。关羽右额画七星痣。牛皋额上画“牛”字,周仓额上画“周”字,包公脸谱比戏剧多一圆形图案,象征公正廉明如日月。脸谱形式又分对脸、破脸、悬脸、碎脸、转脸、定脸六种。对脸是两侧色块、花纹、图案相对应,适于忠勇正直人物,如廉颇、徐彦昭等。破脸为两不相对,表现刚强凶猛,如盖苏文、窦尔敦等。碎脸皱纹很多,象征性格凶猛勇敢,如杨七郎、秦英等。悬脸表现罕见凶恶、神奇,如李元霸、杨藩等。转脸是指重点脸谱外可互相代替的脸谱,如金兀术、屠岸贾等,都是红花脸可互代。定脸花纹色调固定,不能互代,如包公、阮小七、王彦章、姜维、赵公明、张飞等。脸谱色调分为红花脸、黑花脸、粉红花脸、青脸、红脸和白脸六种,眼分平眼、忠眼、残眼三种。平眼如真人,如关羽、姜太公;忠眼外眼角延长似牛眼,如尉迟恭、孟良;残眼即三角眼,周绘棱角,如秦英、黄巢。其它眼形乃此三眼变化而来。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韩忠厚、许家庙镇上街村许成新兄弟保存有家传手抄脸谱上百幅。(参见《城固县志》第653页城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p> <p class="ql-block">  军张坝村民间画家、教育家、中医世家张成朴老先生画的社火脸谱也称的上传奇人物,他的脸谱制作也是惟妙惟肖的传神,只是没有留下手抄脸谱遗迹,载入城固史册,实乃遗憾。</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以来,张成朴、张传碧、张庆林、张创夫、张俊义、羊娃等一批优秀传承人的老去和离世,年轻人们纷纷外出务工和经商,社火脸谱化妆人才不济,策划组织的热心人也衔接不上,加之村集体经济乏力,高跷社火这门艺术,也渐渐失去了传承者,最终使军张坝的高跷社火逐渐走向了衰落和失传。</p><p class="ql-block"> 如今,军张坝的高跷社火已经失传多年。每当春节期间回村走亲访友略现冷清,村里的老人们都会感叹:“唉,现在的春节,再也没有当年那种热闹的气氛了。”</p> <p class="ql-block">五、纪念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军张坝的高跷社火已经成为了春节庆祝活动中难以忘记的回忆。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重拾高跷社火,重新找回春节高跷社火的年味,继续传承下去,让年味永远流传。让村民们感受到,年味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只有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才能让年味得以延续。在我有生之年,期待军张坝高跷社火能再创昔日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