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洪湖岸边的老邮差和李仙娘子</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章红色记忆话当年</p><p class="ql-block"> 日随爷爷走千户,夜听奶奶嘱万言,</p><p class="ql-block"> 三代同行革命路,奉献儿孙为国安。</p><p class="ql-block">一、缅怀父母</p><p class="ql-block">㈠苦乐童年</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李顺寅是个习武的泥瓦匠,我父亲李家敬小时候是一个放牛娃,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颠沛流离的苦日子。我父亲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个好祖母,她是一个知书达礼的老人,也是我父亲的启蒙老师,教他识字做算术,经常讲些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父亲经常饿着肚皮听祖母讲故事,故事中的情节让年幼的父亲听得如痴如醉,经常听着听着进入了梦乡,给苦难的童年带来了几分快乐。</p> <p class="ql-block"> 苦乐放牛娃</p> <p class="ql-block"> 为了生计,父亲经常跟随祖父、祖母游走他乡找杂活干,主要是帮地主老财盖房子,干的都是搬砖砌墙的苦力活,所得工钱难以养活家人,全家老小经常忍饥挨饿。在旧社会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祖父从小习武,苦练出了“扫荡腿”的绝技,在湖北沔城一带小有名气,祖父一方面带徒弟习武健身,另一方面利用泥瓦匠手艺养活家人。父亲跟着祖父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里行侠仗义,保护了朋友和家人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求生泥瓦工</p> <p class="ql-block"> 外祖父魏保光是一个幽默风趣有爱心的老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一次为了躲兵荒,外祖父用箩筐挑着二哥二姐,外祖母牵着光脚丫子的大哥,母亲挎着穿单衣的大姐,他们冒着严寒在冰天雪地的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行走,一路饥寒交迫。饿了,老俩口就把仅有的干粮让孩子们全部吃掉,自己打饿肚,大哥不由得问了一句外祖父:“您不饿吗?”外祖父回了一句:“我不饿,我和你外婆都是铁打的!”“您骗人!”二哥在箩筐里发声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悄悄地留下了1个饼子,孩子们相互挤眼睛做鬼脸,彼此明白了这个饼子是孝敬外公外婆的。那天他们从沔城赶到峰口,由于受了风寒,一家人都病倒了,外祖父用胸口逐个捂热了孩子们冰冷的脚丫子,好不容易孩子们一个个慢慢地缓过劲来。</p> <p class="ql-block"> 逃荒的真实生活</p> <p class="ql-block">㈡祖母引路</p><p class="ql-block"> 我祖母魏氏读过几年私塾,在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是个精明能干的聪明人。抗战时期,父亲经常聆听祖母的教悔,祖母时常说:“现在是恶人当道,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我们穷人,只有打垮了这些土匪坏蛋,人民才有翻身之日。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到来!”祖母很早就听说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也时常关注湖区游击队活动的消息,她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多次冒险为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人传递情报。作为回报,地下党组织主动托关系将祖父母的三个儿子即我父亲三弟兄全部安排到了邮电局工作。从此,我父亲和祖母一样,利用邮差(邮递员的旧称)的便利身份(邮递员受国际公约保护)为共产党传递情报,同时赚钱养活家人。</p> <p class="ql-block"> 洪湖赤卫队</p> <p class="ql-block">㈢入党提干</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后,我父亲作为洪湖赤卫队的信使即有功人员,得到了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地区专员杨侠和洪湖县副县长李新金亲自介绍我父亲入党(杨侠和李新金分别为我父亲的第一、第二入党介绍人),并送到荆州干校学习文化,毕业后破格提拔为洪湖县丰口镇邮电局局长,没过多久晋升为洪湖县邮电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当年驻洪的张站长(解放军交通站)曾代表组织找我父亲谈话,他说:“你不能入团了,只能入党。”我父亲一愣,心里有点着急:“不能入团了,这咋办?”当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张站长看出了他的心思,马上补充道:“你超过入团年龄了。经过组织考察,你入党够格了,没入团就入党吧,入党的级别还高些!”我父亲马上消除了顾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提起这件往事,看到父亲的着急样,觉得好笑!</p><p class="ql-block"> 杨侠调武汉省直机关任职后,也打算调我父亲到武汉邮电管理局工作,我父亲考虑到家里子女多,城市生活负担重,无奈放弃了这个机会。后来,我父母亲曾多次到武汉看望老领导,直到杨侠调恩施任专员后,再很少会面,仅靠通讯联系。</p><p class="ql-block"> 李县长(李新金)和我父亲联系得比较多,每次带队到乡下驻点都点名让我父亲一同前往,我父亲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并把吃、住、行一条龙安排得井井有条,多次受到县委领导的表扬。这也得亏我父亲干邮差跑千家万户几十年,和当地百姓有了很深的交往,因而得到了关照和支持。县委书记李金玉曾评价我父亲说:“李家敬是个实在人,我们需要这样的实干家。”</p> <p class="ql-block"> 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p> <p class="ql-block">㈣送子参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报答党的恩情,我父母亲亲自送自己的女儿、儿子(我大姐大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我大姐15岁,大哥14岁,因为年龄尚小,被安排进了位于咸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又称湖北省军区护士学校)学习。医院属团级建制,下设2处2科3个医疗所和1个护士培训队。</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期间,医院先后收治了从剿匪和朝鲜战场前线转运来的3100多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肢体残缺、骨头外露,有的战士浑身缠着绷带,其场景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我大姐大哥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没日没夜地陪伴在病房和战斗在手术台上,救助了无数的志愿军伤病员和缴匪英雄,为保家卫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其中142位伤势过重的伤员相继于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牺牲,被安葬在羊楼洞村得胜山下一片荒地里。</p><p class="ql-block"> 我大姐大哥参军后,母亲十分牵挂。1951年冬月的某天,母亲怀着我并带着哥哥姐姐们找到了部队医院,看望了大姐大哥。部队首长当着我母亲的面夸奖道:“你儿女是好样的!他们都立功得了奖章。”我母亲顿时感到无比欣慰。部队热情周到地接待了我母亲一行,全程安排了清真餐并发放了回程的路费,让我们一家感受到了人民军队大家庭的温暖。临走前,母亲拉着大姐大哥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国家的人了,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别给我们丢脸”。</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的是十七年后,我母亲怀的那个宝宝即我,于1968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海军,成为镇守旅顺老铁山水道的一名海岸炮兵。这正是:三代同行革命路,奉献儿孙为国安。</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送大姐大哥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10日湖北军区</p><p class="ql-block"> 护士学校全体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护士学校一区队五班全体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p><p class="ql-block"> 岸炮四连部分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㈤喜得佳婿</p><p class="ql-block"> 我大姐夫高书元于1942年参加革命,最早在二野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经是李先念的警卫员。大姐夫在二野挺进西南的时候,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中右腿中弹负伤,被评为三级伤残,由于行动不便无法参战,后来调到四野67预备医院工作。大姐和姐夫就是在这里相识、相恋、相爱、结婚的。由于这样的缘分,我大姐收获了爱情,我父母喜得了一个好女婿。大姐大姐夫又于1955年脱下了军装,一起转业到了黄石工人疗养院工作,姐夫担任医院院长,大姐任内科医生。他们一共生育了五个子女。</p><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大姐夫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黄石日报为此发了讣告,医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央老战友、省委代表、黄石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医院职工参加了他的悼念活动和葬礼。</p> <p class="ql-block"> 我大姐夫高书元</p> <p class="ql-block">二、父当邮差</p><p class="ql-block"> 父当邮差挑重担,百里洪湖乡间转,</p><p class="ql-block"> 投身革命送情报,养家糊口不怕难。</p><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我父亲李家敬由地下党组织托人介绍到了沔南县(今洪湖市)邮局工作,安排当邮差。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运送邮包全靠两条腿跑路和肩挑背扛,风雨无阻,正是:夏天酷暑一身汗,冬日风雪满身泥。又由于洪湖地区乡间全是弯弯曲曲的羊腸小道,遇到狂风暴雨天道路特别湿滑,行走极其艰难,稍不留神摔个大跟头。</p><p class="ql-block"> 据父亲回忆,有一次送邮包到峰口,当天挑着百余斤邮包沿内荆河堤岸走了八十多里路,估计快要到镇邮电所了,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只能摸黑走夜路了。怎料此时突然变天,猛的一阵狂风暴雨,为了保护好信件,我父亲脱下了内衣外套盖住了邮包,只能光膀子挑着担子赶路了。没走多远,前面是一座独木桥,父亲小心翼翼地走在桥面上,眼看还差一步就到河对岸了,正当右脚跨上对岸的石板时,由于石板上是浸水的烂泥巴,导致脚后跟一滑,摔了个大跟头,这下子摔得鼻青脸肿,脸被尖锐的瓦砾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流,由于伤口没有及时消毒和包扎处理,用不起昂贵的消炎药,造成了溃烂,留下了永久的疤痕。</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次,邮发组工头派给我父亲四箩筐邮包,要求当天送到峰口。我父亲找工头恳求道:“新堤到峰口百把里,我一个人怎么能挑两副担子走路呢?”工头蛮不讲理地回了一句:“你想办法,天黑前必须送到!”为了保住饭碗,爷爷挺身而出,当即爷儿俩各挑一百多斤的担子赶路,累了一整天,于天黑前将邮包送到了峰口站。按道理,邮包翻倍工钱也应该翻倍,但工钱被克扣了,这儿不是穷人讲理的地方,父亲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邮差运送邮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邮差生活在邮局的最底层,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赚的微薄收入难以养活家人,因而他们是受剥削和压迫最深的苦命人,他们也是最早觉醒的工人阶级。</p><p class="ql-block">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贺龙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率先创立了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赤卫队是活跃在洪湖沿岸和水上的革命武装力量,他们利用河湖港汊的地理优势开展水上游击战争,配合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保卫了湘鄂西苏区的红色政权。由于赤卫队员都是早期觉醒的革命群众,他们平时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隐藏在群众当中,加之乡里乡亲的,国民党保安团及湖霸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眼皮子底下,因而获取情报比较及时,赤卫队员们利用这些优势经常将白匪军打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经常利用邮差的身份,多次成功地为潜伏在湖里的游击队传递情报。当年,保安团有个当差叫冯宝柱的,和父亲是老熟人,为了利用这个关系,父亲有时候送完邮件后,从乡下带些活蹦乱跳的鱼虾送给冯,冯高兴得合不拢嘴,把我父亲当成了他的亲哥儿们。有一次冯悄悄地告诉我父亲,说“这几天要到湖里执行任务,回来打酒喝。”父亲立马将这个重要情报告诉了游击队,共产党从其他途径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于是游击队做好了万全准备,挫败了敌人的阴谋。</p><p class="ql-block"> 新沟地处沔阳、监利、潜江三县交界的敏感地带,游击队经常利用这一地区的地形优势开展对敌斗争,出现交火是常有的事,因此邮差们都不愿意跑这条线,怕丢了脑袋。我父亲不顾个人安危,经常主动申请走这条线,在送达信件的同时夹带情报,每次送情报都是邮差身份帮了忙,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封锁,将情报传到了游击队手上。</p><p class="ql-block"> 再说解放那年,我父亲腰间挎着军管会配发的手枪,一副当家做主的模样,别提有多神气了!当年他是响当当的工人代表;祖母也因革命有功,当上了人民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新沟地处沔阳、监利、潜江三县交汇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