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豆姜(窦疆)鲍氏洋房【93】

海之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绍兴的袍江豆姜村,有一座鲍氏洋房,它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美孚洋行绍兴总代理的旧址,而实际上,它更是美孚洋行全国总代理的所在地。豆姜鲍氏,与徽州鲍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年间,他们是盐商,家族事业达到鼎盛之时,鲍清如与美国美孚洋行签订煤油绍兴总代理的协议,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协议,于是,在鲍氏老宅旁建起了这幢充满异域风情又融合东方文化元素的洋房,旁边还设有假山和附属房。洋房雄伟壮观,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后来,洋房收归国有,成了“豆姜乡政府”。据说,鲍清如的后人已经远走他乡,但越城区还有豆姜鲍氏宗族的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鲍氏旧宅建筑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鲍氏旧宅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建筑群内中西风格合壁,是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在建筑上的具体体现,是绍兴地区一处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建筑,对研究绍兴地区的近代建筑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族在地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即使进入近代以后。 绍兴市豆姜村鲍氏家族出自绍兴县城北高车头鲍氏老宅。豆姜始祖鲍存景(仰山)为安徽省歙县棠樾镇新馆迁绍始祖鲍尚(尚志公)公第四代孙。1887年,由仰山公之子诚基(複生)公主持家政,在绍兴县昌安门外东豆姜村购置后棋干谢家大宅,于是仰山公三代人迁入居住。1907年,此地曾遭遇火灾之祸,由複生公主持重建,征地扩建住宅,并增建震东小学及“九思堂”义庄、祠堂、仓库等房屋,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房屋百余间,成为当时绍兴大宅之最。宅前及右边均有河流经过,船运可直通绍兴县城、马山及外海。宅第以“尚义堂”为名,悬挂匾额于大厅。厅前门悬挂“参军世泽长,勃海家声运”二块楹联,横批为“俊逸家风”牌匾,显示家族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宗族经济是徽商凝聚宗族合力的重要纽带,鲍氏在安徽世代业盐,在绍兴沿袭了歙县棠樾鲍氏传统,设宗祠“九思堂”义庄,其名来自古语“君子有九思”。“九思堂”义庄为鲍氏合族的经济枢纽,由族长主持义庄,配有文牍(秘书)、总帐、账房、总务、厨房、粮仓等,拥有工友数十人。首任族长为第二代複生公,所有田产、房产、盐业、商业等资产,均由九思堂义庄统一核算,学校、保安等以及各房日常经济支出,亦由九思堂义庄统一支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不是景点,又正值春节期间,院落的大门紧闭,不能进入参观,后门上有个粮仓的标示牌,可能这座宅院用于存储粮食了,不被闲置也是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的沧桑感,加上新的红双喜,说明后继有人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东绕过古香古色的宅院,就来到洋房所在,只能透过栅栏和围墙外看看它的外观,你能想象出这里曾经的繁华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浅灰色调的欧式建筑大楼,庄重典雅,两侧的小塔楼和白色圆顶在阳光照耀下格外耀眼。大楼前的空地种着棕榈树,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机。这里人来人往,有零星的访客在寻找欣赏这座历史遗迹。大楼一侧墙上挂着的牌子,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我想,这大楼应该与鲍氏洋房有着某种联系,它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吧。大楼周围的一切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为了接待两浙盐运使和上海美孚洋行总经理等中外贵宾,20年代清如公决定在原住宅旁建西式洋房一幢,参照杭州义源银楼格式,委托本县章织已营造厂承建,历时一年多,耗费10万银元。洋房具有中西合璧特点,正面受用西方爱奥尼柱式,吸收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建筑文化。洋房前面有草坪、花园,配置假山、花木、水池养鱼,形成小桥流水景观,引人入胜。整个洋房共三层,装饰豪华大气。一层大厅按中式传统风格,置有红木方桌、条桌、茶几、椅子等,桌上放置“福禄寿”三星,墙上悬挂名人字画,一层后面为客堂,设红木桌椅全套。二层摆设为中西合璧,既有红木家具,又有西式沙发等家具。三层为大阳台,左右各设一亭,内置大理石桌、凳,亭顶设二米高杆,基座浇注几百斤锡,以防大风吹倒。洋房设专人管理,洋房后面建有两层楼房,装置发电机、高压泵、电话线路对接等设备及管理人员宿舍等,使洋房内能通电话、电灯、自来水。另设置小火轮一只,以便利接送客人。洋房建成后,当时在绍兴引起轰动,堪称绍兴县民宅之最。为了确保治安,经当时县府批准备案,组织乡团(当时称保卫团)昼夜巡逻,直至抗日战争前夕始行解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洋房建成后,先后接待过两浙盐运使和美国美孚洋行总经理先令等。当时他们每年春节时都来按时拜访,先令先生与清如公相交甚欢,甚至每逢节日休假,先令先生也会来洋房小住,成为中美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抗战后期,美孚洋行撤离中国,直到1946年重新恢复经营。当时豆姜鲍氏第四代鲍克坚代表绍兴鲍顺记煤油行,前往上海美孚行拜会先令总经理。据说先令先生首先提出鲍清如先生还在否?我想和他见见面!当他得知清如公已于1944年病逝时,深表惋惜,并告诉鲍克坚,美孚行发放第一批煤油是赠送的,作为洋行复业后的礼品。</span></p><p class="ql-block">在清如公主持家政时为其经济鼎盛时期.当时盐利收入,每年达6万余元,其他商业收入约4-5万元,“九思堂”义庄置有田产6千余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清如公年届55岁,主动提出辞职,由老三房(德潜)选臣公继任,主持家政,是为豆姜鲍氏第三代主政人。是时选臣年届40岁,已跟随清如公多年。1924年,选臣公出任绍兴商业银行常务董事。1926年任浙东引盐公厫常务董事,董事长为鲍芗谷。后改由鲍选臣出任董事长,鲍予忱增补为常务董事,并在绍兴设立管理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1年绍兴沦陷后,选臣公移居上海。“九思堂”义庄事务,指定由第四代亦字辈接替,由老三房中的亦俊、亦安、亦超三人小组共同负责处理。当时鲍景泰钱庄暂停营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业,杭州环湖族馆则一直维持经营,直至1946年为偿还九思堂义庄田地赋税,将旅馆出售给浙江省运输公司,得价4.2亿元(当时币值)。义源银楼于解放初国家金融实行管制时,自动停业。鲍景泰钱庄亦因国家金融业调整,实行兼并管理而停业。鲍顺记煤油行,由于美国美孚行沦陷时一度停业供应,直至1946年恢复煤油总代理,1949年解放时,美孚行关闭,煤油供应中断,为此鲍顺记煤油行全资转投杭州新联袜厂,负责人鲍克坚和职工全部转入厂内工作,1956年,公私合营,转为杭州袜厂。至此,豆姜鲍氏经营的企业,全部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豆姜鲍氏小洋房是一座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的百年文化遗产,先后批准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绍兴市政府批准,作为联合图书馆址,并批予50万元,用于修缮费用,目前正在修复原貌,并已正式申报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如今的豆姜村,在富庶的江南显得那么的不起眼,临水而居的村民们还记得往日的风光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豆姜鲍氏家族史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个人、家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上所述,豆姜鲍氏经济,居绍兴鲍氏盐商之首,成绍兴县著名绅商。鲍氏聚族而居,以“九思堂”义庄为主,先后有三人主持家政。首位複生公以互助互济精神,为家族盐业大展宏图,同时发展典当业,奠定了豆姜鲍氏经济基础。第二位清如公在扩大盐业同时,积极向大城市发展,在杭州市先后创建金融、旅游、商业等行业,为鲍氏经济最兴旺时期。第三位选臣公接班,正处在国家盐业体制改革,实行新盐法,废除专商引岸制,结束了鲍氏家族百年盐商历史,同时亦结束了徽商聚族经营的传统。它反映了家族经济从封建社会后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兴衰过程,从聚合到分散,这是历史的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豆姜百年,鲍氏后裔繁衍生息,从存景(仰山公)起已延续七代,分居于沪、杭、绍、甬等地,少数移居美国、澳大利亚。第二代德字辈已早古,第三代亦字辈中也所剩不多。其中二位女姓,鲍亦湘,副研究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委员、浙江省文艺心理研究会副主席。鲍亦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取得5项中国专利,四次获部科技进步奖。第四代世字辈中有鲍世宁,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鲍世甲,曾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工商联主委。这是豆姜鲍氏家族中的姣姣者。如今第四代世字辈也多已古稀,安享晚年。而其、荣字辈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