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

啄木鸟——650301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前,痴迷和田玉戈壁料的我,有时会挤出时间去若羌三十六团的戈壁滩荒原捡玉。曾在一个将暮的黄昏,我站在米兰河水泥大桥上纵览四野八荒时,无意间竟看到了令人激动而震撼的一幕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不远处的东北方向,半空中突兀地浮现出了一座恢宏而巍峨的古城,不但清晰,而且保存完整,城门、城墙和城砖都历历在目。我知道,在那个方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米兰古城遗址。莫非我看到的就是米兰古城?我怔怔地站在桥栏边,久久地凝望着那座高大的古城,直到血色黄昏里浑圆的夕阳沉落,古城消失在了霭霭暮色中,我才依依不舍地收回了怅然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刻,我认定那就是米兰古城的真实模样,并且在心里暗暗赞叹:保存多么完好的一座古城!其实那一天,纯属机缘巧合,我看到的并不是米兰古城,而是与米兰古城所在方位相差无几的一个魔幻奇观一一波诡云谲的海市蜃楼。只是当时我惘然,并不知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米兰古城就在我的心里深深的植了根,让我萌生了一定要去实地踏看并要一探究竟的执念与想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在若羌阿尔金山北坡的山前洪积扇戈壁荒漠里,寻寻觅觅,尚能捡拾到一些戈壁料。在捡玉人的眼里,那就是昆仑的遗珍,大地的舍利。最为人们称道的是瓦石峡的黄口,米兰河流域的米兰青,都是一些弥足珍贵的特色玉戈壁料。奔赴六百多公里,到了那里,我常常都要盘桓多日,有没有收获,都要逆着连绵的阿尔金山山影,衣褶里落满沙尘,几进几出戈壁荒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在三十六团团场的街上吃饭时,一直怀有根深蒂固的探古寻幽情结的我,向开饭馆的当地人询问去米兰古城的路径。当我将自己在米兰大桥上看到的米兰古城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饭馆老板,他的反应如同在听天方夜谭,困惑而不解地看着我,还以为我是在痴人说梦。他迟疑了片刻后,不以为然地说:米兰古城没有对外开放。那里哪有什么城门、城墙和城砖?只有一些残垣断壁和土包包……没有什么看头。农业学大寨那会儿,我们去那里拉土,有时还偶尔能捡到一半个锈迹斑斑的青铜箭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饭馆老板口中的米兰古城,与我收入眼底的,截然不同,有云泥之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这一生,看到过两次海市蜃楼,且都与古城有关,都是在将暮未暮的黄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是在十多年前的米兰河大桥上,另一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库尔勒至若羌的长途班车行驶的路上一一同车的一位回族老人指着荒原深处悬浮在低空中的一座古城,兴奋而笃定地说:“看,罗布庄子。”整整一车人,都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那座古城。那是一座高大而巍峨的古城,有红砖砌筑的弧状拱形城门,城墙有突出的马面,排列整齐的垛堞……荟萃了固若金汤的古城堡所有的构筑要素,雄峙在荒烟残照的荒原,气势恢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每次乘车去若羌,我都如同寻梦一样,透过车窗玻璃努力地寻找着曾出现过的那座古城,却一无所获一一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查资料,在那片土地上,并没有有古城的记载。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思来想去,终于豁然,也终于释然,莫非那也是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但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那个回族老人缘何要说那是罗布庄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布庄子是真实存在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神秘的罗布人的最后家园。他们与世隔绝,逐水而居,是罗布荒原上的最后族裔,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只知他们最后融入了维吾尔人的族群中。他们也是历史学家考证那片秘境曾有族人生活的“活化石”。“他们凿木为舟,结芦为室,用芦花充填衣被,用沙漠中的野麻织缝衣服。”当他们因瘟疫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不得不从老阿不旦远走他乡,一部分人沿着河流迁至塔里木河的尾闾台特玛湖,最后在湖边落脚,泛舟捕鱼时,曾建起过一个新的阿不旦。当地的原住民就将罗布人遮风挡雨的简陋村舍,称作罗布庄子。但它并不是一座城堡。车上的回族老人所说的“罗布庄子”,与台特玛湖边上罗布人建的罗布庄子相去甚远,尚有上百公里之遥的距离。我一直记得那位回族老人的模样一一他戴着象征回族身份的小白帽,有着红润的脸膛,颏下白须飘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市蜃楼,目前比较理性和科学的解释,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经阳光照射曝晒后,上下层之间的密度有了较大变化与差异,在天地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物理折射或全射现象。在云水淼淼帆影依依的大海,或峰峦叠嶂的云山雾海,人们多见神秘且如梦似幻的蓬莱仙境景象。千百年来,有关描写海市蜃楼的文字和记载不计其数,李白、苏轼、蒙括等都曾留下过相关的传世诗作和笔墨。苏轼在他的长诗《登州海市》里写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在广袤空寂的戈壁沙漠荒原,只有长期从事野外作业或不畏山高路远的探险人,才会有大概率有幸目睹到虚幻的海市蜃楼奇景的殊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今天,我仍困惑不已,在这片雄浑苍凉的大地上,我两次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什么都是西域历史上的古城模样,而不是带着中原色彩与古典风格的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或另一类华夏文化元素的建筑?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明,是否在冥冥之中,在远去的更古老的岁月里,曾真的存在过我所见的古城?难道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与环境里,它们穿越了时空,再次复出,变相重现在了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海市蜃楼,是多纬度时空里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也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我想,他们说的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猜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