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儿时的老鸡汤

徐一民78092221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徐一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09222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年,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少不了老鸡汤伴炒米。这是安庆人遗传下的名菜,还有红烧肉里山芋粉圆子,也是来了客人招待主菜。可是,这鸡汤不鲜,闻不到香味,没有嚼劲。炒米,鸡汤一泡就化了,也没有嚼劲,而且汤面油一层厚厚的,孩子们减肥怕吃,连鸡肉都吃一点点。这过年,失去了遗传味蕾,吃青菜的多,吃饭蘸点豆腐乳有下饭味道。</p> <p class="ql-block">  味觉忠于故乡。远离故乡的人,吃到故乡一蔬一饭,哪怕是看一眼也是好的。无数人说起《舌尖上的中国》,眼里却是挥之不去的或浓郁或清浅的乡愁。舌尖上的乡愁,背后是看不见的故乡,看不见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红烧肉里做山芋粉圆子好吃。她独特的手艺与众不同,将五花肉肥肉素肉一起烧,出油后多放点水,将油汤冲山芋粉,把肉的油质渗透山芋粉里,再用手给山芋粉做成小饼似的,贴在锅里肉汤周围。我喜欢山芋粉圆子有锅粑,那锅粑味道香、筋道绵连。村子里家人有喜事,都是请母亲去烧肉做山芋粉圆子。</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打摆子(疟疾),隔一天一次,把我少年青春打变了形,骨瘦如柴。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将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用瓦罐煨汤给我吃。中午烧柴火锅煮饭,棉花杆子留下火星,手提着装鸡肉的瓦罐,伸到柴火灶中间,火星炙热,她也不觉得烫,用火钳将火星围着瓦罐周围。火星的光在心里,亮也在心里。傍晚时候鸡烂如泥,鸡肉鲜香,路过的人们将鼻子嗅一嗅,老母鸡味真香。晚上吃了一碗,剩下的留着第二天早晨再吃,一只鸡就为我一个人吃了。摆子也不打了,脸上的气色大为转变,仿佛感到贫血的心,因新鲜血液的灌入而变得红润有力起来。</p> <p class="ql-block">  自己的母亲最慈祥,自己的家乡最可心。母亲豆腐乳做得好吃。过年打豆腐,另要做一锅豆腐乳,它要压得时间长,结实些不会碎散。用装稻子的箩筐,垫上整齐的稻草,一层稻草一层小块子豆腐,这样温度适中,容易生长耗毛,(科学讲益生菌)耗毛越长,豆腐乳味道就越美。我经常捧饭碗到外面吃饭,邻居的小伙伴就抢我碗里豆腐乳。</p> <p class="ql-block">  味蕾这东西,主要是糊弄舌头和囗腔的,而舌头和口腔,基本上是属于可以控制肌肉和器官。有些愁绪,酒可以暂时消解,而乡愁,非回家亲近不可。回忆着母亲,她永远旋转着她的围裙,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重复着日常琐碎的橱房,她不停地为这个家献上筵席,她把一种满足也倾注在味蕾上,味蕾深处是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