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回乡做了三年田,那年我15岁,不做田真不知道做田人的艰辛,那是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农家少闲月”。做田人一年忙到头,除了忙种忙收忙田间管理,捞塘泥、打嵩草、修埂、打坝、挑圩……,没完没了,活儿永远做不完。</p><p class="ql-block"> 挣工分是人民公社时代参加生产队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式。做田人家穿衣购物、油盐酱醋、孩子上学等所有开支都是靠挣工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每年年底(决算分红后),根据每个人的劳动力强弱和技能高低,评定来年每个人出勤的工分标准,叫底分也叫工分模子,每个人每天出勤按照底分记工分。最高为10分,叫整劳动力,然后分三六九等。妇女一般为6分或7分,头一年我从学校刚回来,体力和技能都不如同龄人,生产队给我4.5分,同龄人5分。</p><p class="ql-block"> 4.5工分值多少钱,这得看当年的收成。生产队的分配方式是:生产队年纯收入除以生产队全年工分总数再除以10,是一个整劳动力(10工分)的日报酬,其他底分按比例折算。我所在的生产队没有任何副业,种田是生产队唯一的收入来源,收成好的年份大概3一4毛钱一个(10)工分,收成不好1毛2毛也是常有的,灾年就不用讲了。按最好年成4毛钱计算,4.5工分值1毛8分钱。也就是说我起早贪黑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天的劳动报酬是1毛8分钱,这还不是净收入,因为每个人的口粮是要用工分钱抵扣的,也就是说生产队分配给每个人的口粮是要用挣工分的钱买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强制性计划生育,一家七、八口,人多劳力少,大部分人家挣的工分不够抵扣口粮钱。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劳动力强弱,工分挣得多少,口粮是要按政府规定的标准分配给每一个人的,挣的工分钱不够买口粮的部分可以先欠着,叫欠款户也叫超支户,这些欠款户超支户只能等着向政府申请救济款。很多人家到年底连国家发的每人3尺4寸布票都没銭去买,孩子们过年想穿件新衣裳都是一种奢望。记得我回家做田的第三年,生产队给我评定9.5工分,属于准劳动力了,年底决算分红时除去我和母亲的口粮款,帐面只盈余39块钱,而且还拿不到现金,因为,欠款户超支户欠着生产队的銭。 </p><p class="ql-block"> 做田的日子是艰辛的,起早贪黑,收益低下,为温饱所困。做田三年,让我真正理解了千百年来,做田人为什么要“跳农门”。</p><p class="ql-block"> 做田的日子是难忘的,做田人虽然劳累,却很乐观,劳作稍息的田间、地头、稻场上、树阴下,只要有男人和女人,就有开心的嘻嘻哈哈的打情骂俏的欢愉声。做田人虽然穷困,人际关系却很融洽,村子里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热心帮助,哪家修房建房全村人都会主动义务帮忙。</p><p class="ql-block"> 每当说起当年做田的这些事,已经没有多少年青人相信了,孙辈们甚至说我是在刮西游。</p><p class="ql-block"> 每当社会生活日益深刻的改变往日痕迹的时候,我对生产队日子的回忆更为强烈。</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