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味</p><p class="ql-block"> 岁月蹚过腊月这条河,一步一步向新年走来。</p><p class="ql-block">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将锅中盛入适量的水,把小米、薏米、香米、红小豆、绿豆、桂圆、红枣、花生仁放入锅中 ,大火烧开 ,小火慢熬,一锅杂米杂豆在锅中“咕嘟咕嘟”着 ,锅盖周围冒着白色的热气。年味从一碗热气腾腾、香甜粘稠的腊八粥氤氲开去。</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节,人们口中谈论最多的是关乎过年的事儿。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地为新年忙活起来。卖对联的把摊子摆到村前的街道上。喜欢吃豆包的,提前把豌豆买好,碾碎。为父母,为孩子,为自己,添置新衣新帽。腊月中旬,小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夜晚,几条主街道两旁的彩灯闪闪烁烁,煞是好看。年味渐渐浓郁起来。</p><p class="ql-block"> 一过腊月二十,集市上、超市里的年货便多了起来。大红的对联挂满了整个西墙;红红的大灯笼、小灯笼,红红的中国结挂满了铁架子;各种大红的、金灿灿的“福”字、窗花铺了一大块地面。我把一个桃木的中国结买回家。父亲帮我挂正。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福”字,红红的中国结,鲜艳的长寿花把年的气氛烘托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添筷子,添碗,添人口。”我从超市里挑选了盘、碗、筷子,从集市上买了烧纸、香火,还有一个釉面的香炉。柿饼、软枣、山楂、干果、糖果铺前站满了人。人们一定要在小年之前,把各种辞灶果准备齐全。腊月二十三,小年。北方的小年,有包饺子的习俗。小年之夜,辞灶王爷。灶上摆上辞灶果、水饺,摆上三双筷子,点燃三柱香火。嘴里念叨:“灶王爷,请您吃水果,吃糖果,吃水饺,您把嘴巴吃得甜甜的。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保佑我的父母健康长寿,保佑我们一大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辞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小年一过,一事接着一事,年味以加速度的方式浓烈起来。</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办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集市上、菜市场上的干豆角、干芸豆25元钱一斤。我买了些干芸豆,大嫂又给我一些干豆角。头天晚上,将干菜、粉条用温水浸泡,发上面。第二天一早,和肉馅调制成包子馅。母亲左手不灵活,包子捏不严实。“过去,谁不夸我包的包子好看呀。”母亲一边包,一边叹息。我和母亲正包着包子,大哥打电话说,给买了一只公鸡,让我下楼拿。那是一只黑爪子、蹬爪很长的笨公鸡。大哥大嫂很孝顺。记不清那是腊月二十几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大嫂差大哥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腊月二十八,大哥又送来了热乎乎的发面大蒸包。年味,是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味。</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魏村年集。 九点多钟,集市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来购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集市上的物品一应俱全,只是价格上涨了不少。韭菜十元一斤,青椒八元一斤。蒜苔十元一斤,蒜黄七元一斤。菠菜、油菜、香菜,四元一斤 ,大白菜一块五二斤……木耳、香菇、腐竹……等各种干菜摆了长长的一个摊位。带鱼、鲅鱼、黄花鱼等各种鱼类摆了长长的一个摊位。炒花生、香瓜子、甜糖果、各种干果摆了一个长长的摊位。有句歇后语说:芝麻开花,节节高。集市上,芝麻秸秆、黄豆秸秆、桃树枝整齐地码成扎。每个人无论平时如何节俭,如何精打细算,此刻,出手都十分大方,为的是把年过富足,过大气,过圆满。爷爷领着孙子赶年集,不忘给孙子买上一串糖葫芦,再买上一根热烤肠。玩具,是孩子的最爱。看,穿黑袄的小男孩端起一把狙击枪,正向远处瞄准儿呢。还有的孩子手中牵着一根线,线上拴着氢气球,氢气球在空中飘呀飘。快中午十二点了,人们仍旧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涌向集市,把尚未买全的年货买回家,哪怕是扫地的一把笤帚,或是门口的一块脚垫,或是孙女的一个小头饰。年味,是大人手中拎着的年货,是孩子嘴里的糖葫芦,手中的玩具枪……年味是富足,是甜蜜,是快乐。</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我买了两个猪肘子,熬制了肉冻。腊月二十九,老陈肉铺南北两个摊位摆满了猪肉。一大早,铺子前站满了排队割肉的人。老陈说,今天总共宰了18头猪,不到晌午就会卖完。卖完了,就回家过年。有一头猪,足足380多斤,膘肥肉香。割了一块精肉,回家剁肉丸。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年货已备齐全。菜包、肉包、豌豆包,枣山、面鱼、米糕、大馒头,蒸了一锅又一锅。风干鸡、炸鸡、猪肉丸、腊肉、酱牛肉、火腿,香肠……年味,是厨房里的烟火气,是炸肉时的“滋滋啦啦”声,是舌尖上的各种美食,是空气中飘着的各种肉香。</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节,在外奔波的万千游子不论身在何方,不论距离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年愈近,返乡情愈切。年,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人们拉向家的方向。腊月二十九,不到中午12点,二哥从济南赶来了。母亲见到二哥,二哥见到母亲,她们俩分外高兴。母亲用慈爱的目光凝视着二哥,二哥用欣喜的眼神凝视着母亲。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词:母慈子孝。年味,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家人团聚的喜悦,是简单而纯粹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腊月三十,上午,贴对联,挂灯笼。年味,是红红的对联,红红灯笼,是人们心中对红红火火日子的憧憬和希望。下午,鞭炮声不绝于耳。不到两点,大嫂给父亲做了 鸡、鱼、肉、丸子等菜,二哥带着点心和水果,大哥、二哥,还有侄子,他们一起去给父亲上坟。去年今日,父亲还和我一起挂中国结,贴“福”字,而今年今日,父亲和我们便天人永隔,永不相见。想到这,伤感的情绪再次袭上心头。无意间,听到一首歌:《天堂里有没有寂寞》。听着听着,眼泪肆流,泣不成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年愈近,对父亲的思念愈浓。亲人的离世,让年味夹杂着哀伤和思念。除夕傍晚,按照老家的风俗,本族的男丁要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夜幕刚刚降临,璀璨的烟花在节日的夜空绚烂绽放。辛苦了一年,卸下一身的疲惫,一家人有说有笑,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年,到达高潮。年味,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热闹、欢欣、团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穿上新衣,从头打扮到脚,三五成群,挨家挨户拜年。孩子送上祝福,大人送上红包。人们围坐在茶几旁,方桌旁,吃着花生,磕着瓜子,喝着茶水,共话一年中的新鲜事,一年中的快乐事。欢声笑语盈满整个屋子。走在大街小巷,迎面走来的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也会笑着互道一声:“新年好!”年味,是邻里乡亲之间质朴的亲切味。正月初一,从子夜到凌晨,从凌晨到夜晚,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年味,是温馨,是温暖,是喜庆,是热闹,是欣欣向荣,是万象更新,是一派祥和。拜完年,婶子、嫂嫂们相约,一起挎着笎子,前往南庙拜佛祈福,前往公路烧纸烧香。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愿家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年味,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走娘家;正月初三,走亲戚。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酒桌上,亲朋好友热情寒暄。年味,是亲人送来的关怀和温暖,是亲人之间互送的祝福和祝愿。正月初六,鞭炮声声,许多店面、商家开市大吉。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千万游子告别老人,告别家乡,踏上了返程的路。父母、亲人把后备箱装得满满的,一遍一遍地叮嘱:开车要慢,路上要注意安全。车子拐出了村口,可老人还是站在那里,不肯离去。年味,是牵挂,是不舍,是眷恋。此后。年味渐渐淡去。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猜灯谜,看花灯,吃元宵。年,再一次掀起小小高潮。元宵节一过,孩子上学,大人上班。年味,悄然而去。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崭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的年味,流淌在舌尖,蕴藏在心底,溢于言表,是万家灯火、万象更新,是阖家团圆、幸福美满,是祥和,是美好,是憧憬,是希望,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