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七五》

毛朝久

文字、图片/毛朝久 <p class="ql-block">今天,公历2025年2月13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十六,是我的生日。</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了七十五个春秋,步入古稀已过了半。</p><p class="ql-block">1950年农历正月十六,我出生在綦江县东溪古镇水口寺猴子巷。</p><p class="ql-block">回望过去,我同我们这代人一样,走过了不少崎岖路,经历了不少苦和难。我的一生普普通通平平淡淡。自我评价,比较好学、能吃苦,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为人真诚善良。</p> <p class="ql-block">毕棚沟(2023年)</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红场(2024年)</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八庙图</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位于渝南,与贵州交界的大娄山脉,左边是琵琶山,右边是牛心山,东丁河、福林河穿镇而过。有五桥三瀑、三宫八庙……。东溪古镇历史上叫万寿场,已建场2200多年,建镇1300多年,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水口寺在大金银洞上面,这里原来有座横跨东丁河的“水口寺桥”,左边桥头有座“水口寺”庙,它们都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水口寺”庙1953年改作东溪粮站仓库,1958年吃集体伙食时是东溪镇一居民的集体食堂,1966年被拆除。水口寺桥为五墩平孔石桥,木栏杆。1976年3月重建为现在的双孔石拱桥“东溪桥”。东溪桥下面的河滩,以前是镇上多数居民挑水、洗衣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寿场</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水口寺、水口寺桥</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水口寺</p> <p class="ql-block">猴子巷在大金银洞上面、水口寺桥旁边,是从水口寺通往太平桥的过路通道,右边是墙,左边是民居。背后是通往新市场的公路,旁边是东溪镇粮站的仓库。邻居有家姓金,是卖豆芽的;有家姓佘,是卖白糕、熨斗糕的,他家有个儿子是原重庆至北京的特快火车列车员;有家姓李,是卖皂角油的;有家姓蒋,是我的保爷、保娘;有家姓漆,五个儿子,取名荣、华、富、贵、全,够霸气;有家姓张……。</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猴子巷</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东溪桥</p> <p class="ql-block">1958年,镇里要在水口寺猴子巷那儿建酒厂,我们就搬到了庙坝子新建路39号居住。</p><p class="ql-block">庙坝子是万寿宫所在地,是镇里赶场、集会活动主要场所。万寿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系江西会馆,解放后是东溪镇粮站库房,1999年被拆除建为街房,2006年为发展古镇旅游,又将街房拆除,原址建为万寿广场舞台。</p><p class="ql-block">新建路37号是一个巷子,下面一点是东溪区政府和东溪派出所。这巷子宽一米左右,木结构瓦房。巷子里居住有陈吉福、胡二娘、吴四孃、余孃孃、蔡孃孃(搬走后是吴昌绪)、张孃孃、张婆婆、李福书和我们十家人。巷子后面是一个坝子,围墙外是东溪区政府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寿广场</p> <p class="ql-block">庙坝子我家住址</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生有7个子女,有5个因病离世,只留下我(老五)和妹妹(老七)。</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大家的日子都很艰难。我父亲在镇食品公司、供销社工作。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时常去下力背东西(搬运物资)作贴补,有时得到十里外的镇紫街去,走小路要近些,但得经过观音岩脚下的野坟场,爬坡翻过观音岩。天黑后,那坟场鬼火一闪一闪的,很吓人。有时候母亲回来很晚,妹妹小,就坐在床上哭,我只能抱着她,安慰她“别哭”。母亲还给别人带过小孩,先后带过刘学红、刘红和陶红。母亲对他(她)们比对我们还好,家里有好吃的,首先给他(她)们。……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家里的日子勉强能过,我们没有饿过肚子,穿的衣服虽有补丁,但整洁,该上学的时候,父母就送我们去上学。</p><p class="ql-block">在猴子巷,邻居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藏猫猫、捉迷藏、追打……。小时候水口寺河里的鱼很多,佘家是卖白糕、熨斗糕的,佘家哥哥带我们去河边钓鱼,钓到鱼就到他家用油炸了吃;中秋节晚上,小伙伴围坐在后面粮站旁的坝子上,盯着天上的圆月看月华,期盼南天门打开,看看天宫里敲锣打鼓,结新媳妇的热闹场景……。</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观音岩</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观音岩宝塔</p> <p class="ql-block">庙坝子边上那棵高大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是邻居朱一珍孃孃小时候栽的,她现已九十多岁,还健在。小时候,我们经常爬上去玩耍、摘黄葛苞吃。</p><p class="ql-block">在庙坝子,印象最深的是赶场天或过年过节,热闹得很。特别是春节,舞龙、舞狮、划旱船,敲锣打鼓、打铁水、放鞭炮、喷焰火……。滚烫的铁水打上天,铁水花满天飞溅而下,喷焰火的对着舞龙者喷,舞龙者只穿一条裤衩,光着身子,上下左右跳跃翻腾……,小伙伴们跟着放鞭炮的跑,捡拾没有炸的哑炮,那场面十分震撼,十分热闹。庙坝子是主场地,在这儿表演结束后还要去游街,从下场口一直游到上场口,再游回来。</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寿宫</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寿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的学生时代是在东溪镇幼儿园、建国路小学、綦江二初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幼儿园班主任是张怀德老师。小学一、二年级班主任是卢昌庆。还有陶长贵老师、杨伯安老师……。初中校长是曹曙中,老师有艾宣德(教语文)、张欣欣(教数学)、李崇修(教化学)、王仲清(教历史)……。</p><p class="ql-block">学生时期是快乐的,德志体美劳都得到成长,同学间的情谊亲蜜单纯,有很多往事都还有记忆。小学、初中同班同学刘志益、杨克南、陈锡光、杨志明、李志茂、彭宗万……,他们都很励志,后来都成长为单位的领导或骨干,至今我们还经常来往。</p><p class="ql-block">小学四年级前,我们班特别调皮,换了好几个老师。到五年级,好像突然懂事了,各方面都走在了年级前面,我也顺利的考上了綦江二初中。</p><p class="ql-block">綦江二初中是一所有光荣历史的学校,第一任校长邓后炎和我们读书时的曹曙中校长都是老地下党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都很好,我们的学习也较轻松愉快。放学后还经常去大操场旁的篆山打泥巴仗,去教室后面的悬崖钻狗钻洞,有时也偷偷下河去游泳……。</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建国路小学</p> <p class="ql-block">(东溪)綦江二初中</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勤劳、印象中他们没吵过架。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尊老爱幼、为人诚恳善良。七、八岁时,母亲就让我搭个櫈子学做饭。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母亲就带着我去太平桥义务背焦炭。稍大一点,我就学着去给军属、给孤寡老人挑水做好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初,我十来岁,闹自然灾害,镇上居民供应粮食得搭配红苕,要自己去农村背。那地方叫狸狮,有十多里地。那天,秋雨淅淅沥沥,黄泥巴山路很滑,稍不注意就要滑倒。我和母亲又冷又饿又累,一步一滑、艰难地行走……,那情景至今未忘。</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还算勤快,学习也还自觉。我喜欢下河游泳,父母又不准许,为此我被打过几次。大金银洞每年都要淹死人,下午三点过后晒不到太阳,有些阴森,对面山上的石板板就有一个泰山石敢当正对着它。有次去那游泳,我裤子被人偷了上不了岸。过了很多,遇见一个邻居大哥哥,借了条裤子才上岸回了家。有几次因怕父母打,晚上也不敢回家,就在外面街上没水的太平缸里和汽车站旁边堆放的大圆木的缝隙里过夜……。</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大金银洞瀑布</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石板板</p> <p class="ql-block">1966年,我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参加了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抄地富反坏右的家,写标语、撒传单,写学校老师的大字报,还刻钢板编印过造反派小报……。大串联,父母不同意,不给钱,几个同学一起便悄悄地跑了出去,去了贵阳、成都,和同学杨志明一起去了绵阳他大姐家……。</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就在家到赶水陈家坝火车货场或镇紫街洋蹄洞火车站背河沙石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到太平桥坐拉拉渡过河,沿铁路走七、八里到工地,从河边把</span>河沙、石子运到铁路上工地。别看那时我们人小,每次要挑70多公斤,要背八、九十公斤。一天挑(背)十几趟,挣一元多钱。有时也做平工,一天一元贰角钱。</p><p class="ql-block">我还陪父亲一起翻过观音桥经镇紫街、桥沟、然后爬山路,到40多里地远的高庙场去给父亲单位㧯木材回东溪。</p><p class="ql-block">我还和同学杨正章一起,去适中煤矿用独轮车拉过煤炭。从镇上到适中煤矿有4、50里地远,半夜出发,到煤矿天还没有亮。买一百多斤煤装在麻袋里放在独轮车上往回推,要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到家。到东溪与赶水之间的三道拐,全是上坡,又饿又累,还摘过路边的嫩南瓜吃……。</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太平桥渡口</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东溪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插队到东溪镇永乐公社心安四队当知青。这是我步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我下乡才四个多月,1969年5月父亲因病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三江)去世,享年55周岁。当时我正在生产队劳动,得到邻居李福华带来的消息,我立即赶回,没有哭泣,和两个搬运社工人一起搭货车赴医院(距离约70里),办完手续,连夜步行用板车把父亲运回,安葬在东溪镇永久乡雨水沟我三姑婆家附近。</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我在农村当知青、母亲没有工作、妹妹还小,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 ,这是我家最最困难的时候。那时我母亲快60岁了,只得隐瞒年龄去做些零工维持家里生活。</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环境很艰苦。我住在一户社员堆放柴灰肥的土墙茅草屋里。后面是牛圈和猪圈,中间只隔了一道没有到顶的墙。夏天蚊子特别多。下雨时,满屋漏雨,做饭的灶用草帽、蓑衣遮挡;睡觉的床用塑料布遮挡,床前放个桶,一场大雨可以接大半桶水。</p><p class="ql-block">生活很简单,没有菜的时候,只能放几颗生产队分的杂豆在饭里煮随水干饭将就吃。柴禾不够烧,得去12里外的镇上挑煤来烧。</p><p class="ql-block">在生产队干农活,男劳力最高8分,女劳力最高6分,我不会,但勤快,给我6分。挑粪按重量记分,我能挑80斤,可记8分,我便经常去挑粪。冬天,我还被生产队派去修过水渠。修水渠,生产队要补助粮食。那时候,肚子里没有油水,劳动强度大,刚到工地的那天晚上,一人煮了一斤米,结果被大家吃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在农村,我吃苦勤劳,和社员一起劳动生活了一年多,24个农时节气,春播秋收、犁田插秧等农活我都干过,也都基本学会。</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三)</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五)</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十)</p> <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我在农村参加战备民兵去四川广安修建襄渝铁路。后来母亲到小渔沱双溪机械厂做民工,15岁的妹妹到万盛晋林机械厂做民工。为谋生活,一家三口各在一方,干的都是开山挖土搬运沙石之类的苦累活。</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当时是一条战备铁路,是三线建设重要工程。当时条件差,我所在的綦江民兵团东溪营永乐连驻在双河场附近一河沟旁的坡上。住的是楠竹和稻草搭建的低矮工棚,一间住三、四十个人,夏天很热。那时,开山放炮、筑路建桥主要靠人工。我上班的第一天就是抬石头修建双河大桥,四个人抬一块大石头,刚开始,步调很不协调……。大桥完工后又参加修建高顶山火车站……。</p><p class="ql-block">刚开始,我在一排当民工,抬石头、和水泥、打炮眼放炮、推运土石、锤石子、铺铁轨等都干过。后来在连部当文书。</p><p class="ql-block">那时,人年轻,工作不怕苦和累,劳累了一天,睡一觉又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修襄渝铁路时,我曾请假去看望过母亲和妹妹。在母亲那儿,她给我打了份回锅肉,还托人找工业卷花120元钱给我买了块上海牌手表。看到母亲那瘦小苍老的身驱,看到妹妹年纪这么小就出来做民工,我心里很不好受。</p><p class="ql-block">在下乡当农民和修建襄渝铁路的艰难苦累的劳动生活中,煅炼了自己,也同那个贫穷的小山村和那里勤劳吃苦,朴实厚道的乡親结下了单纯的情谊。进厂回城后,我曾多次携夫人和女儿前去看望乡亲,还专程去给他们挨家挨户拍过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十四.修建襄渝铁路)</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十五.修建襄渝铁路)</p> <p class="ql-block">修建襄渝铁路战友</p> <p class="ql-block">修建襄渝铁路战友分别</p> <p class="ql-block">给乡亲们拍的全家福之一</p> <p class="ql-block">给乡亲们拍的全家福之一</p> <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我招工进了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简称“无专厂”)。该厂是电子工业部在西南地区定点生产无线电专用设备的国有企业,邮箱8845。主要生产精密剪板机、玻璃车床、氢气发生设备、封阳极机、弧拉管机、中央空调、洁净室、超净工作台等。厂址在万盛区孝子河三元桥旁边。</p><p class="ql-block">进厂当工人,这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的梦想,我就曾主动放弃过去重庆卫校、重庆二师读书,毕业后从医、从教的机会。进厂学技术、学操作,加工机器零部件,集体食堂、单工集体宿舍、集体澡堂,业余文体活动……,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的生活,新的开始。</p><p class="ql-block">新工人进厂,经过两个月的劳动(挖防空洞)、学习后,我被分配到三车间铣工班学铣工。</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厂里生产任务繁忙,有不少出口任务,白班、中班机器轰鸣。学徒期间除跟师傅学以外,我购买了一些技术书籍自学,进步很快,有些零件我都能独立上机床操作加工。</p><p class="ql-block">到年底,车间的同事还没能认识得全,招兵开始,我应征入伍去当了兵。</p> <p class="ql-block">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p> <p class="ql-block">青工进厂劳动学习(修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我厂宣传队</p> <p class="ql-block">我1972年底入伍,1977年复员,四年多的军旅生涯给我留下了很多记忆。</p><p class="ql-block">我所在部队属北京军区空10军某雷达团,团部在石家庄机场(第四航校也在此),连队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我团有个连队在山西交城关帝山,海拔3000多米,常年有半年下雪封山,车辆上不去,没蔬菜吃,储备的水用完了,只能融雪取水。</p><p class="ql-block">新兵入伍,从重庆乘轮船到武汉,转乘闷罐火车到河北定县,再转乘大卡车,于12月26日晚到达河北阜平新兵连。 当晚吃的是天津小站稻大米饭,很好吃(后来才知道这是部队在天津的军粮城农场自己种的)。</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起床,白茫茫一片,那雪有5、6公分厚。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大家打雪仗,堆雪人……很是兴奋。 </p><p class="ql-block">新兵集训结束,按专业我们学雷达操作的在河南安阳雷达连培训。培训结束,我被分配到石家庄团部修理所,后来到北京西三旗北空修理厂学习培训了半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母亲、妹妹和同学杨志明、杨克南、刘世全赴万盛送我当兵</p> <p class="ql-block">车间班组送我当兵</p> <p class="ql-block">车间送我当兵</p> <p class="ql-block">我们修理所主要负责全团的雷达、柴油发电机等设备的维修,保障连队战备值班。</p><p class="ql-block">所里干部、战士十几个人,来自山东、天津、江西、河北、广东、四川等地。所长袁广朝、指导员李殿芝、所长助理阿拉木萨……。</p><p class="ql-block">所里干部战士和谐团结,学业务、干工作都很认真。我们经常下连队,从没人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为节约经费,我们就地取材,自制了一台剪板机,受到了团部的嘉奖。那时电视机很少,我们自己动手安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也学会了安装收音机……</p><p class="ql-block">1974年底,空10军组织拉练,从石家庄出发,经井陉、山西寿阳到昔阳。我们雷达团演练了开辟阵地、架设雷达等科目。</p><p class="ql-block">在寿阳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老乡很穷,但他们象当年对八路军一样对待我们。村里宰羊送我们,房东拿出最好的东西,酸菜绿豆汤、油炸小米糕……招待我们。我们则把包好的羊肉馅饺子送老乡……。</p><p class="ql-block">拉练途中,我们还参加当地农村的学大寨活动,帮老乡推车运土,平整土地,改土改田。在昔阳,我们参观了大寨,刚视察西藏回来的陈永贵副总理接见了我们。</p><p class="ql-block">1975年新兵集训,我去当班长带训过新兵。有一年团机关搞黑板报比赛,由我负责的,我们修理所的黑板报获得了第一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的我</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的我</p> <p class="ql-block">部队战友拉练中</p> <p class="ql-block">部队战友</p> <p class="ql-block">在这期间,妹妹在东溪酿造厂因勤劳肯干表现好,被调到綦江县委办公室工作,母亲也回到家里生活。</p><p class="ql-block">当时在部队,我的文化在几届新兵中都算是最高的,每次理论学习考试都是第一。我曾有三次提干的机会,都因牵挂母亲,挂念家,主动放弃了。第一次是新兵一年后,准备让我去武汉雷达兵学校读书,两年毕业回部队就是技术干部;第二次是三年后,我们金工班要提一个技师,我主动让给了江西农村老兵;第三次是四年后,准备提我为副指导员,我也主动放弃了。</p><p class="ql-block">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我锻炼成长,受到团嘉奖一次、支部嘉奖两次,1976年入了党,于1977年复员回厂。</p> <p class="ql-block">1975年我带训的新兵班</p> <p class="ql-block">离开部队后,常思念那些曾朝夕相处的战友。1987年,我出差石家庄顺道回部队看望了尚在部队的战友和老乡。1991年,我出差北京,去总参看望了我的入党介绍人阿拉木萨和他的爱人(阿拉木萨是蒙古族,曾就读重庆通信兵学院,在綦江县东溪镇永久乡参加过四清运动,在我们修理所时是所长助理,后调任总参北京某电子对抗团任团长)。1995年天津的战友张连印出差重庆,我们聚了聚。以前和邱宏亮(江西)、甘棣康(广东)有联系,后来也失联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每当在电视里看到人民空军和雷达兵的发展进步,心里就为他们由衷高兴!</p> <p class="ql-block">复员后回部队看望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复员回厂后,我先在三车间当铣工、任车间团支部书记。1979年我结了婚,1980年有了咱们的独生女。其间,我也提干,先后在厂保卫科、纪委、组织科任干事、厂团委任书记。</p><p class="ql-block">那时,因文革中断十年的高考已恢复,它燃起了我们这代人对知识的渴望。1984年,我们几个志同道合者准备参加自学考试。刘同飞(原我厂同事,当时在万盛区文化馆工作)、李凡(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吴晓明(区人民医院办公室工作)、刘明方(我厂工会干事)和我组成一个自学小组开始自学,从哲学开始。刘明方后来自考、函授研究生毕业,曾任我厂党委书记,爱好水粉、水彩、油画和笛子。</p><p class="ql-block">不久,得到厂里准许参加电大考试的消息,我和刘明方便准备复习参考。</p><p class="ql-block">复习需要教材,刘明方是本地人,找学校老师借。时间短,只有20多天,我们只是初中毕业,高中课程没学过,看一遍教材的时间都紧张。晚饭后,我们就到办公室去复习,经常是晚上十一、二点过才休息。最后,我高出录取分数线50多分考上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班。</p><p class="ql-block">我们电大的校址在重庆无线电厂;同学来自电子工业部和市电子局企业,年龄相差两轮生肖24岁;老师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同学们都很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上课都很认真,相互学习讨论,干劲都很高。经过两年的脱产学习,我顺利的毕了业,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p> <p class="ql-block">厂团委组织参观邱少云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厂团委组织参观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电子局团委组织各厂团委书记去峨眉山</p> <p class="ql-block">电大毕业,我先后在厂工会任干事从事青工培训,在三车间任党支部书记,在厂党委办公室任秘书,在厂宣传科任科长(兼厂报主编)。分设重庆江北主厂和万盛分厂后,我在万盛分厂任党总支书记兼副厂长、党政办主任。调主厂后,先后任物业公司经理兼房改办主任、主厂厂长助理兼党政办公室主任。2005年,我顺利通过评审、答辩,获评高级政工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电大毕业师生照</p> <p class="ql-block">电大毕业同学照</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住房。想当年,我们结婚,有了小孩,母亲和我们一起生活,三代四口人只能挤在只有12平方的单工宿舍。刚开始,做饭在过道里,烧的是煤,煤烟熏人难受,咳嗽流泪。后来厂里才搭了个公共厨房。1985年,我们才住进家属区24平方的一室一厅。虽不大,也很满足,一家人在一起,老的、小的充满温馨,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1991年,我母亲因病在綦江人民医院去世。当晚我守在母亲病床旁,为她送了终。我母亲从小命苦,勤劳、善良,为我们辛劳了一生。按她生前的嘱咐,我们把母亲送回东溪和父亲合葬在一起。2021年春节前,我们把父母的坟墓重新进行了修整,让他们有了新家,这是我们后人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每年我们兄妹和晚辈都会去给他们上坟烧纸,祈祷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们一家三口</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妹妹一家及我和我女儿</p> <p class="ql-block">在车间当工人期间,我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厂里组织的理论考试,我每次都是全厂前三名。还经选拔,代表我厂铣工和另一位车工去参加过市电子局的技术比赛。在车间当工人,我年年是车间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在厂团委工作期间,我们组织团员青年学文化技术,开展青年突击手活动,开展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组织适合青年特点的外出参观学习等。多次获市电子局先进团委,我个人曾获市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在三车间任党支部书记时,我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劳动,每到月底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二点后。车间主任、副主任工作能力强,职工能打硬仗,完成任务好,是先进车间,党支部是先进支部。我们车间还在全厂开了个先河,带领全车间100多职工去云南旅游。我在车间短短一年时间,发展了三名新党员。</p><p class="ql-block">在厂宣传科工作期间,我厂年年保持市文明单位称号;我厂获市委宣传部通讯报道先进集体,我获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在宣传科负责编辑的《重庆无专报》、在万盛分厂负责编辑的《分厂之声》受到电子工业部、电子行业兄弟单位和厂里车间科室职工的欢迎。</p><p class="ql-block">任厂物业公司经理兼房改办主任期间,除日常工作外,我还负责厂里公有住房的出售,参与在江北主厂为万盛分厂职工修建了一幢12层楼的职工集资建房,使120多户万盛分厂职工住进了新居。</p><p class="ql-block">在党政办公室、在破产清算组和其他科室,我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在工厂四十多年,工作过的科室部门多,但不论在哪里都踏实认真工作、对得起那份工资,无愧于心。</p> <p class="ql-block">我主编的《重庆无专报》、《分厂之声》</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子报》刊登的我对我厂省劳模郑长江的图片报道</p> <p class="ql-block">《重庆日报》刊登的我对我厂省五届人大代表,厂优秀党员杨家祥的图片报道。</p> <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快69岁的我终于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家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从上山下乡到退休回家,这几十年都在为生活工作奔波忙碌。离开了工作岗位,又赶上了现在的好时代,大家都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小康,每天除做完家务事外,我也可以多抽点时间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干点自己喜欢的事。</p> <p class="ql-block">黄山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稻城亚丁风光</p> <p class="ql-block">云南哈尼梯田</p> <p class="ql-block">新疆五彩滩</p> <p class="ql-block">工作期间,我的业余爱好是摄影和新闻写作,有时也写点小论文。</p><p class="ql-block">摄影,我可算是个准发烧友。在部队时借用战友的东方牌135相机学会了摄影,复员回厂后,省吃俭用买了台二手德国百佳牌135相机,自己制作了一台放大机,胶卷从保定电影胶片厂购买电影胶片盘卷自己分装,把厨房当暗房,自己兑药液,冲洗、放大制作。购买摄影书籍,订阅摄影报刊学,影友相互交流学,看展览、做剪报学……。</p><p class="ql-block">我厂在万盛, 离重庆主城区远,有时采访拍摄到一个新闻,为赶时效,得连夜冲冼放大制作照片,等天亮邮局一上班就寄出去。</p><p class="ql-block">经历过很多次的投稿石沉大海,渐渐的我也偶尔有艺术、新闻摄影照片和文字新闻被报刊杂志采用。我的摄影作品《掘火者》入选重庆建城800周年展,有不少在地方、厂际比赛中参展或获奖。1989年至1994年,我有300多篇文字和图片新闻及艺术图片发表在《重庆日报》、《西南信息报》、《中国电子报》、《工人日报》、《重庆工人报》等报刊杂志上。我还有&lt;浅谈如何提高企业报的宣传效果&gt;、&lt;做好企业退后二线干部的工作﹥、&lt;政工干部的人格力量&gt;等多篇小论文发表在《工厂管理》、《记者与编辑》、《新闻闻野》等报刊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掘火者(入选重庆建城800年展)</p> <p class="ql-block">乡情</p> <p class="ql-block">春之序曲</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刊登的我的图片新闻</p> <p class="ql-block">我曾发表过论文的《记者与编辑》、《工厂管理》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爱好从摄影转向了画画。</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画画,小学上课时常在下面悄悄的画;初中时我尝试过碳精画相,画过“一不怕,二不怕死”的英雄人物___王杰;文革期间木刻过毛主席头像,临摹过连环画小人书;在部队,在工厂,也只是办办黑板报、墙报,但没有专业系统学习过。</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想重拾儿时的爱好,便于2006年开始上了重庆市老年大学,江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学了八年,师从毛亚宁、罗中浩、李世维、陈维萧、岳大江等老师学习国画山水、花乌,小写意、大写意都学过。还学习过书法、素描。</p><p class="ql-block">国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从零开始,从理论到实操,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勾、皴、擦、梁、点,多学多练多临摹,进步很快。我的《瑞雪兆丰年》刊登上了《重庆市老年大学》期刊。朝天门大桥建成通车,我创作的《彩虹飞架》等,以及钢笔画《钟南山》、《朝天门》等也都上过相关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苍山知岁月</p> <p class="ql-block">居在深山秀水间</p> <p class="ql-block">瑞雪兆丰年</p> <p class="ql-block">《老年生活》刊登的我的国画&lt;彩虹飞架(重庆朝天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老年生活》刊登的我的国画﹤瑞雪兆丰年&gt;、&lt;居在深山秀水间&gt;,钢笔画﹤一米阳光酒吧﹥、﹤重庆朝天门&gt;</p> <p class="ql-block">2004年,我在江北区黄泥磅望海花市地摊上偶然见到了一本重庆建院X老师的《西南民居》钢笔画,觉得新奇,很喜欢,便买下临慕学习。当时还没有钢笔画这个画种,没有教材,那就自己捉摸。除临摹外,外出旅游我都会带个速写本和笔,一有机会就画几笔。</p><p class="ql-block">后来,有教材了,就买了些来学。渐渐的,我对钢笔画产生了较浓的兴趣。我觉得钢笔画的优点有:用材简单,一个速写本,几支笔即可;便于携带和保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画系列,我特别喜欢一些记录历史的题材。</p><p class="ql-block">在临摹、写生了几百幅风光、民居等钢笔画之后,我开始自己选题画系列。我先后画有表现咱们重庆风光的《重庆风光》、表现藏民族虔诚自己信仰的《虔诚》、表现青藏高原藏民族生活的《高原情》、记录江南古镇风貌的《江南古镇(掠影)》、记录已经快消失殆尽的山城棒棒生活的《山城棒棒军》、记录至今已经大部消失的传统老手艺的《消失的老手艺》、记录我们难忘的知青生活的《知青岁月》等。</p> <p class="ql-block">《虔诚》之﹤转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高原情》之&lt;扎西&gt;</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老手艺》之﹤理发﹥</p> <p class="ql-block">《山城棒棒军》之&lt;李克强总理与棒棒军交谈&gt;</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创作了解放军奔赴武汉、钟南山、李兰娟、陈微、医务人员抢救病员、医务人员科研攻关、病员出院、赴武汉医疗队胜利凯旋等内容的钢笔画。组织编辑制作了我们綦江二中老三届同学的《宅家“战疫”作贡献》诗书画线上展。</p><p class="ql-block">2020年在渝北区季宣传部、文明办、融媒体中心举办的“抗击疫情”.文明“宅”行动---达人秀”比赛中,我的钢笔组画《抗“疫”,一定赢!》获书画类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20年、2021年,先后有《中宣部学习强国》以“重庆渝北古稀老党员画笔战“疫””、《华龙网》以“渝北龙塔街道71岁党员办‘潮事’”、《上游新闻》以“老党员毛朝久行摄画祖国”、《渝北融媒体中心》以“工农社区老党员“宅家不‘宅志’创作钢笔画激励全民抗疫”、《大美綦江》以“手绘抗疫!綦江七旬老人拿画笔助力战疫”、《西大快点》以“一位老党员的自白,祖国在我‘爱好’里”为题等对我创作战疫系列钢笔画和行摄画祖国大好河山进行了采访报道。我创作的表现赴武汉医疗队完成任务胜利返回的《凯旋》钢笔画在《綦江日报》发表。……</p> <p class="ql-block">致敬钟南山</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奔赴武汉</p> <p class="ql-block">我的《消失的老手艺》系列钢笔画,记录了33种传统老手艺,共73幅,很多传统老手艺,如修理钢笔、修补脸盆、补锅等现在已经消失。记录这些消失的老手艺,记录那个远去的时代,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与变迁。</p><p class="ql-block">2022年,东溪古镇政府将我的《消失的老手艺》系列钢笔画以《记忆中的东溪老行当》为题,分四期在《古镇东溪》触媒体上发布。同期,东溪古镇政府在东溪古镇陈列馆广场举行了《记忆中的东溪老行当》图片展,勾起了古镇居民的回忆,很受读者和观者的喜欢。</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老手艺》之&lt;锑锅脸盆换底&gt;</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老手艺》之&lt;补锅﹥</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我在专心创作《东溪古镇》系列钢笔画,内容包括东溪古镇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p><p class="ql-block">刚开始,出于对故乡风光美的热爱,我画了几幅东溪风光钢笔画。后来,我发现我小时候见到过的不少值得一说的场景现在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了,而且文字和影象资料都没有,我就想把它画下来、记下来。再后来,东溪古镇的悠久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驱使我想把它画下来。水平有限,是一种责任感,我下决心一试。</p><p class="ql-block">我曾多次到东溪古镇实地拍摄资料,了解、采访、、查询相关资料。在完成东溪古镇风光画后,从东溪古镇的历史画起,画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现已消失无踪迹的有价值的场景、当今的先进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现在已经画了150多幅。</p><p class="ql-block">我画的东溪古镇系列风光钢笔画,也被东溪镇政府制作成文旅宣传画,挂在公路边的栏杆上,向路人和游客宣传东溪古镇的美好风光。</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寿场</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万天宫</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麻乡约民信局</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公路边挂的我画的东溪古镇风光钢笔画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为丰富我厂退休职工和我们同学的退休晚年文化生活,我还与同事杨相平(曾任我厂副厂长,爱写作,擅书法,已出了几本书,退休后坚持每天一诗,一书法)每年组织编辑制作一届线上《﹤夕阳余辉&gt;重庆无专厂退休职工诗书画摄影作品展》,如《赋闲步晚》、庆祝建国75周年的《歌颂祖国》等,至今已五届;和同学陈锡光(曾任县长秘书、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擅舞蹈、诗词和书法)一起,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编辑制作线上《綦江二中老三届同学诗书画摄影作品展》,如《战疫,“宅家”有贡献》、《我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等,至今也有五次。每次展出的作品都很有正能量,它讴歌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了伟大的时代,很受同事、同学和其他读者的欢迎。</p><p class="ql-block">有时,我也会把同学聚会、外出旅行、自己拍摄的照片、自己画的画等,编写成专题文章,配上图片,发在“美编”上。有的还很受读者的喜欢,点击阅读量过万。</p><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的美食很诱人,小时候,有桂银清烧腊、伍金芝的椒麻鸡、王老乡的锅贴、鸡市坡的黄荆豆花、三合楼的散子油茶、冯家的烤糍粑、吴鬼的瓜子……,有些我都没有吃过。印象最深的是水口寺坡坡的油炸碗豆饼,又脆又香,离开家乡后就再没有吃到过那样的。怀旧,为此我编写了“故乡---东溪名小吃”,发在《美编》,很受同学和读者欢迎。被《綦江融媒体微生活》以“回忆杀!记忆里的名小吃,吃过五种以上说明你老了”为题发表,引起众多本地读者共呜。</p> <p class="ql-block">我编辑制作的《&lt;夕阳余辉﹥重庆无专厂退休职工诗书画摄影作品展》刊头</p> <p class="ql-block">我编辑制作的《恭綦江二中老三届诗书画摄影作品展》刊头</p> <p class="ql-block">我编写制作的《东溪古镇名小吃》刊头</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冯氏糍粑</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横店子</p> <p class="ql-block">除了画画,我还喜欢旅游。在万盛住单工宿舍时,环境艰苦,我们居住在巷子的同事就经常带着小孩一起外出活动、野餐。</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各种地质结构地貌都有,文物古迹、美景美食美不胜收。我尤喜欢自然风光和古镇游。祖国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机会我便去走走。泰山、黄山、武陵源、张家界、峨眉山、华山、九寨沟、武夷山,东三省、江浙闽赣、西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都留有足迹。偶尔也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泰国、老挝、俄罗斯、德、法、意、芬、比利时、奥地利等也都打过卡。</p><p class="ql-block">外出旅游时,我喜欢用我那已经老旧的佳能450D拍点风光照。旅途中遇到了不少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2012年去川西甘孜丹巴的中路和甲居,那里处于原生态,藏式民居和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很美。而那里的藏民更美,纯朴、善良。以前我女儿去过,给村里打扫卫生的一藏族老人拍过照(那时还没有微信),我们去顺道给送照片,并给那老人送了两件冬衣。和他们在一起的画面至今没忘。回家后我又两次给他家寄过衣物和鞋。</p><p class="ql-block">去年去俄罗斯,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和一位俄罗斯油画写生者用我的国画与他交流;在普希金公园和一群美术学院素描写生的学生用我的钢笔画与她们交流,那场景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同事的小孩外出活动</p> <p class="ql-block">内蒙</p> <p class="ql-block">在丹巴中路与藏族老人父女</p> <p class="ql-block">泰国</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边与俄油画写生者交流</p> <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普西金公园与美院学生交流</p> <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与美院学生</p> <p class="ql-block">原来,我晚上喜欢跳坝坝舞。跳坝坝舞,我有点早,那是2000年初,我还住在黄泥磅厂家属区时,就几乎天天晚饭后步行到观音桥,跳完后坐公交车回家。前年夏天在贵州桐梓尧龙山避暑时我开始跟老同学刘志益学杨式85太极拳。他(长期任綦江二机厂厂长,曾任县人大常委),可是太极拳高手,曾多次荣获重庆市太极拳、武当剑等60岁以上组金牌和奖牌。</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坚持每天早上活动活动,做做八段锦,然后打一趟杨式85太极拳。</p><p class="ql-block">书法,有一点基础,但很丑,想今后有时间也练一练。</p> <p class="ql-block">打太极</p> <p class="ql-block">临摹赵孟頫江南净土词</p> <p class="ql-block">75年,不可谓不长,但一晃就这样过去了,想说的很多很多,这里只能写个梗概。</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我的75。</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日月有价。</p><p class="ql-block">韶华已逝,梦想不灭。</p><p class="ql-block">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年华如歌,梦想如光。虽不能“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但古稀之人也应该鼓起勇气迈步前行,不负余下时光。</p><p class="ql-block">顺其自然吧!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过好未来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奔流</p> <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柿样柿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