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翔安区第十一届声动翔金暨南音大汇唱

老温

<p class="ql-block">翔安区举行南音大汇唱 35支两岸队伍参加</p><p class="ql-block">厦视直播室 2025-02-15 20:59:23</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当天,2025声动翔金暨南音大汇唱在彭厝社区举行,吸引了两岸35支南音队伍参加。</p><p class="ql-block">当天,彭厝社区松山南乐社与欧厝槐声南乐社完成翔安区南音协会会旗交接,欧厝槐声南乐社成为下一届翔安区南音大汇唱主办方。翔安区南音协会还与金门乐府传统乐团互赠礼物。</p><p class="ql-block">随后,35支来自翔安、同安、厦门岛内及金门的南音队伍轮番登台,现场弹唱、交流技艺,《出庭前》《春光明媚》《鹅毛雪》《绣成孤鸾》等经典曲目一一上演。</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届南音大汇唱现场负责人 彭荣心:我们全社区上下热情饱满、深深参与其中,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提高翔安区南音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据了解,翔安南音大汇唱每年由翔安辖区的南音社团轮流主办,每一次南音大汇唱都为翔安区的南音爱好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目前,翔安区已有28支南音队伍,同时在10所中小学开设南音传习点。</p><p class="ql-block">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南音传承人 张国雄:每年翔安区的(南音)传承工作,在整个厦门都算是为民落到实处,坐在领先的起跑线上,所以在南音非遗这块,在翔安的发展是非常好的。</p> <p class="ql-block">厦门市翔安区第十一届声动翔金暨</p><p class="ql-block">南音大汇唱</p><p class="ql-block">指导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共翔安区委宣传部、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翔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翔安区金海街道办事处。</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厦门市翔安区南音协会、翔安区彭厝社区松山南乐社。</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翔安区彭厝社区党委、居委会、老人协会。</p> <p class="ql-block">2025声动翔金暨南音大汇唱(节目单)</p><p class="ql-block">9、单位:翔南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泥金书》</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0、单位:汪厝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因送哥嫂》</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1、单位:山头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非是阮》</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2、单位:珩厝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暗想暗猜》</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3、单位:琼头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感谢公主》</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4、单位:下许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春光明媚》</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5、单位:洪前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见水鸭》</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6、单位:东园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北国风光》</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表演唱</p><p class="ql-block">17、单位:蔡厝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恨冤家》</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单位:四海南乐社</span></p><p class="ql-block">曲目、《直入花园》</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19、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村南乐社</span></p><p class="ql-block">曲目:《孤栖闷》</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20、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港尾南乐社</span></p><p class="ql-block">曲目、《为伊割吊》</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p class="ql-block">21、嶝崎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鱼沉雁杏》</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双人对唱</p> <p class="ql-block">2025声动翔金暨南音大汇唱(节目单)</p><p class="ql-block">22、单位:田墘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听爹书》</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双人对唱</p><p class="ql-block">23、单位:新兴社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暗想暗猜》</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表演唱</p><p class="ql-block">24、单位:阳塘南乐社</p><p class="ql-block">曲目:《出画堂》</p><p class="ql-block">演唱方式:清唱</p> <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游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南音社团开展老年游学实践及传承思路:</p><p class="ql-block"> 摘要: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有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我国福建闽南及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区域。以厦门市翔安区老年大学大嶝街道基层教学点为例,浅述南音社团开展老年游学实践活动及传承思路。一是街道社区南音发展概况;二是南音传统古乐的发展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老年教育 南音 传承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 。</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据悉,晋江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和闽南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不断丰富南音进校园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致力于培养演唱演奏南音的优秀人才。参赛喜获佳绩对晋江作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的顺利验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 大嶝街道社区南音社发展概况:多年来,翔安区南音协会历年举办南音演唱会,各镇街社区涌跃参加,许多青少年南音选手,获得演唱会的好评。以翔安区大嶝街道社区南音为例。</p><p class="ql-block"> 1、 “回眸乐史堪扬眉,展望前程更振声”。南音,是闽南优美的,独恃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她以婉转悠扬的音乐旋律赢得清廷皇帝的赞赏,赦封“御前清客”流芳至今。近年来,大嶝街道现有南音社:阳塘社区、东埕社区、双沪社区、田乾社区、嶝崎社区、小嶝社区和山头社区七个南音社。</p><p class="ql-block"> 2、翔安区大嶝街道社区南音历史代代相传,自上个世纪初就有南音演唱活动,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由居民自发性的南音演唱一直沿下来,没有中断,已演变成一种乡村时尚。演唱更发展成种多样,有清唱、说唱、对唱、小组唱、自弹自唱、坐唱、表演唱等形式。社区南音古为今用,走出村社,展现艺术魅力,成为文艺宣传中的一枝新葩。</p><p class="ql-block"> 3、近些年,由于广泛学习,虑心求教,多方交流,社区南音爱好者的演水平水涨船高,多次参加市、区文艺调演与会唱比赛,屡获佳绩。大嶝街道阳塘社区、东埕社区曾连续14年参加市、区、镇(街)会唱。阳塘社区南音社:参加市演唱比赛(6一10届)获得集体组织奖1次,优秀奖2次。获得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翔安区选拨赛获得一等奖2人次。东埕社南音社:自2001起至2008年止,先后七界参加厦门市文化局举办的南乐唱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第六届、第十二届参赛选手,荣获一等奖2名,二等3名,优秀奖5名的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二、大嶝街道南乐历史简介(回顾)1.社团雏形。</p><p class="ql-block">东埕南音社负责人曾文灶介绍:1、东埕村的麦埕自然村,在抗战中期(1942年),就创建南曲班。那时这个小村,只有近200人口的小村庄,就有两个南曲班,演唱人员二十余人。东埕社区东蔡自然村也有两个南曲班,人员有二十余人。南音非常普及、活跃。 </p><p class="ql-block"> 2、开展活动。仅从麦埕二个南曲班的情况讲,平时活动经费都是个人自筹,都非常认真、克苦的学习,到处都能听到乐曲声音。凡有婚、丧、喜、庆、都有南音的参与。周边地区有喜庆节日,都主动参加献艺。一九四六年,台湾回归祖国近周年的时候,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一一石井镇郑氏举行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时庆祝郑成功寿辰的时候,田乾村郑氏组团参加,东埕南音社也随团参加踩街活动。当时他们根据台湾回归的意思,演奏“百鸟归巢”等乐曲,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南音同仁们的好评。当时他们只有十三、四岁的年纪。又如新店上头宫佛祖诞辰,他们也应邀参加庆典活动,演唱结束后,受到香客们赞许。 </p><p class="ql-block"> 3、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前夕,特别在一九四九年秋,国民党到处搞恐怖活动,社会动荡不安,那时南音随着消失了。解放后,在政府的号召下,南音又逐步恢复活动,但由于人员的分流,有的工作外出,有的自谋职业,参与人员也很少了,并时续时断。 </p><p class="ql-block"> 4、再获新生。 九十年代初,当地文化部门又重视抓南音传承工作,每年的春节举行南音会唱活动,南音又焕发出生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曾文灶老艺人看过华桥大学一位音乐教授,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号召社区各界行动起来抢救南音这个活化石。并逐手收集,整理有关南音的资料。这编文章得到该校校长的支持。这编文章对曾文灶老艺人启发很大,促使他重新介入南音。从一九九六年他主持该村南音工作起,就逐手对南音进行整合,把南音爱好者组织起来,组成东埕南乐社,同时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与此同时,又吸引十二名学童,进行培训、传授。同时逐手收集、整理曲章、曲本有关资料。到目前为止,已收集指、谱全集,即:指48套、谱16套、南曲双集,35条(首)其中;包括自已创作6条。台湾朋友赠送的一部全曲全集,南南曲255条(首)。 </p><p class="ql-block"> 东埕村南乐社从一九九九年走出大嶝岛,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通过几次的南音会唱交流活动,得到了同仁的支持、鼓励、得到观众的好评。先后七届参加厦门市文化局举办的南音唱腔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5、延绵不绝。双沪南音,早于30年代就非常鼎盛,全村400人口,就有几十名学习南音,其中有父子、兄弟同时学南音。双沪南音创始人、播种人许标巡先生,因先天具有南音天赋和高超的南音枝艺,村里人和各方学者等称他为“巡先”。他的一生培育了大批南音门生,为家乡南音发展贡献毕生精力。但由于历史关系,遗憾一九六四年,社教年代正时兴传承的南音被当成黄色歌曲被禁。特別是10年动乱,南音便掩旗息鼓。一些老艺人也相继离开人间。导致双沪南音断层的主要原因。一九七八年,双沪的南音艺人许文助为传承南音撑起了门面,招集李文庭及双沪第二代南音能手和爱好者,双沪南音再度复苏。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导致青黄不接,双沪南音又走入低峪,甚至销声匿迹,十分可惜。为营救双沪南音,村中有识人士呼声于2007年双沪南音学习班隆重成立。并邀请阳塘社区南音社张文举(已故)老先生到双沪常住2个月,协助双沪组织、培训、发展南音学员,使双沪社区又恢复南音活动,几年来成为大嶝一支不可或缺的南音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三、大嶝南音发展现状 </p><p class="ql-block"> 自2008年开始至今,每年大嶝街道办组织的春节、元宵节在阳塘、双沪、东埕、田乾社区南音会唱交流活动。成为大嶝文艺团队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台湾同胞郭世源先生曾来信赞扬:“能听到你们的南音绝唱,尤其是《春吟》演奏,正如春风迎扑来”。 我们能取得以上成绩,是市、区、镇(街)、社区各级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全体同仁团结奋斗,克苦磨练的结果。 南音这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只有认真学习,克苦钻研,才能结出好的果实。俗语说得好,“操拳练曲”这个真理。没有认真学习,就无法唱出好曲。如东埕南音社在厦门市文化局举办的第九届南乐唱腔比赛,由于乐器伴奏由兄弟单位执掌,演唱与乐器不够协调,成绩不佳,此次全部落选。 实践证明,南音这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抢救南音”,使其发展、普及,需要党政、文化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要有热心的人士支持,要有必要的经济扶持,缺一不可。十多年来,南音老艺人如:曾文灶(93岁已故)、张文举(95岁已故)两位老前辇老艺人想把南音传给下一代,培养一批新学员,但求学很少……。 成绩蜚然,但问题同时存在,现大嶝南音社社员中80岁以上者10人,接班人溃乏,而且又缺少活动经费,这常常成为南爱好者心中的一块绊脚石。</p><p class="ql-block"> 四、南音发展与传承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导致青黄不接,大嶝南音将会又走入低峪,甚至销声匿迹,会十分可惜。为营救大嶝南音,有识人士疾声呼吁,发起“救我南音”之声,引起了各社区老年人协会的共鸣,社区两委也要引以重视,接过老前辈的接力棒传承南音,发扬光大。 </p><p class="ql-block"> 今年大嶝街道办对扶持引导大嶝街道社区南社文艺骨干、乡土南音能人,为双沪社区和阳塘社区南音社申请以奖代两个社区各政补助10万元,用于开展南音创作与传承活动费用。</p><p class="ql-block"> 1、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南音,亦称南管,是福建最具特色的音乐乐种之一。经历千年的发展,在当今人文环境下,南音的传承模式较古代也有了较大的不同。呼吁各级政府部门更要重示,特别对社区南音社提供南音传承活动场所,每年拨取一定的活动经费,扶持开展经常性习练及活动。以区年大学为主导,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街、镇、社区、学社,及村与村之间南音会演唱活动,相互交流丰富节日文化芬围。 </p><p class="ql-block"> 2、开展老帮带活动。聘请南音老艺术家、南音非遗传承人和专业人才,长期开展老帮带活动。南音现在有社区和民间南音学社传承、中小学传承等几种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动补充。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发扬现代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又要弘扬传统音乐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中小学在传承发展南音上的功能,从小培养南音爱好者,塑造文化氛围。 双沪社区采取在大中学生暑假、寒假期间,组织开办南音培训班,由南音老艺人及专业人士授课,并让学员在春节、元宵等节日表演,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引导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南音学习的行列中。</p><p class="ql-block"> 3、社区民间南音社传承模式。社区传承是南音固有的传承模式。参加南音组织的人称作南音子弟,他们以“弦友”互称。只要有几位弦友相聚,即可组成南音社团,择定社区家庙、文化活动中心聚合研习,以点带面。</p><p class="ql-block"> 4、中小学传承模式。翔安区教育局、文化馆要进一步重视在翔安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的意见。文件应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必须开设南音课程。编定中小学《南音补充教材》。这种由政府组织,民间积极响应的模式,从而掀起一轮学习南音的高潮。  </p><p class="ql-block"> 五、如何处理几种传承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对如何处理几种传承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一些建议。  1、既要发扬现代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又要弘扬传统音乐的个性特点。民间乐社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进行,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但是,南音属于民间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本身有着一种“自由、人性和即兴性”的特点,这点不容忽视。而应当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南音)自身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学生的禀赋差异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加快建立传统音乐(南音)自身的基础乐理。  </p><p class="ql-block"> 2.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发展南音的功能作用。设立南音专业课程,在于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南音这门音乐技术,具备在学校进行南音教学与研究的音乐人才。南音教育具有普遍性,只有了解南音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南音。  3.培养南音名师,塑造文化氛围。南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南音名师的努力,南音自古就是靠师徒相授、口传心授、薪火传承。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民间传承模式和现代学校音乐教学两种传承模式构成了南音在当今人文环境下的发展范式。在今后的教学、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坚信,勤勉、聪慧、善良的南音爱好者相信,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南音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一定会弥久厉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单位名称:厦门市翔安老年大学大嶝基层教学点。</p><p class="ql-block">通讯地址:厦门市翔安区老年大学(马巷街道印斗山南路7-2)邮政编码:3610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