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凝视 无与伦比的美丽 (2024年12月安岳石刻巡游记)

无风

<p class="ql-block">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和宋。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多为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有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其中,国保单位有10处。</p><p class="ql-block"> 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佛教题材主要有释迦说法图、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文殊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维摩诘菩萨、西方三圣、华严三圣、涅盘图、观经图等等。</p><p class="ql-block"> 道教题材主要有元始天尊、老君、三清、四御、二天尊、救苦天尊乘九龙等。内容极为丰富,地方化和世俗化也很显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综观安岳石刻艺术的特点,造型以写实为主,兼有适度的夸张变形。雕刻手法多样,既有圆雕、半圆雕、也有浅浮雕、透雕、线刻等。龛窟造像的构成,既讲求对称、均衡、和谐,又注意在整齐中见出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四川石刻造像艺术中,安岳石刻上承广元、巴中石刻,下启大足石刻,不愧为四川石刻造像艺术的代表,即使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也堪称晚期石窟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8~19两日,约了朋友一家,自驾两日,由南线而至北线,参观了10个国保单位的其中8个,数千尊大大小小 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 惊叹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艺术珍品 历经千年 岁月流逝 却依然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计划的行程是三天 10个国保一网打尽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两天8个国保 路线为: 成都–孔雀明王洞–华严洞–茗山寺–毗卢洞–县城住宿–圆觉洞–千佛寺–木门寺–卧佛院–成都</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一】孔雀洞(孔雀明王)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距安岳县城6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洞依岩而凿,窟高7.4米,宽4.3米,进深2.7米。计有文物编号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相龛内。此处造像主要开凿于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经变造像龛】。孔雀山山顶上,还有一宋代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每层有亮柱8根,共刻佛名经目144部。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是全国罕见的砌石经目塔。</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一面四臂,浓黑头发向后梳理,头戴十连云花宝冠,花纹有镂空。花冠正中刻一坐佛,身后有头光。三个长短不一的帽翅刻于花冠左右两下方,潇洒飘逸。孔雀明王两耳下垂,面部圆润饱满,画眉修长,眼睛微张,脖有佛纹。两肩厚实,着通肩衣袍,颈佩璎珞,胸饰庄严。</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半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或称半跏正坐),右脚搭于左腿上,左脚从右腿下露出部分。莲花瓣豪放敦实组成莲花座,单片莲叶平铺在孔雀背上。衣袍垂下,散开搭在莲花座上,衣纹褶皱有序,线条流畅自然。孔雀仰头,顶羽向后翘起,两目炯炯有神,张翅做飞翔状。头、颈、身刻有羽毛花纹,细腻而精美。孔雀张开的翅膀安于一巨石上。</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二】华严洞位于安岳县石羊镇华严洞村箱盖山上,距安岳县城5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洞始造于宋代,有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洞窟,内有宋代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p><p class="ql-block">华严洞,因内刻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石窟殿堂富丽辉煌,人物刻画精美绝伦,是目前中国雕刻艺术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像】华严洞窟,正中刻华严三圣坐像,即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造像高3.3米,坐高1.2米。左右两侧刻十弟子坐像,其上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高浮雕。</p> <p class="ql-block">华严洞</p><p class="ql-block">宋代,方形平顶,窟宽11.1米,高6.2米。窟后壁正中刻有“华严三圣”,三尊佛像高为5.2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普贤,右文殊,分别结跏趺坐于白象、青狮背上。左右两侧各刻有通高4.1米的菩萨各五身,左右壁上方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左右壁前端各刻有一只下山吼。在窟沿内侧左右两壁上端凿有两小龛,左龛内刻不空罚索观音,右龛内刻摩利支天。全窟构思巧妙,布局严谨,动静结合,堪称石刻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大般若洞</p><p class="ql-block">宋代,窟高4.2米,深4.8米,为儒、释、道三教合龛。正壁主像为释迦佛,高2.3米。左右刻有老君、孔子、韦陀、文殊、佛门十大闻法弟子。洞左右壁上层刻站立的弟子像十身,中层刻二十四诸天,下层列十八罗汉。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⑪”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之谜。此窟是宋代三教共融的典型石刻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三】茗山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巅。距安岳县城6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现存摩崖造像计有文物编号13个,63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50余尊,碑刻19通,题记4处。主要开凿于宋代。造像依绝壁雕刻,像前仅一小道,依山取势,各具特色,造像题材主要有毗卢遮那佛、观音、大势至、文殊师利、十二护法神将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雷同。此处造像数目虽不很多,但造型十分高大,艺术特别精湛,加之雕刻于顶峰绝壁之上,显得十分雄伟壮观,是极有价值的宋代摩崖石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 </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茗山寺·造像】 文殊 普贤像在一锁着未开放的屋中 隔着约6厘米宽的木窗隔拍摄</p> <p class="ql-block">左为普贤菩萨 右为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为普贤菩萨 右为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 大势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师利佛 </p> <p class="ql-block">茗山寺摩崖像令人映像尤为深刻的是时光的痕迹 自然风化加上风雨侵蚀在佛像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也留下一种独特的美 图7和图9背风面佛像基本完整 迎风面风化几乎去了大半 那丝丝纹理记录着岁月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茗山寺倒显得有几分简陋和冷清 </p> <p class="ql-block">进门处的金刚塑像庄严威武</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的菩萨塑像据说有的年代久远 但寺内无人 也没法问到</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四】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油坪村龙归山上,距县城50公里,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文物编号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有碑刻18通、崖墓10处、佛塔2座。</p><p class="ql-block">毗卢洞石刻造像主要开凿于宋代,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水月观音”十分精美,群众称她“紫竹观音”,英藉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宋代石刻艺术精品。另外,十炼窟、幽居洞雕刻的四川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十炼窟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珍贵文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紫竹观音(水月观音) 宋代,高3米,悬坐于一张3米长的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左侧,左手抚撑叶面,右手放在膝上,五指呈兰花手,赤脚,左脚置于莲台,轻轻踏着花蕊,右腿弯曲上翘,脚踏莲叶,故又俗称她“跷脚观音”。紫竹观音仿佛就是一位风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世俗风味极浓,又称她为“风流观音”。</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毗卢洞·水月观音】 不同角度 不同感觉 左看似庄严男子 右看似柔美女子 正看低眉顺眼 远看慈眉善目 头戴装饰华丽 结构繁复的宝冠 身着精美绝伦的璎珞 衣着飘逸 赤足翘起 侧身坐于荷叶之上 身后为紫竹林 所以被称之为水月观音 也称紫竹观音 民间又称风流观音 旅美作家韩素音称其为东方维纳斯 为中国石刻艺术精品 观音造像中的顶级之作</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十炼龛】宋代,龛宽14.10米,高6.6米,分上中下及顶壁四层。正中主像为毗卢佛,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由两个现半身的力士托住。毗卢佛左右的上中层岩壁面上各刻五幅图,上三下二,合为“十炼”。顶壁上开有五个小圆龛,内刻小坐佛像。五佛的左、右边的岩壁面上有题刻。下层岩壁面上雕刻一排男女弟子、官吏、武士像。此龛是“川密”师祖柳本尊的行化图,体现了四川独特的地方特色, 图文并茂,艺术地再现了柳本尊教祖的生平、行化、成佛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请了一个景区做清洁的大姐做讲解 虽然本地口音重 但她记忆力好 还结合了当地的各种故事和她本人的经历 讲了当地如何在文革中保护佛像 有破坏佛像的人怎么因果报应 生动传神 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幽居洞</p> <p class="ql-block">千佛窟</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五】圆觉洞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公里。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因有宋代开凿的石窟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造像集中于云居山之南、北两岩,造像区长186米,计有文物编号103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石塔1座。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龛造大像。以“一佛二观音”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等新内容。其造像小巧玲珑,衣纹细密,线条流畅,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p> <p class="ql-block">莲花手观音龛</p> <p class="ql-block">手提净瓶观音</p> <p class="ql-block">释迦拈花微笑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两边顶上的飞天雕像</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衣饰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六】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寨计有文物编号105个,大小石刻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现存石刻题记有“开元”“天宝”“绍熙”等,历时600余载。现存的主要造像多为盛唐时期和唐刻宋改作品。南北两岩除佛像外,还有摩崖石塔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p><p class="ql-block">千佛寨还刻有众多的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神、飞天、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精美。</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七】木门寺位于安岳县城北20公里的石鼓乡木门村清凉山麓,该寺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寺建有七重大殿,现仅存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祖师殿内建有无际禅师塔亭,除两扇门为木制外,其余结构皆为石仿木制成,故名木门寺。塔亭内置石塔,安岳籍明代著名高僧无际禅师的遗体,御祭归乡,葬于塔内。</p><p class="ql-block">木门寺建造构成塔于亭中,亭于殿中,构思巧妙,造型奇特,雕工精美,实属明代建筑石刻艺术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p class="ql-block">明代,大殿气势雄伟,构思巧妙,形成塔于亭中,亭于殿中,造型奇特,实属明代建筑艺术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无际禅师仿木石亭</p><p class="ql-block">明代,祖师殿内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亭,长7.8米,宽6.8米,高12米,仿木工艺逼真。亭内立五级八方石塔一座,塔高4.7米,八角形,内葬无际禅师棺一具,塔身正面刻无际禅师坐化像。</p> <p class="ql-block">无际禅师(1380年~1446年),四川安岳人,本名莫了悟,法号无际,临济宗第15代禅师。幼颖悟,好诵佛典,20岁出家为僧,遍历蜀中名刹,参礼诸大尊宿,后行脚云游,走繁昌山中,参禅宗高僧古拙昌俊,得其真传。返回安岳后,建立道林寺,继续苦习禅法,著有《道林录》。</p><p class="ql-block">无际禅师的声望在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达到顶峰,明英宗朱祁镇召其入京,敕封宗师,于北京万寿寺。设坛讲经,众多信徒前来聆听,场面宏大,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在北京圆寂后,明英宗朱祁镇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灵柩回安岳,并安葬在清凉山“佛胜寺”(后改名“木门寺”)八边形石塔内。为使石塔不受风水雨打,明英宗命工部左侍郎蒯祥,设计建造一座石亭覆盖在石塔之上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木门寺内存一对石碑,长1.5米,宽0.5米,高6米。四面碑文均不一样,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两碑四文均为工整柳体,字迹清楚、保护完好。</p> <p class="ql-block">殿中修亭,亭中建塔,此种工艺设计,一层套一层,真是巧夺天工,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木门寺的命运可谓坎坷。1951年,寺庙的财产被分给了贫下中农。1953年至1957年,通贤、石鼓粮站将大雄宝殿作为临时粮仓使用。1958年以后,石鼓乡中心小学迁驻木门寺。1960年,古戏楼、千手观音殿、天王殿、祖师殿和观音殿被拆除,改建为木门村小学和石鼓、胜利乡人民政府。2013年,木门寺移交安岳县文物部门管理。</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花纹饰</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 原来的寺庙残留下来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木门寺原为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但大部分已损毁,这些残留的建筑构建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刻·国保之8】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卧佛沟。距县城40公里,地处安岳、乐至、安居交界处。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归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释迦牟尼涅盘图”(卧化佛)闻名于世,为我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卧佛象悬睡着的巨人横卧在一块高约20米的沙岩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长23.4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盘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整个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由三组造像构成。</p> <p class="ql-block">佛在我心!</p> <p class="ql-block">仰视巨大的卧佛,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两日巡游,意犹未尽,那些散落在乡间的艺术瑰宝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有时间可以再深入到偏僻乡野去探索更多的石刻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