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白沙掠影,看见你想看见的。

英子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老家陶营,听大人们说话印象中,白沙就是一个高级热闹的地儿,后来上学上班来往洛阳坐车总经过那里,又听说白沙羊肉汤很出名。刚拿到驾照时候也曾因为省道堵车,绕道白半路翻过摩天岭,一路走一路打听,从一些乡村小土路开车经曹刘庄、大安回到老家陶营。但整体上对白沙并没有什么深入了解。</p><p class="ql-block">也听考古群老家白沙的群友,说过自由县、老商业街什么的,乙巳年正月十四因故回汝阳有事,半路又不用去了,就随兴在白沙下了车,打算随便逛逛,看看能看见点啥。不行看看岭上的庄稼地也行。</p> <p class="ql-block">客车停靠的地点是省道的白半路口,也是镇上的人民西路。沿路向东溜达,一街两行都是卖菜的,卖元宵的,卖鞭炮杂耍的。在白沙初中的门口,一个系着邮政围裙的大妈,算是卖自家种的青菜的人里边比较讲究的一个了。</p><p class="ql-block">再往东,有两口子也在卖自家种的萝卜青菜的,就比较随意一点。还有再靠东边,临近高速桥下一个卖羊杂的摊儿,也许是本色的吧,不过那些杂肝儿的卖相真的是不敢恭维。买的人倒还是和摊主很热络的说着话儿。</p> <p class="ql-block">热热闹闹的烟花摊儿上,马到成功,纵横四海……可抱大卷的长鞭,仿佛闻到了过年空气中的硝烟味,和记忆中美好的烟火气,不由得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看到了白沙村的牌子,却没有看到半点老街的影子。据后来的了解,这个牌子的地方应该是老寨的西南寨门位置吧。</p><p class="ql-block">又走了几十步,还是不得要领,向街边的店家打听,人家听说我是来玩的,就说一直顺路走,前边有小吃一条街,很多好玩的。</p><p class="ql-block">好吧,那就继续往前走。快到高速桥下了,还不见踪影,只好又打听老街在哪里?说到前边路口左拐一直走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走啊走,还是没影子,看看地图,开着流量定位也是一会跑到庄稼地,一会跑到大街上。没奈何看地图上的标志性店铺吧。文化路和兴隆街交叉口有一个永伟副食批发部,往前看就是十字路口,也看到永伟副食批发部,地图上定位却还有很远,只能自嘲的笑笑了。</p><p class="ql-block">站在十字路口,往西看两边热热闹闹人不少;往东看冷冷清清小脏乱。那就往东走吧。</p> <p class="ql-block">走了两分钟看到右边有一个党群中心,应该是村委会吧?不管它,继续溜达。</p> <p class="ql-block">为了经商所需,房子前部不是用砖砌起的墙,而是用合扇木门拼装而成,和洛阳老城东大街的老商业店铺类似。这里应该就是老街了吧。</p><p class="ql-block">虽然破败,但对联书法和词句还是透露着书卷气:燕尾点波、柳丝系岸…</p><p class="ql-block">门楣上还留有木板的门牌,隐约可以看见白漆书写的**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沙乡 白沙305</p> <p class="ql-block">白沙乡 白沙312 兴隆街 439,不同时期的两个门牌。三个五好家庭牌,文明星级牌…,光阴的故事,就在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上。只要经历过那个时代,就会想起那些鲜活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当时的高门楼了。后退两尺为行善,刮风下雨回不去家的,可以站下避避。年节下墙窑窝里点个油灯,门楼下边挂个大红灯笼,临街的铺子再上些上好的年货,节日的气氛就拉的满满的了。</p> <p class="ql-block">一街两行的铺子,一直排到东寨门,“小上海”“小洛阳”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了。</p><p class="ql-block">再往东走就是自由县县长旧居、自卫团驻地、县衙、县师范了。</p> <p class="ql-block">临街的小三间塌了一间房顶,西和墙的秸秆泥批掉了一大半,漏出来卵石砌筑和土坯垒砌的混合山墙,临街过道门的后门两边还留着五六十年代的教员语录。应该是集体办公使用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切工作………</p> <p class="ql-block">深深的内院,应该有以前的三进吧。浑砖到顶的前墙上镶着磨光打圆的不同的格子窗,可以感受到当年主人的考究和工人的匠心。只是院内和房顶确是明显的破败了。</p> <p class="ql-block">和洛八办的闺房一样宽窄的一间单披厦里,昏暗的光线里,隐约可以看到满墙的烟灰,一个肮脏的案板和一个黢黑的烧火锅头。看了半天,有一个白白的节能灯安在房顶上,又东看西看,找到一个像是拉线开关的线绳,开了灯,打开锅派,只见锅里的水还冒着热气,锅台肚里象是新烧的柴灰。靠南墙垛着不少的硬柴火。</p><p class="ql-block">黢黑的小竹篮,小瓦缸。应该就是我在门口的时候看见的一个让我有点害怕的那个老头的吃饭灶火房吧。看见他往后边去了,我才敢进来看看。却也不敢再往后边去看了。</p><p class="ql-block">就在我看完灶火,出来在窄窄的院子里拍窗户的时候,那个老头从后边出来吆喝一声“弄啥来?”我说“就看看"。一边故作镇定的加快脚步走回大街上。</p><p class="ql-block">看了临街的店铺,又拍了几张照片,老人家也从里边走到了大街上。刚进去的时候,我以为是谁拾了这个废弃的院子存放破烂的,既然在大街上,我就问问老人家这是谁家的院子?他说自家的,是自由县县长的旧居。问他有孩子吗?他说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我问孩子们都到大路边盖新房子了吧?他说孩子们在大路边盖的可好了。</p><p class="ql-block">问他既然是自由县县长的旧居,咋不修修唻?房顶院子都破烂成这样了?老人家说谁管唻!拨了几十万,不知道都花到哪了?谁会管这儿来?</p><p class="ql-block">只要我开着门,来的人都会进来看看。………</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自由县后边的道观里听别人说,"唉!那个人,听他胡说………"</p><p class="ql-block">又看见河南省传统村落和洛阳市第四批文保的牌子,也许是这些項下或者新农村建设的拨款吧。</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有几十米,一个电线杆子的边上有一个水泥门楼的院子,门楼下挂了两个红灯笼,门口墙上钉着自由县县衙介绍,河南省传统村落和洛阳市文保单位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介绍是自由县县衙现存有院落四处,其中一处为自卫团旧址,另还有东城门一座。院落均为座北朝南,保存比较完整的西侧院落由大门、过厅、东西厢房、二堂、石窑组成。除石窑为砖石结构外,其余建筑均为硬山式的砖木结构。大门、过厅、二堂面阔均为三间,厢房为面阔四间的单面坡双层结构建筑。城门高约六米,有铁皮木,门两扇,城门上有“自由县”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只是这大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文物本色,变成了红砖水泥的1980年代风貌。倒是一边的院子,大门和临街还保存的比较完整,我宁愿相信那里是自卫团旧址。遗憾的是没有从自由县前院留下西边院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回来查资料,这里是新天仙阁,位于白沙镇兴隆东街,是“天仙庙道会”首领朱金刚住宅,1927年,冯玉祥下令通缉朱金刚,朱逃至登封,宅地遂为自由县衙署所占。</p><p class="ql-block">朱家后人介绍,该四合院除被当作民国时期自由县衙署外,新中国成立后也先后被公社、大队当作办公地,还做过学堂,如今已归还朱家后人。目前,该四合院尚未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后院窑洞依然为道观使用,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二进院过屋西边的梁架。</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过屋后门拍向大街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督豫,为根治洛阳南部匪患,划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县)、临汝县(今汝州市)各一部置自由县,县政府驻白沙镇。自由县辖草店、彭婆、水寨、白沙、程庄、窦村、茹店,登封愈西里(今江左、半坡两镇)、吕店里(今吕店镇),伊阳县(今汝阳县)</p><p class="ql-block">椿树岭、陶营、大安、内埠、蟒庄,临汝县(今汝州市)临汝镇、官庄、鳌头、高水泉、东均天、神沟等地。辖区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约为880平方公里。1932年秋,自由、平等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县政府迁府店街。</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伪县城设在白沙,汉奸张治公、李友侠先后任日伪县长,韦子斌任警察局长。1948年4月伊川县人民政府从黄兑迁白沙镇。1949年3月县政府迁府店街。</p> <p class="ql-block">只有中院,修缮的还有点样子,只是正在考察之际,一个精干的老者厉声喝问,你干啥的?不准拍照!!我只好说,这房子上的雪还在啊?一边说着老家临近和洛阳考古志愿者协会的话,在套着近乎。</p> <p class="ql-block">后院有砖砌楼房,下有砖洞、地道,非常讲究。</p><p class="ql-block">上联:修炼长在洞,下联:道行飞满天,横额:天仙阁</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后来修缮的样子,只是完全没有修旧如旧的感觉,缺乏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显得有点轻飘。</p><p class="ql-block">而且作为文保单位,没有对公众开放,也不允许拍照。山西的精美绝伦的古建,借黑神话悟空的东风都开放了,这古都洛阳京畿之内的小东西还捂得怪严。洛阳全域旅游,任重而道远啊!</p> <p class="ql-block">创建茶亭碑记</p><p class="ql-block">且夫古圣先贤以神道设教,匡扶刑政所不及,用意深远,未可厚非。或以僧道不事生产而立论排斥,斯亦不免于一眚掩德之诚耳。惟是人类社会,道化不已。昔之所是今之所非,旧日宗教改革固属必要,废弃恐亦不易,况夫德人路德之改革,耶教盖亦可以想见矣。然则近日风行之天仙妙道,殆亦中华旧教之新宗教。天仙妙道创自乾隆年间,其开山师祖姓刘讳廷芳,系河南巩县人。南宫既往,不复仕进,习为符水疗疾之术以行世。传其道与张明远,再传而为朱西庚,是为天仙妙道之三世。</p><p class="ql-block">师祖随即宏扬本宗教,近卄年以来发展迅速,江南河北信徒甚多,不然未入道不能详悉其教义。且其道规十条训词十八则,盖亦谚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不恶之也。于今也,妙道四代高足大江南北传道之师祖丰德懋功,甫先生上奉师祖之命,退造茶亭以行其不遗小善之大道,故为之记。**鄙陋无文,不***,爰以先生所以勉成茶亭,是亦不废人善之意耳。此茶亭*有也。田亩作为烧茶之*</p><p class="ql-block">王伯齐撰文 王相满书丹</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初旬 穀旦</p> <p class="ql-block">按,民国34年是1945年。1945年五月,日本尚未投降,按门口的介绍1944-1945此院为日伪政府抢占,则此茶亭不排除是抗战的一种身份掩护。</p><p class="ql-block">伊川抗日政府县长兼独立团团长、省军区教导团副政委张思贤15岁曾考入白沙县立师范读书。1945.9张思贤同志牺牲时才29岁。</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伪县城设在白沙,1944年10月,张思贤独立团攻打白沙据点,日伪警察局被全歼。1944年11月17日,日军进犯伊川江左抗日根据地官庄村,独立团在尹湾设下埋伏。这是八路军皮定钧、徐子荣进入伊川后打得第一场抗日漂亮仗。1945年1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版报道:“伊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暴行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1945年2月8日,河南军区王树声、戴季英率三、四、六、支队,八路军770团(团长张才干),中央警备四团(团长陈先瑞),计三千余人渡过黄河,沿“晋楚”古道进入豫西,经宜阳、伊川进入伊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在此形势下,1945.5,日伪军盘踞的白沙镇,自然会出现一些或明或暗的抗日活动。茶亭也许也是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前院中院,都有加工冥界元宝的机器和工人,在前院的杂乱建筑中偶然一瞥,看到东边墙壁上透出来的砖雕“馨餐”二字,东边应该是当年作为东厨的跨院,可惜都没有好好的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毕竟赚钱生存是当下的第一需求,至于那些看不到眼前利益的文化传承,是需要一些精神,才会主动去做的事情。而这些市保,传统村落保护,确实也需要引入一些市场机制来推动。</p><p class="ql-block">毕竟现在还没有象西方的一些立法那样,对上了名录的地产,它的主人有维护历史风貌的法定责任,损毁或者灭失是要负责任的。这也导致我们会看到一些西方古堡,主人无力维持时,会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转让,让有能力的人来承担维护它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自由县建立后,平顶山、驻马店、周口、漯河一带的商人,至洛阳经商都要经自由县城。《白沙民谣》中有一首《集市景》描写了当时商铺云集、盛极一时的景象:“京广杂货居中央,西南两街花粮行。北门以里铁匠铺,饭馆小吃味飘香。”</p> <p class="ql-block">自由县立师范学校位于白沙镇兴隆东街老初中,该院有三座大房,每房三间,20余间厦房,后院有体育场。</p><p class="ql-block">这个县立师范学校,就是抗日先烈张思贤等曾经就读过的地方,也是白沙初中的旧址所在,里边还有一个操场。</p> <p class="ql-block">再向东走,路南有公立的伊川县直幼儿园分园,也在无声的昭示着白沙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墙上朱天水故居的牌子,真的不会觉得这么一个破败的地方,会有什么文化基因。但是基因怎么传承转化,就看家族和主政者的水平了。</p><p class="ql-block">朱天水(1909~1938),艺名香水,绰号“洛阳迷”,白沙镇白沙村人。河南曲剧创始人之一。父早逝,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后学踩高跷,唱曲子。13岁随张钦堂到洛阳踩高跷谋生。后应邀与一批出色的高跷曲艺人在临汝组成以他与关云龙为首的班子,到临汝镇登台对戏,一举成功,引起轰动,一时观众蜂拥而至,挤倒了石墙,赢了另外3台戏。</p><p class="ql-block">洛阳南关曲子迷吕老八闻讯,邀朱天水等人进南关火神庙戏楼演出,此为曲子戏首次进洛阳城演出。1929年应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之邀,朱天水与朱六来等30余人进部队唱军戏,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朱天水嗓音好,高低音、真假声结合自然。曾学习借鉴 "南阳曲子状元"汤印侯的演唱方法,得京剧名须生孙盛甫指教,嗓音运用更为巧妙,唱腔愈加柔媚,无论演悲剧、喜剧,皆为观众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他饰演青衣、闺门旦,集民间闺秀美姿俏态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创造了洛阳曲子旦行的最初表演形式,被列为曲剧界“上八仙”之首。民间流传着 “要得美,看香水”;"要论真出奇,还是“洛阳迷”等赞誉。朱天水于1938年病逝,又一个卒于29岁的,和白沙有关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朱天水故居斜对面是朱圣孔旧居。朱圣孔是朱熹六世孙,元末生于福建,是朱氏迁洛始祖。在洛阳山陕会馆西边不远还有朱熹祠遗址牌坊。朱圣孔卒葬白沙李家坡。</p><p class="ql-block">朱熹14世孙,白沙镇白沙村东街朱本固、朱守固,为明嘉靖年进士。二十世纪初白沙东街还有著名的朱家染房。</p> <p class="ql-block">只有朱圣孔旧居的临街门上边墙上,有一个和高大的深宅上房后墙一样的八角圆窗,不知道是风水,还是别的什么讲究。</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家的墙上圆窗,却是内外都是圆的,是有什么意思吗?</p><p class="ql-block">以前的房子,不论是土坯还是砖墙,都是墙体厚实,住起来冬暖夏凉,真正的以人为本。不像现在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华而不实,对自身没有多少的养身资助,反而是为别人而活的一种面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般没有临街生意是住宅,都是在住宅大院的左前角开一个带过道的大门,迎着大门是四合院左侧厦子房的山墙。山墙上讲究的人家做个照壁,一般的人家也会有一个供奉生存神的窑窝,里边贴上神主牌位,外边贴上祈福颂神的对联。种地的敬土地爷,做生意的敬财神爷,各行各业敬的都是自己行业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开门不会让罡风煞气直冲内宅,而是曲里拐弯,环环绕绕,五行合和,化刚为柔,少火生气,生生不息。居家和美,瓜瓞绵绵。</p><p class="ql-block">作为在商业繁华闹市的宅院,大多门脸不宽,却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内里锦绣繁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院子窄,两边的厦子房都是半披厦,即便不是浑砖到顶,上房后院四角也都是高大的砖腿子,加上里边的梁架,大多保持了中国古建墙倒屋不塌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房子的内墙面大多有一个一个的窑窝格子,可以像柜子一样放各种必须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节省房子里边的空间。</p><p class="ql-block">院子里边有的厦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改建成了那时候时髦的一块玉水泥平方。只不过那时人们刚解决温饱不久,一块玉里沙石多水泥少,看起来又薄又粗的。但是那也是不用像瓦房顶一样每年查补的,所以内心欢喜地把这种房顶叫做“一块玉”。</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东寻找东寨门,作为省级传统村落的明清民居却在逐渐的灭失中,不是破破烂烂,就是要改造成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乡愁戛然而止,文化断代、基因灭失的痛,只能在心中暗暗叹息。</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终于看到了,隔着寨门的东边,还来了一些身着节日盛装的表演的人们,我想好好的抓拍一张照片,却不意人家从寨门外拐到南边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沙镇兴隆东街头的寨门,门楼已不存,仅留下青砖券门洞、木门。</p><p class="ql-block">东寨门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白沙镇商界领头人朱成周(其父朱金榜时任清代六品武官武略骑尉)及本镇同僚的主持和倡导下,由众百姓集资、商人商会捐款、并经清政府允许而修建竣工的。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白沙镇东、西、东南、正南、西南、北寨门皆有青石雕刻的“兴隆镇”三个字。</p><p class="ql-block">民国16年(1927年),冯玉祥将军督豫,新置自由、平等二县,将白沙镇设为自由县县城。当时的县政府用石灰将原门额“兴隆镇”覆盖,由当今伊川籍书法名家程豫生之父程默化亲写“自由县”门额。</p> <p class="ql-block">白沙南靠摩天岭,北临顺天岭,东依娘娘山。白沙古镇正街东西长三里。有说白沙村东白降河岸的坡坎上,分布着厚1.5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300米,约7.5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遗址。今天我却看不到一点痕迹。</p><p class="ql-block">出了东寨门,不远就是白降河,有明显的台阶高差。</p><p class="ql-block">白降河《水经注》名大狂水,自东向西一路汹涌而来,到白沙寨东,撞上娘娘山余脉摩天岭岭头,转头向北,直扑而去,几百米开在,就又一头撞上顺天岭石壁,再次转头向西。</p><p class="ql-block">於是白沙寨所在的这片福地,头枕摩天岭,腰系白玉带,枕山带河,就成了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白沙镇附近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颖阳县,孝文帝十三年(489年)在白沙镇东设湮阳城。唐朝建立后,在湮阳故城西北的白洚河边,设白沙镇,故址就在今白沙村。同时,在白沙镇设白沙馆,白沙馆成为伊阙道上的重要驿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降河东桥在白沙东寨门300米处,建于1975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三),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日)通车。桥栏板上书有兴隆桥三个大字。这里现在还设有东寨水文检测断面。</p> <p class="ql-block">护河坝下,一个长方形的洗衣池里有七八块水泥洗衣板,还有村民在里边洗着衣服。这就是文化基因中的治水用水利民之举。</p> <p class="ql-block">桥东竖着白降河河长公示牌,上边清楚的列出了各级河长的职务姓名联系方式和工作职责。北面还有白降河的简介和流域图。</p> <p class="ql-block">过了兴隆桥,就看到前边有些红红火火的热闹地。过去一看是新的白沙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元宵民俗节,有戏曲,有杂耍,有儿童游乐场,有各种小吃。只是都成了千篇一律的炸鸡腿、臭豆腐、烤香肠之类的舶来垃圾食物,想找一碗传统的大锅粉汤之类的也成了久远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还好有一个炒面炒馍的烟火摊,吃上了一点热乎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青青麦田附近的唱大戏,套大鹅,有了一些久违大地欢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看地图,北边的田地里有一个朱师爷庙,想着去看看和东街的朱熹六世孙朱圣孔有没有什么牵连。从白半路北拐过去,走着走着走着累了,又看见路边有三个不太相善的年轻男子抽着烟在路边,心里怕怕的,觉得不安全,就折了回来。在回去的兴隆桥东北河沿,看见有一家马头墙的院子,就过去瞧瞧。</p><p class="ql-block">又看见顶路有一间小庙,走近了,原来是奶奶庙。也是原来镇上曾经有过的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花姑奶奶庙位于白沙镇兴隆东街白降河东桥东北,本世纪初又在原址上复建。农历三月初七庙会还有很多人参拜。</p> <p class="ql-block">回去向西的路上张望着,看见左边有尖尖的哥特式教堂,查资料显示在原东南寨门内。</p><p class="ql-block">东南寨门在白沙镇人民东路李家街路口,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位于白沙镇东李家街中部,始建于民国初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建。上世纪九十年代扩建。白沙大约有基督教信徒800余人。</p><p class="ql-block">想着地图上文化路北段还有清真寺和两个其他寺庙,顺便也去溜达溜达吧。</p><p class="ql-block">快到降河北桥的时候看见了清真寺,还挂着伊川县伊斯兰教协会的牌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清真寺在北寨门附近。</p><p class="ql-block">北寨门在白沙镇文化北路清真寺北,现已不存。这就是车轱辘话。</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原址在白沙镇文化北路东拐一民宅内,1920年迁此。1983年寺院开放。2008年改扩建。白沙大约有500余口穆斯林信徒,伊川县伊斯兰教协会设在该寺内。</p> <p class="ql-block">顺着白降河向西走,寻访诚心寺,看它和白降河形势的位置关系,却没有见到惯常的寺庙形象,之间有一个院子后的河边种了不少松柏树,想想这不是一般百姓住宅的风格,到前边看看吧。果然诚心寺就是它了。</p><p class="ql-block">诚心寺西边顶街是一家鱼类养殖场。寺门里飘出净土宗声声不断的“阿弥陀佛”的佛号声。</p> <p class="ql-block">小院倒也素净,里边是玻璃钢瓦的简易大殿,通往大殿的砖铺甬道两边是四时常艳的各色塑料鲜花,大殿里边的佛菩萨也鲜艳明亮。</p><p class="ql-block">进门边挂着一排溜的褐色僧袍,室内左转的拜殿门口贴着“止语”字样,地上摆着一排排的拜垫,正面和两侧有不少的白色佛像和佛画,有一位居士正在无声的顺北墙在室内绕着。</p><p class="ql-block">我没有看明白这白色的佛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降河北桥南路西,竖着两块扶贫的纪念碑牌,记载着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桥在白沙北寨门100米处,建于1976年2月22日(农历正月二十三),5月2日,全村劳力浇筑混凝土桥面。7月1日峻工通车。2010年拆除重建。</p> <p class="ql-block">看地图蒙泉寺就在过去河一直上去的地方,到跟前却见正中间的是城隍庙的神殿。东间火神殿,西间才是蒙泉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时白沙有天王庙、城隍庙、俗称北大庙,在白降河北、白沙镇兽医站西侧。</p><p class="ql-block">濛泉寺位于白白沙镇兽医站东侧,白降河支流五寺沟小溪旁,清泉穿寺而过。</p><p class="ql-block">民间俗称濛泉寺为“下寺” ,称天王庙、城隍庙为“上庙。</p><p class="ql-block">古濛泉寺现为学校所在,寺院古遗址也已荡然无存,今濛泉寺合并于北大庙内,为当地村民捐资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濛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鼎盛于武周的后朝,以溪为界分上寺、下寺,规模宏伟浩大,大殿均宫殿式。寺院有大殿三间,耳房相对六间。</p><p class="ql-block">寺内大钟约2000余公斤,供和尚念经用,1958年大炼钢铁遭毁。1961年濛泉寺被拆除,建大队部和面粉厂。</p> <p class="ql-block">返回车站的路上,看到一户人家贴着慈父十年的对联:一腔热血恩未报,十年未改孝长存。</p><p class="ql-block">是有传承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看见这供销社和缝纫机配件的招牌,也颇感新鲜。</p><p class="ql-block">想起来资料说的,奶奶堂位于白沙镇供销社院内,1960年被供销社用推土机铲平。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在白沙镇西复建奶奶庙。农历二月十七庙会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白沙相关的资料,一并附记,留待有缘时再来寻访吧。</p><p class="ql-block">民国自由县1927-1932年五年期间,先后有十名县长:张绍堂、文辑照、吴清选、李培元、王照珍、王汝娃、王青云、李蔚先、王任、于金鉴。</p><p class="ql-block">烽火台:位于白沙镇农贸市场北,建于商代,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文峰塔:位于白沙镇西奶奶庙附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塔高15米,六层六角。1941年区长杨明勋下令拆除,砖木料建白沙小学后楼。</p><p class="ql-block">五龙潭:今白沙镇初中院内吃水井,呈方形、青砖券成。平时潭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据说天旱时在潭边焚香祭拜即下雨。</p><p class="ql-block">西寨门:白沙镇兴隆西街福临门超市东,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正南寨门:白沙镇人民东路李某某住宅西,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西南寨门:白沙镇人民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湮阳城遗址位于白沙镇下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该城设南北二门,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十三年(489年),是当时设立的县城。城内有东西两个校场遗址。现可见布纹厚瓦,花纹青砖,铜箭头、青石旗座等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姚崇故宅:白沙镇南二公里石岭村附近摩天岭上,据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偏西百步。相传为梁公庄,有遗井,今废。</p><p class="ql-block">按本传,公寄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p><p class="ql-block">姚崇祖籍陕州(今河南陕县),武将世家,自幼随母亲居汝州广成外婆家生活二十多年。后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在武则天、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姚崇屡次出任宰相。开元元年任同州刺史的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出任宰相执掌朝政,除去朝中积弊十种,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被誉为“救时宰相”。毛泽东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刊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的批注。</p><p class="ql-block">玄妙观:位于白沙镇炉坪村西,原有正殿三大间(现封存),厢房24间及和尚住房6间,门楼一座。明清鼎盛时期,有主持一人,和尚4人,庙地80余亩,庙内有石碑30余块。现存大殿三间,殿门匾额“玄妙观”为明万历九年洛阳县知县李载阳亲书,距今已有430余年。</p><p class="ql-block">太平桥:地点位于白沙镇朱岭村南约一公里处,长约50米,宽5米,建于明朝末年,现自然损坏严重,仅残存有桥洞的痕迹,此处盛产名贵中药材太平鸟(何首乌),名扬省内外。</p><p class="ql-block">发云寺遗址:地点位于白沙镇下磨村西南100米处,修建年代不详。嘉庆五年(据石碑记载),还有山门、大雄宝殿、甬道等,香火鼎盛。1957年还遗存和尚塔一座。1972年,在遗址西发现方形拱顶墓一座,出土唐三彩7件。</p><p class="ql-block">窦村关帝庙墙砖及建筑均为明代风格。清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至少进行过三次重修 。道光年间重修火神殿、城隍殿、圣母殿(娘娘殿)、后殿(即五虎殿)等殿宇,树立有《重修火神殿城隍殿圣母殿后殿碑记》。古迹仅剩下正殿一座,火神庙一座及几无完整的三通残碑。热衷与保护、重建的人们,使历史文化古迹重修天地之间,赓续忠义思想,教化一方百姓,义举流芳。</p><p class="ql-block">叶村关帝庙残存大殿,殿墙上镶嵌有万历三年碑:“.......叶家寨内有义勇武安王庙在焉!考之先民不知创自何时?志云豆夏王建德之所立耳。传至大元至正二年,有毛百户重修焉.......迨我龙飞万历御极三年二百有余岁矣!世远而栋宇朽腐,时久而台榭倾颓.......郡有太医院散官叶仓......聚材鸠工而课章程焉!复建大门一道、东廊两间。起工二月初二,落成四月初三。庙貌森森........” </p><p class="ql-block">太沟寺隐蔽于黑龙山中。叶村叶灿坡,依托山中茂密的植被和涓涓小石溪水,创建了洛阳市逍遥村康养文化有限公司。山谷起名逍遥谷,而太沟寺就位于谷中。</p><p class="ql-block">到太沟寺走黑龙山南,从鲁沟村北大风口,沿谷中小溪一直向下,过鬼门关,到谷底,抬头能看到石箱子时,再往前走百余米,就到寺院;</p><p class="ql-block">走黑龙山北,从白沙叶村庞窑自然村高大铁路桥附近的道路右侧入口,沿着山谷深入即到。</p><p class="ql-block">寺院位于高耸云端的黑龙山下,大门前有一个宽敞的水泥广场。大佛殿是寺院保存下来的唯一古代建筑,殿宇三间,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太沟寺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初建殿宇一间,后又修建三间大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残碑有记载:“乾隆四十八年贠纯超等五人接踵前人募化诸村,在小石溪又建大殿三间以妥佛祖。本寺有香火山场一份,在鹅老鴟沟西。叶书与住持有己亩一段,坐落鬼门关沟口....</p><p class="ql-block">相传古代有位太子曾在这个寺院旧址隐居过。离这里不远有座娘娘山,山上有一座娘娘塔,据说是为纪念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之母薄太后而修建的。汉文帝会不会是人们相传的那个曾在黑龙山隐居过的太子,岁月远迈已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白洚河与江左河汇流后,向西流经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汇流。缶高山应该是鲁沟北的方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