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李雅俊

<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千米,占地面积1000亩,为现代化专题遗址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开放。2022年3月,新馆(陈列馆)开工建设,2023年7月26日正式落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应该是古蜀国的文化遗存。关于古蜀国,整个文献的记载非常少。说文解字中提及,“蜀”,葵中蚕也。古字中的蜀字,头部是大大的双眼,底下是长而弯曲的身体,看起来像一只蚕。</p><p class="ql-block">据说古蜀国最早的国王名叫蚕丛,整个古蜀国共传了五代,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直到战国后期,秦朝灭了巴蜀。</p> <p class="ql-block">世纪逐梦展览背景:20世纪20至30年代,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给林名均关于四川遗址发现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文化命名。</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发掘历史介绍。</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2021年9月出土于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四号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似同属一件铜器。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人像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p> <p class="ql-block">青铜着裙立人像。</p><p class="ql-block">2022年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掘出的重要文物。其面部特征鲜明,宽脸方颐,菱形眼眶,纵目粗眉,宽鼻阔嘴,长方耳,耳垂各有一穿孔,可能是用于悬挂耳环等装饰物。人像左手在胸前呈持握状,似乎握有一物。身着坎肩、短裙,赤足立于方座之上,整体造型孔武有力,推测在三星堆祭祀场景中担任着独特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知识介绍。</p> <p class="ql-block">巍然王都展览背景: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p> <p class="ql-block">陶猪。尺寸小巧,长9厘米,宽9.5厘米,高5厘米,却充满了生动与活力。它的外表饰有毛发纹理,整体造型圆润可爱,体型短小,四肢粗壮,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带着一种酷酷的坏笑。这种表情让这只陶猪显得既呆萌又调皮,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的萌物。</p><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文化中,猪是极为重要的图腾之一,与祖先崇拜紧密相连。陶猪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中猪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只陶猪无疑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的造型独特,表情生动,制作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高柄豆上部呈盘状,用以盛物,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器圈足相通。这件高柄豆的圈足上还刻划着一只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的图案十分普遍,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陶三足炊器。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陶人,夹砂褐陶,光圆头,高鼻突出。眼、嘴属阴刻线条画出,身着长裙,腰系一带,在腰前系结。残高10厘米。</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古城面积大概3.6万平方米,比中原商王朝的都城还要大。发掘出了城墙体系、居住区、墓葬群以及祭祀坑等。现在已经确定的古遗址分布达30多个,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等最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文物。纯金提炼,再捶拓成薄薄的金箔,最后用粘合剂粘到青铜人像之上。</p> <p class="ql-block">关于古蜀黄金产地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1996年广汉采砂工人在鸭子河南岸的河床采砂石的时候发现了四块石头渣。但这四块石头上面有非常平整的切面和宽半厘米的巨缝。被人为加工过的痕迹很明显,并且发现石头的地点就在三星堆遗址北面。根据这一系列线索推测,三星堆遗址北边鸭子河南岸应该是三星堆人的玉石加工作坊区。</p><p class="ql-block">进一步研究发现,三星堆人在西北大山里面开采出玉石料,沿着鸭子河顺流而下,将原料运输到三星堆城北,加工成各种玉石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雕像群蔚为大观,是三星堆青铜文化重要标识之一。青铜人头像造型生动、内通丰富,头冠、发型和服饰各异,是当时族群构成与等级秩序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年代为商中期,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共57件,这些人头像有普通的人头像,还有戴金面罩的人头像,</p><p class="ql-block">这些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他们的眉毛浓密且竖立,鼻子又大又宽,嘴巴大而扁平,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p><p class="ql-block">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戴饰,制作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其相貌与中原人差别很大,究竟象征什么身份,还有待考究。</p> <p class="ql-block">金杖,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7月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据专家推测,商金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商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和鱼的颈部各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p><p class="ql-block">商金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2013年8月19日,商金杖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罩。</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罍、青铜铃、青铜牌饰、玉璋、玉戈、玉琼、陶盃等文物,广泛吸纳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神树纹玉琼、青铜鸟足神像、青铜持璋小人像等文物,则体现了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特征。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创造性特点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器盖。</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青铜尊。</p> <p class="ql-block">天地人神展览背景: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祗、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玉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以玉璋、玉戈、玉琮、玉璧等为重要祭器,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祖先神灵,承载着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古蜀人宗教礼仪制度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玉璋。</p> <p class="ql-block">青铜持璋小人像。</p><p class="ql-block">青铜持璋小人像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它虽然只有4.7厘米高,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件小人像出土时,头部已经缺失,无法窥其真容,但仅凭其姿态和手中的璋,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神秘与庄严。</p><p class="ql-block">小人像双膝跪地,双臂平伸,双手紧握着一件璋,其高度甚至超过了半身。这件璋的上部呈“Y”字形,形似树杈,显示出古蜀人独特的审美和工艺。虽然它的服饰简单,上身赤裸,下身仅穿一条裙子,没有鞋袜,但手中的璋却彰显了其非凡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p><p class="ql-block">出土于7号坑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是3到8号坑出土器物中最为神秘的器物。它外部由青铜材质制成,形状是类似龟甲的椭圆网格状结构。其中一侧有类似合页和插销的开关,似乎能打开与扣合。而封存于内部的玉石上还发现了丝绸残留物。青铜、青铜丝绸玉,这些华夏文明的符号都在这件器物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罍在古蜀人心中地位崇高。</p> <p class="ql-block">青铜骑兽顶尊人像。</p><p class="ql-block">通高约159厘米。由八号、三号、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兽、青铜骑姿顶尊人像、青铜尊口沿拼合而成。青铜尊盛有海贝、玉器等。神兽头顶有青铜立姿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的挖掘和组装过程历经30余年,从1986年到2022年,研究人员从4个祭祀坑中攒齐青铜神坛的“零件”,对比青铜器的断茬、范线、纹饰,进行“跨坑组装”。</p><p class="ql-block">神坛可以大致分成3层,青铜神坛底座、青铜神兽和青铜顶坛人像。第一层为青铜神坛底座,共有13个小青铜人像,他们的打扮和动作并不相同,如同“群演”,各有分工。第二层为青铜神兽,神兽的脖子上有麻绳一样的青铜装饰。第三层为青铜顶坛人像。</p> <p class="ql-block">研究性复原青铜神坛。</p> <p class="ql-block">青铜纵目面具。</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青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因为大型青铜纵目面具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夸张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面具。</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中一共出土了大大小小20多件的青铜面具,造型都是大同小异。而这件青铜面具是当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出土时破损也比较严重。因为体型太大,在制作时采用了分铸法,比如说这件面具的两个大耳朵,都是单独先铸造好之后再嵌上去。</p> <p class="ql-block">青铜兽面。</p> <p class="ql-block">鸟足曲身顶尊神像。</p><p class="ql-block">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龙柱形器,其器身呈圆柱形,上大下小。器上有一龙昂首站于器顶,下身垂于器壁,两后爪紧抱器壁两侧,尾上卷。龙口大张,作啸吼状。</p> <p class="ql-block">青铜虎形兽。</p> <p class="ql-block">虎首龙身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形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形器。</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是古蜀国对太阳崇拜的见证。中间圆形代表了太阳,而边上的五条杠则代表了太阳的五道光芒,最外的圆则表现的是日晕。器物中间有一个小孔,应该也是固定之用,方便让人膜拜。</p><p class="ql-block">太阳形器采用了分铸法,先将太阳、五道光芒和日晕铸造好,然后再用嵌铸法组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青铜凤鸟柱头。</p><p class="ql-block">凤鸟柱头是三星堆八号坑出土的一件文物。身体和尾巴既似公鸡又像凤凰,嘴巴又像鹰。</p> <p class="ql-block">青铜蛇。</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生动展现了古代蜀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堪称青铜铸造技艺的瑰宝。被誉为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树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缘此登天。神树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神互通之思维观念的形象化写照。</p> <p class="ql-block">跟着讲解员一路走过来,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意犹未尽中,特别想再回头“复习巩固”一遍,可是楼下临展厅正在展览海昏侯国遗址,“复习”和“新知”间还是和同伴一起选择了“新知”。</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考古发掘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刘贺玉印。</p> <p class="ql-block">刘贺介绍。</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雁鱼形青铜灯。</p> <p class="ql-block">五铢钱。</p> <p class="ql-block">麟趾金。</p> <p class="ql-block">马蹄金。</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蒲纹玉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