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悟的“柴定律”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是个畈区,位处村道与国道的交界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个种田的好地方。最大的缺点是缺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柴草是农家生活的唯一燃料,这里深土层的柴山极少,四周都是光禿禿的沉积岩山体,队里按劳分配的那点农作物桔杆,远远满足不了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柴草问题是农家需要解决首要问题。这里的孩子,六七岁便学着砍柴。我家人口多,柴草需要量大,我刚发蒙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拿着柴刀,到田边地头或附近山上割一捆茅草背回家;读中学时,每到寒暑假,便和大人一样,拿着柴刀和纤担,到离家十多里甚至几十里路远的大山里去砍柴了,这项任务直到我参加工作才算终止。十多年的砍柴经历,我不仅从身体素质和砍柴技巧上完成了由低到高的过渡,对柴的认识也实现从燃料到文化的升华,对先辈传承下来的一些“柴定律” 也有了自己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p><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中,柴是火的代名词,饮食革命(从生食到熟食转变)以后,柴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它集烹饪、取暖、照明于一身。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居于首要地位。首先,柴作为火的燃料,是人们生活的万能帮手,是帮助其他物质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资源,没有柴的加持,米不能变成饭,水也成不了茶,油、盐、酱、醋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其他物质即使一时短缺尚可用其他东西来替代,唯独柴(火)无法替代且不可或缺的,否则人便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而无法生存,“有喫(方言读qia6与恰同音)冒喫,烧把大火一炙(方言读zha6与扎同音)”,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人们的心目中,足见人们对柴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汉语中,“柴”与“财”同音,柴是财富的象征,古代,人们常把劳动报酬和生活必需品统称为薪水或薪俸,现在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也还称作薪金或工薪,因此,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且不可动摇的,“进财”“发财”通常是朋友、熟人、邻里之间祝福语,而向人家借柴,对出借者来说,相当于“退财”,是十分忌讳的。再次,柴虽然是基础资源但并不稀缺,柴草分布广泛,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每年都会自然生长,人只要能吃苦,不怕累,都能找得到。即使柴源较少的畈区,也能通过山区进行余缺调节。因此农村人家常常把一年要烧的柴提前准备充足,向人家借柴烧是无能的表现,是很没面子的。</p> <p class="ql-block">借衣不借鞋”的“鞋”,我理解应该是指早年上山砍柴时穿的草鞋,即用稻草编织的鞋,七十年代以前,农村人几乎家家都有草鞋耙(一种编草鞋的工具)穿草鞋出工、砍柴司空见惯,因为草鞋取材容易(稻草到处都是),编织工艺简单(一看就会),穿着既轻便又稳当(草鞋防滑,抓地牢)造价便宜(一双草鞋几分钱)上山下坡特别适用。一个人如果连草鞋都要找人借,说明此人非傻则懒,如果有借必应,只会让他产生依赖,不如不借,促使他自谋出路,成许还能自立自强。</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p><p class="ql-block">这条定律没有砍柴经历的人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把它当作一道选择题,估计很多人会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因为没有砍柴经历的人,提起上山下山,便以为是游山观景,上山要比下山费力得多但有过砍柴经历的人,体验就完全不同了:上山的时候,正是精力充沛之时,又是轻装上阵(除了随身所带的柴刀和纤担,没有其他负担),人的重心和作用力刚好形成平衡,不容易摔倒,所以很容易;下山时,因为砍柴的体力消耗,人已疲惫不堪,再挑着一百多年重的柴担(十多岁的孩子也要挑几十斤)重心和作用力同时向下,不容易掌握平衡,稍有不慎,便会连人带柴摔倒在地,特别是碰到平时少见的好柴时,舍不得放手,明知柴担很重,也要勉为其难挑回家,下山时,脚直打颤,一不小心,便翻滚在地,下滑几米甚至十几米,皮破肉烂是常事,没伤筋断骨就算幸运了。另外,砍柴时,如果眼前只有柴,不考虑退路,也是很危险的,有次我到断山洞一座大山上去砍柴,发现山崖上有一丛檵木,便攀着上去将这丛檵木全部砍掉后丢下崖,当我要下来时才发现,我攀上去时当着抓手的檵木全被我砍掉了,没了抓手人根本下不去,最后走了几百米的弯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平缓地带才回到原地。从哲理上看,我对这条定律的理解是:上山和下山,就像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人的地位上升时,容易接受;地位下降时,很难接受。在社会生活的大山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财富,由于个人的天生稟赋,后天素质、机遇不同,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财富也有所不同,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克服下山之难,带着自己的所得平安回归。而要克服下山之难,就要求我们在身处高位时便要有自知之明,做到德位相配、力任相谐、进退有度、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或贪多务得,避免超负下山而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发生</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磨刀不误砍柴功”</p><p class="ql-block">“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只是从字面上涉及的时间分配上来理解,便会误读成“磨刀不要耽误了砍柴的时间”。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条定律中的“不误”是用砍柴的效率为标准来衡量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磨刀不会耽误砍柴的功夫。因为砍柴功夫的好坏不是以砍柴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而是由砍柴的数量多少来决定的,刀磨锋利后砍的柴要比不磨刀砍的柴多,完全可以抵消磨刀所耽误的那点时间。我对这条定律的理解是从血的教训中领悟的,小时候到山区砍紫,柴草茂盛的山大都是有专人看护的禁山,山上的柴是不准外人砍的,我们只能到无人看护的野山上去砍,而野山上砍紫是要碰运气的,运气好,可能会找到一些遗留的灌木,大多数时间只能砍一些当地不要的冬茅或荊棘之类的柴草。砍这种柴如果刀不快,一下没砍断,一抖便将握柴的手拉出一条血口子。对砍柴人来说,磨刀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从哲理意义上来说,是指要做一件事情,事先应作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好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是后者的平民化解读而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