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分配制度,早在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在尝试中推行了,即使是工作也是需要统一分配的。</p><p class="ql-block"> 回想那时要是没半点人脉又不想去积极求人,只是消极耐心等待,想有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基本是不大可能的。虽然分配也许仅仅是一会儿的事,但对人的影响却是个长久的事,好在一个人的想法具有可塑性,遇到没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会说服自己去接受那份已安排好了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按照政策分配原则,记得我初中毕业那会,同学中有分配升学继续完成学业的,有经学校动员报名后分配去了广阔天地奋斗的,也有先后分配进入城市企业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知道凭自己拥有的那一点认知,无论分配后做什么想有灿烂的人生都是挺困难的事,但对待分配上山下乡的同学倒是能一视同仁,既不讲条件,也不用努力,更不受认知类别划分的影响,都会享受到敲锣打鼓欢送的待遇。记得当年胸佩大红花走在欢送的队伍中,这样的喜庆场景是我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的,其实就是分配去务农,需要如此隆重的欢送仪式?因而尽管过了几十年,那欢送时彩旗飘扬,伴着刷刷作响的风声,似乎还会在耳边响起。</p> <p class="ql-block"> 转眼上山下乡到了七十年代末,不管你曾经喊过怎样的时尚口号,也不管你曾经有过怎样的出色表现,在面临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时,知青又开始集体返城,重新分配了工作,重新从零基础学起。</p><p class="ql-block"> 回想返城时,有那么多的知青等待分配,困难一定不小,但身在其中的我却并不感觉到有多复杂,上面确定政策,下面会议贯彻,这些通常说在嘴上的话,这次可用到了知青们的身上,每人的命运由此跟着时代又一次改变着。</p><p class="ql-block"> 究竟如何分配的?不得而知,但能看到现象:有从哪里来分到那里去的,有跟随父母分配到相应单位的,甚至有直接顶替岗位的,即使父母从事专业工作,好像也没例外,当然也有个别走了捷径,弯道超车,最后分配到了理想单位这样人也是有的。总之,短短几个月,看似困难的就业分配工作竟如此快的完成了,就是今天回想起来也是有点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我由此会去想当年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怎么看都不像如今有人说的那样,是因当时就业困难而引起的。我想,连集中返城时这么多知青的工作都能顺利落实好,还会担心那时的一点分配?而且果真这样,从实事求是出发的政策应该早就说清楚了,哪还会出现当年动员下乡的那些口号?那不成糊弄人了?显然这是不大会的。当然,这也是今天回想起来说说的,至今仍能找到的当年宣传资料,表明上山下乡目的是接受再教育,是大有作为,是轰轰烈烈,是激情燃烧,谁还会说出与这不一样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说激情燃烧那会,记得当年离家后分配去了农村参加劳动,统一了的口径是说锻炼、是改造,是肩负着消灭三大差别的历史重任。因而尽管年纪小了一点,却能义无反顾扔掉书本离开学校去了农村,春夏秋冬,一转眼,竟超过了有十多个年头?这比今天培养一个从高中到研究生的时间还要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再教育,称上山下乡青年有知识倒也不过分,尽管认识的汉字没多少,但实践经验不少,相信是会有较大贡献的,而不会仅仅只有古代才为人类作出了四大发明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经过再教育,知道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相信劳动能创造一切的基本道理。就是过了几十年后,有一段时间还把勤劳致富的个案树立为榜样,因而当年把劳动表现看得十分重要自然就很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说表现,按台面上的表述就是能否天天与村民一起在田头地角干,因为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直白的表述劳动就是值钱,虽然嘴上那时没人会说一个钱字,但其重要性心里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然而若干年过去了,虽然知青大多也挺勤奋,可劳动的价值并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那样高,值钱的是物资。一直没想明白,如此勤奋干,正如宣传的那样是革命加拼命,为什么生活中常用的物资会那样匮乏?</p><p class="ql-block"> 因而多年来慢慢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什么东西也舍不得丢,所谓一年新二年旧缝缝补补再三年,说的就是看重物资的一个顺口溜。当你今天看到有些人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收拾起来不扔掉,了解了过去,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最多说一句,这些人真是奥特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返城那会,知青大多怀有一颗焦急的心,毕竟年龄都有点了。有需要养家糊口的,有想成家立业的,工作可是那时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记得当初为动员上山下乡做年青人的工作时,最担心的就是让父母离开岗位去办学习班,怕由此影响工作。那个时代好不容易分配到的一个工作,是不可能产生出跳槽这想法的,当然即使想了能否实现则是另一码事了。</p> <p class="ql-block"> 返城后,我分配来到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这别人也许不一定愿意,但我心里却挺满足,因为企业是划分类别的,比如我分配到的企业是个全民所有制单位,即今天说的国有企业,至于私企,那时还没有。</p><p class="ql-block"> 分配到建筑单位,除了工作比较辛苦一点外,其他就是感觉相对要穷一点,后来倒也去了解了一下,知道与当时农村情况差不多,尽管人都十分勤劳,但却富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从前建筑单位的工程是由上级统一分配,价格是按计划制定的,因为没有竞争,一切按部就班变得十分简单。有些办公室比较忙,但有些则十分轻松。虽然是轻松了,反而希望多加班增加收入,被人戏称为是一张报纸一杯茶,一则新闻看半天。我想要是享受过这样舒适岗位的人,一定会说从前真好,会感觉那时工作是会分配的、住房是会分配的,连吃什么大家都一样凭票,且干活轻松,要是有费脑费神的事发生,那一定是工作以外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责任部门制定出的计划价格看似不合理,其中也有从财政角度考虑的因素。因为定价低,财政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支出就会减少,这节省下来的大量资金就可使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了,而建筑企业因没了盈利,就没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因而当时你能看到的建筑企业,尽管规模不小,却并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当然,这些仅仅是自己回想起说说当时的实况而已,其中究竟蕴含了哪些深奥道理,不是我能说得清楚的。</p> <p class="ql-block"> 不过说起下乡与返城那时的分配,有些道理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不管分配在什么地方,阳光灿烂的人生是需要慢慢感受的,而曾经流淌的汗水,过去说是锻炼,其实这辛辛苦苦正是用来感受成长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回想起下乡然后又返城,当年尝试去实现理想中的分配制度慢慢都已成了昔日往事,多年实施的计划经济也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跟随时代过来的人虽已迈入了退休行列,当感觉如今还能平静地过着日子,还能开心地笑着、看看,想想也已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至于这几十年的经历,是实践探索、勇于创新?还是蹉跎岁月、不堪回首?总是一段无法抹去的难忘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