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31日,是我做为知识青年下乡插队5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时间虽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回想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在下乡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知青小组在带队干部李振官叔叔的指导下,在老、新组长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以饱满的热忱和激情的活力,投身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小组各届知青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遇到困难,共同协商解决。在乡下的时间里,知青与知青之间,知青与村民之间从未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和打架事件,为全县知青树立了榜样。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随着农时季节的展开,我跟随老乡和知青战友先后学到了麦收、锄草、挖沟等农活。下面分别简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 先说麦收。麦收时节要抢收抢种,劳动任务非常艰巨和紧凑。青壮年一般负责割麦、收麦,中老年负责打场、归仓。割麦的一般三人一组,其中第一人在前,割麦约五、六行,并把草要子放在割好的麦子下,俗称“带要子”。第二人居中,主要负责割麦,一般割八、九行。最后一人负责把割好的麦子捆好,捆结实。不能因装卸车而散了个,通常割麦四、五行,并把掉下的麦杆随手拣起,负责收尾。三人一组各行其责,你追我赶。累了就直直腰看看离地头还有多长距离,或看看与其他小组相差多远。通常男组干活不如女组快,每次大多是女组先割到地头。</p><p class="ql-block"> 麦收期间,每天早上天刚亮就上坡,中午在田间的小路上吃午饭,天渐黑才收工。等走回村时,天也就完全黑下来了。晚饭后还要到麦场进行麦子脱粒,直到把当天割回的麦个子全部脱完才能收工。一天下来汗流浃背,腰酸腿痛。不过那时年轻,第二天,通过一夜的休息,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继续劳动。</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天气阴沉,为了把晒干的小麦收仓,队长安排村里小伙和我们部分身强力壮的男知青把装好麦子的口袋扛到队里的仓库里。这种口袋一米多高,直经约三十厘米。在麦场上有人帮你把口袋发到肩上,那你就必须一股作气扛到终点。若想中途放下休息一下,那再扛起来就不容易了。从麦场到粮仓的路程约一百多米。来来回回不停歇。每当想起此事,就觉得粮食来之不易,因此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再说锄草。秋玉米长苗之后需要锄草。锄草是一个技术活,要锄头放平,深浅均匀,苗密的地方可用锄尖薅掉多余的玉米苗。锄草时既不能伤根,又不能漏草,动作要协调,用力应均匀。在锄草过程中,先锄到地头的人通常会迎头帮帮锄得慢的女姐妹或好兄弟。</p><p class="ql-block"> 初干农活,男知青干满一天记八分工,与青年女社员相同。但看看所干的农活,应该是工分记多了。你看,大小伙子一个,割麦不及女社员,锄草也常常拖后腿,想想都惭愧。</p><p class="ql-block"> 说起挣工分,也有多的时候,那是初秋浇大田时,我们几个男知青吃住在北洼。搭上帐篷,夜间在里面休息,队里有人送水、送饭。我们负责浇地,两人一组。缺点是帐篷里太热,白天不能呆在里面。这样,一连几天不回村,每天记十二分,直到完成任务为止。过后想想,这活既为村里出了力,自己也多挣了工分。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挖沟。冬天农活少了,就被分配去挖沟。挖沟不但要有力气,也要有技术。每人各分一段距离相同的地段作业,挖沟要顺势而行。挖出的土要甩得出,沟的坡面处理要平整,前后一致,挖浅了可以修修平平。挖过头了,再用土补齐就惨了,一是难看,二是费力。</p><p class="ql-block"> 然后说说村里的业余生活。晚饭后,大家就集中在大队的夜校里,听领导讲讲形势读读报,了解村里的发展规划和生产任务。有时也学首歌,唱段京剧,甚是热闹。不知不觉,消除了一天的疲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冬闲之际,根据上级指示,要进行文艺演出。参加排练节目的村民和知青演员在知青院里背台词,练表演,业余生活丰富多彩。</span></p><p class="ql-block"> 我在村里插队的日子里,正遇上七六年夏天唐山大地震。地震后,考虑到知青院里土坯房屋抗震能力差,为避免余震来袭造成人员伤害,上级要求全体知青夜间在知青点南面的场院里打地铺休息。当时正值夏天,在外面露天休息不但安全,而且凉快。遇有阴雨天气时场院里不能过夜,就回屋休息。为防地震发生,我们就找了个空瓶子,瓶囗朝下,放在桌上用来预警。</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我仍然怀念那段青青葱葱的日子,怀念纯朴、热情、善良的乡亲,怀念日夜相伴的知青战友,怀念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成岭 </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