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快接近尾声,忽然我有想出去转转的想法。十四晚上骑车朝着抖音视频里指引的最热闹的地方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灯火辉煌,花灯摇曳,是一个商业街,难免除去不了商业的喧闹,每个商铺都冒着金光,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的味道,从音响里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声声入耳,浓浓的商业氛围,让我差点忘了年事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商场的空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小布偶。眼前全都是套圈圈的游戏,大人领着小孩套,也有大人套的,估计大人也是陪着小孩增加乐趣的,虽然套准的玩具不值钱,但这样套准的玩具足以让孩子们开心快乐一整天,还有枪打气球的,这个游戏男孩子玩的多,还有小孩拿着精致的灯笼被大人们领着向烧烤车走去的,也有的拿着冰糖葫芦边走边吃的,总之,这里的一切好像是为小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商贩们个个都像学过心里学似的,但凡小孩喜欢的挪不开脚的他们都有,只要孩子想要的,大人们会毫不吝啬地掏腰包满足孩子的需求,我急匆匆的骑着车在人群中穿梭着,一溜烟的窜到了商业街的尽头,好想赶快离开与我格格不入的地方,在回去的路上,我在想:这就是年吗?不像,哪里不像?我说不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正月十五,上班的路上,停着格式花样的脚蹬三轮车,电动三轮车,也有两轮车,这些车几乎都是老人们的专属座驾。大老远就能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决定在这里停留一会,上去看看热闹。哦,这里是唱大戏的地方,北方人都喜欢唱大戏,而且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里的戏台很简单,用铁骨架组合成一个大平台,左右两侧竖起大牌子,牌子上面绘画着戏楼样式的装饰,戏台正后方是一大块竖着的彩绘墙,上面写着:文化惠民,文化进万家,还有什么什么单位之类的,总之政府味很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戏的人不多也不少,反正就那么大的一点地方,经够用,统一的黑帽子配黑衣服,红帽子配红衣服,但凡有唱大戏的地方,这种穿法全国都一样,站在旁边,小孩子们根本认不出来那个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唱的是地方吕剧,有点像京剧的味道,从唱戏人的服装道帽上感觉唱的故事像比西北秦腔的故事晚很多呢,演员的腔调很接近本地的方言,就像我们西北的秦腔接近陕西方言一样,要不怎么叫地方戏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戏台前面有坐凳,再后一些是站着的,站着的大多数年龄比坐着的小一些,距离戏台越近的越戏迷,也不打算中途出去,也出不去,所以戏台前边的人们一般都不会喝很多水的,怕给自己增添麻烦,相反,戏台远一点的、靠边的就没有那么老实的看戏了。看戏的人对台上唱戏的剧情已经很熟悉了,有的老人还跟着唱戏的咿呀的唱两声,戏词都记得很清楚,故事情节更不用说了,可能看得次数太多了,从小一直看到老,戏也没有变,很少有创新,唱到高潮处也偶尔有喝彩声,看戏的人边看边议论着:“这还是那几个人唱,没有新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些老人是被家人用轮椅推来的,看不见戏台上的人,但能听到声音,听着听着有打盹的,有直接睡着的。估计这些老人并不是完全来看戏的,也可能是呆在家里一年了出来透透气,感受感受越来越少的年的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唱戏,并不是单单的唱戏,是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相识相遇。如:站在后面的,坐在水泥台阶上的,心不在焉的边看戏边东张西望的看人,他们清楚的知道:唯独这个时候,可能遇见以前相好的、被大人们强拆散的、小学同学的、儿时伙伴的、一起当兵上过越南战场的,几十年没有见的,一旦看到,激动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谁家的姑娘嫁给了谁,谁谁谁已经不在世了,谁谁谁升官发财了……,唱三天三夜的大戏,就能唠三天三夜,戏有多长,话就有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戏台下有卖矿泉水的、有卖冰糖葫芦的、有卖棉花糖的、这些都是为不听说的小孩子准备的,爷爷奶奶为了看个完整的戏,唠个完整的嗑,就给孙子们买一些玩的吃的,好让孩子们清净一些,孩子们的眼睛偶尔会被高一声的锣鼓吸引到戏台上来,他们根本不懂得台上的人在干什么,只记得有个大胡子,有个大花脸,有个拿大刀的,也不知道他们干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戏,唱戏前要来一场玩龙耍狮子的表演,拿龙杆的、举龙头的、端花盆的、转车子灯的、装老妖婆的,大多都是老人。穿的花花绿绿的,脸上抹一层厚厚的粉,打个红脸蛋,涂上红口红,即便这样,也遮盖不了脸上的岁月痕迹,但这些无关紧要,他们演得很认真,很卖力,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玩龙头的有一个动作要使劲往高跳一下,但没有跳到位,旁边的一位老人说:“老了,跳不起来了,但动作都没有拉下,精神可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唱戏的还在唱,戏的故事是以前的,看戏的还是这些人看,在过几年或者十几年,看戏的人不在了,戏继续唱,还有看戏的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