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乐山

太极星

乐山,古称嘉州,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离成都100公里。是成都平原南部的中心城市。历史上属古蜀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div>2000年6月,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br></div> 进入景区后,要经过曲折蜿蜒,多达333级石阶的步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石刻造像、古人题词星罗棋布,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精美佛像——水月观音<div>说起乐山,大家马上想到乐山大佛。其实,凌云寺比乐山大佛要早200年,因为建在凌云寺的地盘,又叫凌云大佛。<br>实际上,在大佛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直到1989年后才发现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所以,大佛应该叫: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div> <div>佛龛窟<br>由于日晒雨淋风化侵蚀,一些佛像已经看不清面貌,只有轮廓还在。<br></div> <div>依然可见石刻非常精美。</div> <div>佛洞</div><div>上书:当来种世</div><div>洞前有副石刻楹联:大肚能容万物,微笑看破人生。</div><div>佛家讲究因果,当种来世,是说你今生做善事,结善缘,等到来世可以获得好的报应。</div> <div>导游说这个山洞是前年一场特大暴雨冲出来的。里面有座弥勒佛像,当时很多专家看了后都大为惊奇,一眼就发觉很像一个领导人,你们进去看看像谁?我也是一眼就觉得像谁了,特别是面部,真是神奇!</div> 龙湫<br>自古是世人游凌云山的必经之处。<br><div>苏东坡特别喜爱到龙湫虎穴旁饮酒赋诗,至今,“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石刻题记仍清晰地保存在崖壁上。</div> 一条青龙蜿蜒于池边,顺着悬崖盘旋而上,穿土破石,从6米高的草丛中伸出头来,往水池中喷洒着清泉。 传说龙湫的龙吐出的水是龙宫里流出来的,若在此放生,定能消灾祛病,长命百岁,历来至此放生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也把“龙湫”叫作“放生池”。 <div>虎穴<br></div><div>相传古时凌云山有猛虎出没,三江汇流处有蛟龙翻腾,危及百姓和行船,后受佛法感召,化为石虎石龙。<br></div>唐代诗人岑参游凌云山时,所到处为景色所感,写下了《登嘉州凌云寺作》。留下了“回风吹虎穴,安雨当龙湫”的佳句。 兜率宫<div>为明代凿建,洞内有一尊慈眉善目、笑口常开,高约2.68米的弥勒佛石像。这尊保存完好的弥勒佛像通体圆润,神态喜妙,是明代石刻佛像中不可多见的精品。洞前有副石刻楹联:"大肚能容万物,微笑看破群生",与洞内的弥勒佛相映成趣。也让人感悟到该如何去寻找对待人生的态度。</div> 乐山大佛门楼。<div>凌云寺照观法师曾说:知道乐山大佛的人很多,知道乐山凌云寺的人太少。<b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博士曾经说过,大佛和凌云寺是宝石与戒指的关系。虽然宝石与戒指分开了,依然很珍贵。但是宝石镶嵌在戒指上,它的价值会更高!非常精辟的比喻。</div> 凌云寺<div>建于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距今1400余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位于乐山岷江东岸,古楠环翠,寺宇轩昂,与峨眉山遥遥相对,蔚为西南第一,是大自然奇景和人类杰作的奇妙和谐组合。天造妙景,彰大自然之奇美,千年古寺,显佛文化之深邃。</div> 寺内香火旺盛 弥勒佛殿的柱子上有一幅名联:<div>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div><div>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br>大凡修身养性、品味高雅的对联,饱含着人间的大智慧,它们多藏于寺庙禅堂,读后犹如一剂良药,见性明心。</div> <div>在这里看大佛,只能看到局部。</div> 再转到右边看看,同样看不全。 大佛位于乐山东的凌云山上,下面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其壮观的景象被誉为: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br> <div>九曲栈道<br></div><div>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至江边的大佛脚下,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div><div>游客特别多,需要排队等候,走到下面大概3个小时,导游给我们作了另行安排:坐船到江上观看,可以看到全景,又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参观其它景点。 </div><div>是的,很多人到了这里只顾看大佛,把时间都花在排队等待上,其他都被忽略了,错过好多值得观赏的景点。<br></div> 海狮洞<div>距大佛约30米的栖鸾峰的峭壁上,洞深10米,是海通法师居住的地方。海通是贵州人,当他得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辑,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br></div><div>洞额“海师洞”三字为清代四川抚察使顾光旭所手书。</div> 勺泉<div>山壁上依岩而存,历经千年,其水不盈不沽。</div> <div>苏园</div><div>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园林。建筑古朴典雅,结构巧妙,园中瀑流、水池、小桥、假山、碎石道纤巧曲回,与周围山色、植被浑然一体。</div> 清音亭<div>匾额为苏东坡手书。</div> <div>蜀中名楼——东坡楼<br></div><div>始建于公元10世纪,历经兴废,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就读于此,故名东坡读书楼。</div> 桂华寺洞窟 <div><br></div> 太平缸<div>用于不时之需,山体泉水不断,使它始终保持水满状态。</div> 香雪溪<div>这个小男孩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试图抓小生物,依据我的经验,这个石头很滑,小孩有可能掉下来,我就等着,在他掉下来的瞬间把他救下,直到男孩平安离开也没出现我想的结果,哈哈哈……</div> 注易洞<div>顾名思义,就是对易经注解的洞窟。形成于明朝,当时的统治者崇道,也兼顾道教和儒佛二教两个方面。因而,产生了凌云山内佛道相容的情景。<br></div><div>崖壁石碑上,地上刻有太极八卦、二十八星宿、易占预测、天文历法、象数哲理及相关解释。<br></div> 灵宝塔<br>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登上峰顶,需经过78级汉白玉台阶。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坐东向西,高38米。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div>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br></div> 游船码头 乘船都要穿上救生衣 首先看到的是大佛右侧的凌云栈道 渐入佳境<div>乐山大佛的山体岩石叫红色沙岩,这种红色沙岩质地非常柔软,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但是,这种特性又使得它非常适合雕刻。建造者选择在这里雕刻大佛是不是有这种因素呢?</div> 大佛左侧的九曲栈道、右侧的护法天王清晰可见 船头逐渐调正,所有游客都异常兴奋,纷纷拍照留念。 上海游客为我们拍了合影,同样,我也为其他人拍的不停。 从这个角度看大佛应该是最佳选择。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br> 不同视角总有不同的效果 <div>凌云栈道</div><div>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全长约500米。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栖鸳、兑悦两个峰的悬崖绝壁间。</div> 江水退潮时,很多游客冒险到浅滩观赏大佛。 风浪很大,透过照片都可以感觉到船体飘忽不定。 还有游客乘坐快艇,走马观花式的一闪而过。 导游讲,远处睡佛看到了吗?大家这才转过神来,仔细观察远处的风景。 巨型睡佛<div>在乐山大佛背后的山体上,天然形成睡佛形象,其头部、脸部、胸部和脚部轮廓分明,形态逼真。睡佛长约398米,高146米,与乐山大佛相映成趣。</div> <div>峨眉山<br>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郡志》记载:“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认为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和行德。<br>原来一直认为峨眉山市是地级市,到了这里才知道,峨眉山市是乐山管辖的县级市。所以,称他为乐山也是对的。<br></div>伍显岗是景区的入口处,牌坊上雕刻四个大字:清音仙境<div>两侧柱子上有两副楹联:</div><div>双泉山溪一平湖,四时桃园半山云。</div><div>另一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div> <div>根据时间安排,我们游览的是峨眉山低山区,索道+步行结合,形成环线。<br></div> 万年寺<div>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位于海拔1020米(金顶海拔为3099米)的狮子岭下,以其精美的布局和丰富的佛教文物而闻名。<div>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div><div>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div><div>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br></div></div> 古白水寺,也称观音殿、弥勒殿。 行愿楼,也称三宝楼。 圣寿万年寺 普贤菩萨骑象铜像<br>这尊铜像重约62吨,通高7.85米,其中普贤菩萨本身高3.64米,双膝坐于六牙象背负的贴金莲花座上,整个造像非常精美,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 <div>铜像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由宋太宗赵光义下令、并御赐黄金3000两由内侍张仁赞前往成都铸造,奉安于峨眉山白水普贤寺。<br></div>游客到此都要围着大象转一圈,抚摸象身,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div>贝叶楼<br></div><div>楼内供奉着佛牙、贝叶经和万历金印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div> 巍峨宝殿,也称大雄宝殿、新殿。 大雄宝殿 墙上有一面镜子,人照进去特别清晰,自娱自乐摆弄着玩,老婆看了很是惊讶。 在这大山深处,佛门净地,第一次没有使用相机自拍功能和脚架的自拍。 这个背影让人尊敬。在峨眉山,不时能看见,山上的生活物质全靠他们背上去,他们每天不辞辛苦,用脚丈量着山的高度。 这个老外已经汗流浃背,他也是背,背的是自己的孩子,背的是父亲的责任。 白龙洞<div>又称白龙寺,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别传和尚创建,清初重建,清圣祖康熙曾赐予经书、字联。</div> 现存的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寺内珍藏着南宋铁制数珠手观音像,高1.6米,原供于黑水寺,后迁至此处,是峨眉山珍贵的佛教文物之一 <div>清音阁</div><div>又称卧云寺,唐时名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广济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将其改名为现名。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div> <div>接王亭</div><div>又称接御亭。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康熙四十一年,清圣主玄烨派头等侍卫海清伍格亲王朝拜峨眉山并赠送楹联金卷,山僧两次在此举行接待仪式。</div> 双桥清音<div>双飞桥因山高谷深,黑白二水交汇于此,水声激越如琴。楼阁亭台和小桥依山傍水,使自然山水和人工景物巧妙地结合,组成绝妙景观。 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里一年四季,无论昼夜,流水不断,单一而清晰,加上两桥,故而被誉为“双桥清音”。</div> 摩崖石刻<div>雕刻了好几组摩崖石刻,其中有唐明皇避安史之乱奔蜀到访峨眉的故事,康熙帝寻访出家的皇阿玛顺治的故事。</div> <div>牛心岭的东边是白龙江,西边有黑龙江,两支水流在清音阁下汇集,直冲牛心石,浪花飞起,晶莹如珠,颇是壮观。<br></div>《峨眉山志》有诗描绘:<div>杰然高阁生清音,仿佛仟人下抚琴。</div><div>试向桥头一倾耳,无情雨水漱牛心。</div> <div>搅翠碑</div> <div>站在搅翠碑前,四面望去是一幅展开的青绿山水的画卷。</div> 浓绿重彩,是大自然精工点染的杰作。 <div>黑龙江栈道<br>狭窄的山石间修了上下两条高低错落的小道,既保护了自然风貌,又解决了游人交通,很有创意。</div> <div>实际上这里就是两山之间的山缝,游人络绎不绝地穿行期间, 吮着湿漉漉的空气,望着斧劈似的高山,听着如琴激越的流水,如同置身世外桃源。</div> 忽然开朗,宽阔的沟底水流湍急,山石很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过河。危险的地方总是能见到军人的身影,非常温馨的军民鱼水情的画面。 深山里变幻莫测永远值得游客期待。山道曲曲弯弯,溪流峰回路转,山鸟吟唱,野花点染,怪石峥嵘,颇有曲径通幽的意境。 <div>峨嵋山金熊猴区<br></div><div>集科学研究、生态观光、人猴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野生猴区―――猴山。</div> 我的图腾,与它合影,可以辟邪护身、趋福避祸、吉祥有福。 这种细而高的树木,在学画时经常怀疑——有没有啊?所以不敢下笔,在这里看到了,所以写生很重要。 长长的吊桥,一走三晃,胆子小真的不好走。再遇上调皮的顽童,经常听到尖叫声。 第一眼看到,哪有这么胖的猴子呀,简直像狗熊。 这只猴子脸部残缺,管理员说这是在猴王争霸中被打败留下的。 峨眉山猴种名为藏猴或西藏猴,别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 由于游客喂食太多,让它们不劳而获,饱食终日,不胖才怪呢。 这个女孩胆子真大,毕竟是野生的,就算不抓你身上也有病菌吧。 这只猴子才从游客手里抢到食物,为了吃独食,爬到高高的树上,猴头猴脑的注视着行人,一边吃着食物,一边伺机打劫。 一路纵队,像军队行军。 一线天<div>又名白云峡。进入峡谷昂首望去,两面险崖绝壁,斜插云空,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露出蓝天一线,高200余米,宽约6米,最窄处仅3米,只容两人侧身而过。</div> <div>山径在江两岸迂回曲折。</div> 诗云:<div>峰头天一线,名符一线天。</div><div>不从此中出,焉知天地宽。</div> <div>峡外开阔明朗,峡内险壮清凉,峡内外温差较大,感受强烈。</div> 大山深处有人家。雾霭自深山翻涌而出,如轻纱漫舞,如炊烟袅袅。它轻柔地缠绕着山峦,村庄,瞬间将眼前的世界晕染成一幅朦胧画卷,简直是世外桃源! <div>远处的长桥,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桥身的轮廓在朦胧雾气里似真似幻,一个身影背着沉重的背篓,在长桥上艰难地行走。虽然看不清细节,我猜,背篓里一定装满了各种物品,脸上还会流淌着汗水,这种画面,美得令人心醉神迷。</div><div>为了这个画面,让我足足等了近十分钟,等来的人让这个画面富有动感。</div> <div>五显岗出口到了。牌坊上雕刻四个大字:山水如画 。<br></div><div>柱子上有两副楹联:</div><div>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div><div>另一副: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div><div>查阅资料得知,“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这副对联,是出自清代乾隆皇帝之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支持,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研究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br></div><div>这两副联精准地诠释了峨眉山的精髓所在,我们也刚从“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的环境中走过,可以说:不虚此行。</div><div><br></div><div> <br></div><div> </div>